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有引力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其实关于“引力”的相关理论还是蛮多的,其中我们常用的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而对于“引力本质”的解释,目前来看,主流理论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

  不过,对于引力的探讨其实从科学的发源地古希腊时代就开始了,当时的大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重的东西就会落到地面上的趋势,而轻的东西就有往天空中飘的趋势。具体来说,当时的人认为万物是由水火土气构成的,其实水和土是有往地面的下落的趋势,而火和气是有往天上飘的趋势。而月亮下面有一套这样的规则,月亮往上的天空是由不同的规则,并且是由一种叫做“以太”的东西构成。这就是古希腊时代对于引力现象的一种解释。

  不过,到了牛顿时代,牛顿可不这么看,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概括牛顿干了啥,那就是,他统一了天上和地下的物理学。他认为物质之间都有相互吸引的趋势,只是引力比较小。我举个例子,如果你拿磁铁吸引曲别针,一下子就吸起来,这说明什么?

  一块磁铁对于曲别针的吸引力就比地球对于曲别针的引力要大。所以,引力只有在大质量的情况下,才会明显感觉到。并且,牛顿给出了和引力有关的表达,他认为引力和质量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如果你注意看公式离得距离的平方,其实能够大概意识到,引力是和空间有关的。而其实牛顿也假设了空间应该有的样子,大概的意思是说,空间和时间是相互独立的,并且是刚性的。说白了,就是你的一厘米,和我的一厘米是一样的,无论你是不是在运动,我是不是在运动,也和参考对象没有关系。同理,你的一秒钟和我的一秒钟也是一样的。

  那如果你要问牛顿,那引力到底是啥?他可能会回答,引力是一种超距作用,意思是,引力是实时的,如果太阳消失了,地球就立马从轨道上沿着切线方向飞出去。如果你再继续追问他,为什么是这样?他肯定会很无奈地说,这个问题要留给后人了。

  事实上,也确实是后人,在牛顿之后150年左右,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解释了引力的本质,这也是目前主流的看法。同样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概括爱因斯坦到底做了啥,我认为可以这么概括,爱因斯坦统一了“时间”和“空间”,认为他们不是相互独立的物理量,而应该合起来考虑,也就是所谓的“时空”。(当然,他还统一了物质和能量,也就是著名的质能方程。)

  在爱因斯坦的体系中,时间和空间选取的参考系不同,是有可能不同的,也就是说时空是可以弯曲的,这和牛顿认为的时空是平直的是相互矛盾的。其次,他还提出光速是时空的特殊属性。

  紧接着,通过这个逻辑,爱因斯坦解释了引力,他认为引力是由于时空的弯曲所导致的。不过,其实爱因斯坦是在三维时空坐标系中完成的理论建构,这里涉及到黎曼几何,我们不过多阐述。

  我们接下来拿二维时空来解释,就拿地球绕着太阳转来说,太阳的质量会压弯周围的时空,就好比有个柔软的床垫,你拿一个柚子放上面,那床垫就会向下凹陷,而地球呢?其实就好比柚子周围的一颗小弹珠(实际上会比这个弹珠小得多的多),它因为有个初速度,所以会绕着周围完全的床垫做圆周运动,而这个床垫就是时空。地球其实只是在沿着时空的测地线运动而已。

  这也就是现在对于引力本质的主流解释。除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其实还有其他关于引力的解释。常常被人提起的其实是“引力子”,具体来说是这样的,在宇宙中,目前我们发现了四种基本作用力,分别是引力、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

  在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一群科学家,诸如杨振宁和米尔斯提出的杨米尔斯理论,希格斯等人提出的希格斯机制,盖尔曼等人提出的夸克模型,温伯格等人提出的弱电统一理论,最终把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通过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统一了起来。

  但唯独“引力”一直无法纳入到模型当中,科学家当然也想把引力也纳入到当中去。就提出了“引力子”的概念。但是科学理论到底靠不靠谱,不是凭借脑洞的,拼的其实是实验,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之所以败给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就在于实验误差更大,而引力子的理论,在小尺度上误差还算可以接受,到了大尺度,就大到非常离谱,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其次,我们通过实验一直都未能找到引力子。因此,引力子目前还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解释引力的理论。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关于引力的理论,其实有很多,比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以及“引力子”理论。不过,按照目前的实验和观测结果来看,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是主流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引力的本质是时空的弯曲。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