冬桃满枝丫 村民“乐桃桃”

  原标题:为了远山的呼唤——陇川扶贫人

  真情帮扶,俯下身子勤走访

  “当我第一次走进赵永发家的时候,一家6口人挤在破破烂烂的土基房里,堂屋里连一个喝水的杯子都没有,看着很可怜,差点流泪了”董干亩对自己第一次看到挂钩户家的情形格外的记忆犹新。

  

  董干亩,作为县文化和旅游局文化市场执法大队景颇族干部,2015年与王子树乡邦角村委会建档立卡贫困户赵永发家正式结对帮扶,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帮扶干部。

  董干亩通过多次走访慰问了解到,赵永发和妻子都患有慢性病且妻子为肢体四级残疾,弱劳力,需要长期吃药治疗,两个儿子不务正业,染上毒瘾,家庭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2015年人均纯收入仅为2333元,收入微薄。面对赵永发家庭困难程度如此令人堪忧。董干亩心里不禁咯噔了一下,他寻思着要如何帮助这个新认的“亲戚”。他多次到邦角与村委会、驻村工作队商量对策,协助村委会向民政部门申请了4人享受A类低保347元/月及1500元的临时救助补贴。

  2017年,赵永发长子赵宗学强戒回家,董干亩及时找到赵宗学,对其进行教育引导,戒了毒瘾担起家里的重任,并帮助赵宗学在陇川县城章凤就业,还鼓励他们种桑养蚕。有了固定的产业和收入,就可以解决孩子上学、老人看病等问题。2017年底,赵永发一家享受县委县政府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搬离了曾经又老又旧且位于地质灾害点的土基危房,住进了宽敞明亮舒适的砖混新房子。

  

  2020年以前,每次去王子树乡邦角村一个单边的车程都需要2个多小时,但是董干亩不觉得辛苦,不觉得累。脱贫攻坚工作压力巨大,但是董干亩却把扶贫真正看成是“走亲戚”。自结对帮扶开始,董干亩每一到两个月便到赵永发家中看望他们一家,每次去都会带去油、米,还带去老人、小孩穿的衣物和被褥等物品;赵永发家的孙女、孙子与董干亩家的两个女儿年纪相仿,董干亩就带着妻子和俩个女儿到赵永发家看望慰问,他希望赵永发一家不仅穿的温暖,心里也温暖。亲情式的帮扶不但增进了亲情、友谊,还使原本看似艰巨的任务变得格外的温情。董干亩经常和同事们说“我最难忘也是最喜欢看到的一件事是每次两个老人一见到我就发自内心的笑的样子”“只要能够让他家的日子好过起来,我的付出,我的努力就值了”。

  

  通过国家的扶贫政策和董干亩的真心帮扶,真心付出,赵永发家于2017年底如期的实现了脱贫。2020年初,董干亩在与赵永发妻子交谈中了解到,赵永发妻子想养猪,但是由于仔猪价格昂贵加上没有猪圈,便一直无法实现心中的这个愿望。于是董干亩通过多方努力,将筹措到的16000元资金给赵永发用于建盖厨房、猪圈、洗澡间和购买仔猪。如今,赵永发家新厨房、洗澡间、猪圈建盖起了,猪养起来了,收入也增加了。董干亩把他们当成了自己家里人一样看待,想他们所想,让赵永发一家逐步的脱贫过上了好日子!

  

  发挥党员模范作用,助力脱贫攻坚

  董干亩既是帮扶责任人,也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他真心付出,为挂钩户排忧解难,是挂钩户的贴心人,作为共产党员,更是脱贫攻坚和文化执法工作的中坚力量。自文化和旅游局挂钩帮扶邦角村以来,董干亩都会主动请缨,加入到邦角村脱贫攻坚工作中,共计参加动态管理工作5次,回头看工作1次,大排查工作1次,为挂钩村邦角村的脱贫减贫工作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

  

  同时,董干亩作为一名景颇族干部,发挥自己所长,利用“双语”讲好政策,深得民心。每一次入户调查,他都主动要求把自己分到岭干寨村小组,遇到景颇族农户,他用流利的景颇语与农户交流,宣传脱贫攻坚政策。他说:“自己是景颇族,会景颇语,岭干寨小组又是一个景颇族居多的村小组,在入户中,如果用景颇语与他们交流,能更好的宣传政策,核实农户的收入”。

  

  一位普普通通的帮扶干部,是挂钩户的贴心人,是脱贫攻坚工作中涌现出的实干人;一枚闪亮的党徽,怀揣着的是一名共产党员冲锋在前、决不放松的初心和使命;一身笔挺帅气的制服,是陇川社会文化的坚强后盾。

  他是帮扶干部,是文化执法人,是一名党员。董干亩说“脱贫不脱帮扶,工作不分你我。只要党和国家需要,我定挺身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