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杀教室最后为什么一定要杀掉杀老师?

  在我看来,杀老师被杀这件事本身不是一个偶然,而是在剧情的矛盾之中所导向的一个必然结局。不妨先撇开所谓艺术作品的加工,让我们一起从现实的角度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地球上有一个炸弹,一年后有1%的概率会爆炸,炸死所有人。那么你会怎么想?”你会不会一拍大腿:“才1%?睡了睡了我明天还要刷我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呢……”我相信但凡一个有理智的人都不会仅仅因为概率“低”到1%而安枕无忧,不妨用数学期望粗算一下。这个炸弹将“数学地”炸死“72亿*1%=7200万”人。7200万人什么概念?根据去年的全球人口统计,加拿大全国人口为3587万人,也就是说你拿整个加拿大去给这颗炸弹炸,炸弹可以像叶问一样吼一句“我要打两个!”(加拿大人:mmp!)从此你再也不用纠结加拿大人的英语是canada还是Canadian了,是不是简单粗暴?其实我在这里搬数据算结果都是白费周章,为什么?因为概率是1%也好,还是更小也好,都不影响最终结果。我们不妨走个极端,概率是葛立恒数分之一(好不好,这样就构造了一个无限趋近于0的概率)。但是!别忘了,只要这个概率象征的是“全人类被炸死”,那么对人类而言,这个险就冒不起!哪怕算完数学期望你告诉我说72亿人除以葛立恒数的答案几乎为0。如果能够在这一点上达成共识,那么我们不妨再去讨论其他内容。有的人可能要说了“你偷换概念,因为杀老师是个有血有肉的大好人,不能直接拿炸弹代替。”但是我要说,对于无数不认识杀老师的普通人而言,都一样的。排除隐患比双手合十祈祷那99%的可能性要来得可靠。如果大家读过刘慈欣的《三体》,了解过书中的黑暗森林理论,相信能更好理解这种“宁可信其有”的意识。所以!杀老师的存在本身与地球的需要是矛盾的。关于E班是否可以破坏地之盾的讨论是没必要的,姑且就算破坏得掉,地球人也会用更加完备的武器杀死杀老师。说完这些,我想简单谈谈作为艺术作品,暗杀教室最后的情节安排。首先,这部作品的主题是“教育”。关于浅野理事长和杀老师的教育理念的对立,在我看来是书中的最大主题。理事长的教育是“培养能够凌驾于弱者的强者”,这是一种反人性的教育,这种教育的成果可以让学生获得“技能”,但是无法让学生获得一种自我发展的原动力。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而杀老师正是在践行这样的教育。他虽然声称“为师不想死”,但是实际上他是在引导学生们自己去找到正确的道路“杀还是不杀?”所以最后杀老师不是死于所谓的天炮地盾,而是由他的学生杀死。这其实才是合乎暗杀教室的“毕业”。即便杀老师死去了,但是3年E班的学生们却永远地从他们的老师那里学会了立身处世的能力,这对于一个教师而言也就足够了。所以最后潮田渚同样成为了一个老师。有某种东西一直在传承,从杀老师到潮田渚,再从潮田渚到他的学生们。这种东西,就是教育的结晶。获得了这种结晶的E班同学们走上了各自的道路。就仿佛杀老师从来不曾离开一样。现实中的老师又何尝不是一样。流逝的岁月蹉跎了他们的容颜,但是却有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从他们身边离开,飞向无穷远方。不知当这些学生翱翔天际的时候,可曾有几人想起自己背上的翅膀是谁帮忙插上的。杀老师被学生杀掉的时候,其实也证明了他的学生们已经能够独立了,这是作为教师最大的幸运,所以他可以含笑而去。要是能杀掉就好了呢,在毕业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