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偷家族》——正因如此,我们组成家庭
正因如此,我们组成家庭
文/我没用
说实话,这是我第一次看是枝裕和的电影。之前看过一个up主的混剪,有《步履不停》《空气人偶》《比海更深》等。这次在影院完整地看完了《小偷家族》,心情比较复杂……
以下内容有剧透。
电影讲述了靠老人退休金过日子的一家人,连日用品都要靠父亲治和儿子祥太去偷来。——这是在网上查到的信息。但在电影中,父亲治在建筑工地做短工,妻子信代也是洗衣厂的女工。无论是微薄的收入根本满足不了生活,还是为了躲避警察的搜索,偷东西都是事实。而且这一家人并没有以此为“羞耻”,依旧“开开心心”地生活着。父亲治告诉祥太,“商场里的东西都是没有主人的”,“没本事在家里学习的小孩才去学校”。可看似什么都不懂、一直被教唆的祥太,在影片的结尾也终于说出自己是故意被警察抓住的。
这是电影里讨论的第一个话题。太阳又暖和地照耀万物的时候,祥太和捡回来的妹妹由里在前面跑跳,妻子信代和“老母亲”初枝在后面散着步。两个人谈起由里的亲生家庭,没记错的话,是初枝问的,“会想要回去吧”,信代愣了几秒,说出了那句我记在备忘录上的话——“自己选择的更牢固”。
从《无人知晓》开始,是枝裕和一直在探讨人与人之间的羁绊。在本片中,初枝和信代的这次对话中,同样出现了kanari“绊”这个词。全篇围绕这个靠犯罪维系的家庭展开,最终也由他们被警察抓住告终,这户“自己选择”而结成的家庭最终四散,并不如信代所说的那般牢固。
父亲治捡回了由里,信代以家里没条件多养一个人为由,两人把已经睡熟的由里送回去。在门口听到争吵后,又将小女孩带回了自己家。这其中除了担心由里在原家庭受到虐待外,也有那么一丝原因是屋中男人的那句“带男人回家”吧。看到后面信代和治被抓到警句,才知道这样争吵的场景,他们也一样面对过。信代回答警察“为什么杀他(丈夫)”时的那句“如果不杀他,也活不长了”,不难让人猜出她之前婚姻的糟糕。她自己选择了现在的“丈夫”治,又和他在陌生人家的门口看到了似曾相识的一幕。信代双腿一软坐在地上的一刻,对过去的恐惧恐怕比对陌生小孩的同情要多一些。
而由里在逐渐适应了新“家庭”后,剪成了可爱的短发,自己选择了“rin”作为名字。在粉红色店铺里做生意的亚纪抱着突然加入的妹妹,轻声地说出自己也有另一个名字。在亚纪的父母口中,她依旧在澳大利亚过着富足幸福的生活。或者是他们觉得亚纪有碍门楣,或者是他们更关注另一个小女儿,不管怎样,亚纪离开了那个体面的家庭,选择加入到一个靠偷鸡摸狗度日的贫民居。
就连一直不肯叫出“爸爸”的祥太,表面看似是和这一家人联系最为紧密的一份子。也在被警察抓住之后,接受了“你父亲哦那天是打算扔下你后带着他们逃走的”的事。最后的“父子时光”里,治几乎是哭着说出了那个“是”,他知道自己一辈子也当不成祥太的父亲了。哪怕追着冬季清晨的公交跑再远,也改变不了这道横在所谓“父子”之间的刻痕。
这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家庭,连新意义上的也算不了。靠自己选择的“家族”,也并没有多牢固。所以在影片末尾探监的一幕里,信代坚持微笑着告诉祥太捡到他时的那些信息,让他能有机会去选择是否找回自己的亲生父母。信代对不解的治说:“你还不明白吗,他们跟着我们这样的人,是不能长久的。”
但真的回到原来家庭的由里又过得怎么样呢?连试试新裙子都会被打的孩子,在不小心碰了明星母亲脸上的伤口后,母亲笑着说“只要过来妈妈这里就给你买新裙子”。最后一幕中由里一边唱着从小偷一家中学来的歌谣,一边捡起玻璃球,翘脚往外面看着。可见出问题的从来不是“由谁选择”,而是每个人对待家庭的态度。
由血缘关系联系起来的家庭,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也不过各有所想。家人都是自私的,真正宽宏大度的永远是陌生人。由里和亚纪那两个原来的家庭是这样,这一整个小偷家族也是这样。只不过在所有自私的念头里,有一些是大家都有的,这样才可以组成一个家庭,组成一个能一起生活的“集体”。在小偷家族中,每个人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但他们因为都是徘徊在社会边缘、浮动在社会底层的人,因为“活下去”并且要“不挨打地活着”这样的私心,而能长久地接纳着彼此。
在被警察抓住后审问时,女警官问出了整个社会都在问的话——“你是因为自己生不出孩子,出于嫉妒,才诱拐这些孩子的吧?”也和这个社会一样,带着嘲讽的语气。“孩子当然是要跟母亲在一起的”或“孩子当然是要跟父母在一块的”这样的言论,即使出了电影,也是一条板上钉钉的社会常识。信代面对这样带着讽刺的质问,皱眉不解地回问到:
“生下孩子就自然成了母亲吗?”
就像她无法解释“老母亲”初枝是自然死亡而非他杀一样,信代也没办法解释一个才几岁的小女孩,竟然能自己选择留在陌生家庭,也不愿意回到原来的父母身边。这实在是很无力的事。
影片中信代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母性体现在两个情节中,一是和祥太拿了养老金买弹珠汽水,两个人一路笑着闹着回到小屋。另一个就是一家人坐在廊檐下,信代把由里抱在怀里说:
“他们说喜欢你才打你,是假的。如果喜欢你的话,是会像我这样抱住你的。”
因为那“牢不可破”的血缘关系,就多了一份莫名其妙的“爱”与“责任”,同时也就能仗着这份基因天赐的“父母”之名,打着“爱”的旗号,将子女捆绑在恶行中。也是生下了孩子,也是流着一样的血液,但真的就成了父亲、母亲吗?这是信代问女警察的问题,也是问向影片外的问题。
到底什么才算家人?家人是由血缘造就,还是靠岁月磨合?在《小偷家族》中,我没有看到是枝裕和给出的答案。我常看的日本深夜综艺《月曜夜未央》中,能体会到的是日本的家庭成员之间联系并没有很紧密,路采是总能遇上“妻子出去买酱油就再也不回家了”的中年男人。但家人之间的牵绊又格外让人喘不过气,在固定的几个环节里也看见过“硬逼着儿子孙子学鲶鱼舞(忘了是不是这个鱼)”的爷爷。将快乐和痛苦强加给家人的人大有人在,将爱啊责任啊抛之身后潇洒出走的人也不是没有。到底那一种更多我没有统计过,到底哪一种更能让人成为“人”,我也不知道。但我想,一个好的、进步的社会,应该给人自主选择家人的权利吧。就算是生出自己的父母不能再选择,和什么样的人生活在一起的权利,应该得到保证。
除了这一家人,影片中其他出现的配角也充满真实感。街角便利店的老大爷,宽容着祥太的“小偷行为”,但也会告诉他“你妹妹还太小,不要带着她做这种事”。和信代同在洗衣厂的贫穷女工,在面临去留问题的时候,搬出“诱拐幼女”的罪名来逼信代离开。同样是挣扎在生活的漩涡之中,有温暖柔和的光芒存在于街角,也有为了生计不择手段的刀光。这些鲜活的人物,就像千万个存在于日常中的人一样,充满了生气,带着现实的温度。
查找资料时知道的,是枝裕和有过拍纪录片的经历,他也曾在采访中表示过,纪录片会给拍电影带来一些启示。
在观看《小偷家族》的过程中,我总是难以把它和一个剧情片联系起来,这话的意思是,我很难认为这是一个有所设计和加工的“故事”。它太真实,就像以“真实”为原则的纪录片一样,照进现实生活中。
和大多数日本电影一样,影片中的每一个画面都是截图的好素材。和普通的浓墨重彩不一样,《小偷家族》带着一种浓郁的日本式油彩。画面颜色对比鲜明,冷热温度一眼即知。寒风吹过,深蓝色的画面中,夜空沉静,铁皮箱子的缝隙中闪出由里天真又恐慌的眼神。打开门,外面是满街行色匆匆的冰冷人像。关上门,小屋里围绕着温暖昏黄的灯光,坐着一家人,由里战战兢兢地凑上前,从“老母亲”初枝(还是信代?我记不清了)的筷子上咬走了爱吃的面筋。
随着周边环境和人物情感的变化,画面颜色明暗转换。冬天过去后,由里剪去头发,接受小偷一家给她取的新名字。画面的明度骤然变高,阳光明媚得有点刺眼。过白的幕布上,由里和哥哥祥太一路追跑嬉笑。一家人在海边,柔和的自然光芒中,“老母亲”初枝张开嘴,无声地说出了那句“谢谢你们”。这句话的结束,标志着平静的日常开始走向尽头。
影片中最后一幕明亮跳跃的色彩,随着祥太的一跃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片泛黄老旧的色调。警察的盘问,信代和治的解释,还有两个孩子的惊慌无措,都在镜头营造出来的光影里逐句铺陈。干净的镜头里,只有他们的脸。直面前来询问的警察,正如直面镜头前的每一位观众,将自己的本愿和借口一一道出。一张长条桌,把警方和两个孩子隔开,把警察和信代、治隔开,也隔开了两个世界。一个代表着常识中的家庭,常识中的亲子关系,另一个是靠自己选择的、靠犯罪联系起来的小偷家族。
《小偷家族》出现在这个夏天快结束的时候,像连着几天的雨水一样洗刷过这个季节。几年前豆瓣有个小组叫“父母@#皆祸&*¥害”,现在应该已经搜索不到了。影片中那样的小偷家族不会长久存在,终会被埋进某个地方。现实中也是如此。当年那些不知道怎样才算家人的朋友,不知道为什么家庭会带来沉重伤害的人,现在不知所踪。他们可能躲进了铁皮箱子,也可能藏在停车场的废车后面。儿子祥太和治在雪中开心地跑过两次,一次是治来找因由里闹情绪的祥太,另一次是在一切都归于沉寂之后。两个人的笑声在夜空中传出去很远,但飘荡许久也不能落地,就像他们的生活那样。
影片最后一幕停留在小女孩由里看向外边的眼神,让我心情复杂。我不知道该去追究谁的责任,每个人都有苦衷,每个人都有私心,也因此每个人都痛苦。
可能正因如此,我们组成家庭。也正因如此,各有各的悲喜。
——————————
啊……我觉得还是过度解读了,啰嗦,自己都嫌弃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