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偷家族》中的家庭结构对现实生活有什么启发?

  该影评含剧透,但并不影响观影体验。

  《小偷家族》是是枝裕和执导的剧情片,2018年公映,该片获得第71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奖。

  这部影片真实地再现了当代日本社会底层民众恶善交织的生活,以及功利和依赖共生的奇特现状。

  

  影片一开始就是小男孩祥太和成年男子柴田治完美搭档偷东西的场景,于是我们大概窥见了导演想向我们讲述一个什么样的家族。

  只是不得不说,这个家族的偷盗手段并不是那么高超,导演为什么不把偷盗手段拍的高超一些呢?大概是因为只有不高超的技术才会相互需要吧。

  偷完东西后,柴田治和祥太碰到了每天回家路上都能碰到的小女孩由里,在快要下雪的寒夜里,小女孩看起来又瘦又饿。柴田治把买的可乐饼给小女孩吃,并把她接回了家。

  影片第一次的强烈戏剧冲突开始了,一个以偷盗为生的人为什么会好心的捡一个小女孩回家呢?一个在买可乐饼的时候都在研究怎么能进行偷盗的人,为什么会把自己的可乐饼分给小女孩吃呢?

  如此,在开篇的不到5分钟里,全片的基调已定。是枝裕和牛逼的不要不要的。

  

  明白了基调之后,后面的事情我们大概就能猜到了。

  在这个小偷家族里,有贪财加敲诈的“奶奶”,有做短工兼偷盗的男人柴田治和女人信代,有在风俗店工作的年轻女孩亚纪,还有无法上学只能偷东西度日的小男孩祥太,以及他们新捡回来的小女孩由里。

  伴随着大家对小女孩由里的态度,影片为我们慢慢揭开了这个家族里每个人的悲凉底色。

  老奶奶的前夫已经离世,靠赡养金过活,有一个儿子,但儿子并不管她。所以她需要有家人,或者更功利的说一点,她需要晚年有人赡养她。不至于像日本很多的独居老年人,去世之后很久才被人发现。

  成年男人柴田治和成年女人信代是一对落难情侣。影片到了后半段,我们才从警察的闻讯中拼凑出了信代的悲惨过去,她的童年遭人虐待,成家之后又被丈夫家暴,不能生育,最后认识了柴田治,2个人一起把她的丈夫杀死后逃跑了。

  信代(饰演者安藤樱)在电影里的表现非常的有张力,生活给予她的艰辛令她变得表面冷漠。

  她是第一个坚持在雪夜也要把小女孩由里送回去的人。但她也是被由里影响最大的人,从她发现小女孩身上遍体鳞伤,以及小女孩父母并不想把她生下来的那一刻,她便在由里身上看到了过去的自己。她以为小女孩会偏执会冷漠,但由里的暖心和懂事却一点点融化了她冰封的心。

  

  小男孩祥太也是被抛弃的孩子,他酷酷的,认为“只有不能自学的人才要去学校里上学”,但却因为有了由里的到来而开始懂得了责任和保护。他宁愿自己偷东西,也不愿意由里去偷。后来因为他被抓进了警察局,小偷家族的秘密才被彻底引爆。

  就是这样一个被遗弃者拼凑起来的家族,有奶奶,有男主人,有女主人,有妹妹,有2个孩子。影片的前半部分用大量的时间铺陈出这6个人看似杂乱无章却温情的生活。

  也许正是因为被遗弃过,才更加懂得和需要这种亲情的羁绊。但也是因为被遗弃过,再深的羁绊也少不了参杂着自私和功利的色彩。

  这种矛盾在奶奶去世后达到了顶峰。一家人看着她死去,把她埋在后院,再把她的遗产取出来,然后对由里说:记住,这个家一直就只有5个人。

  这一点也体现在影片末尾,小男孩祥太问柴田治:当时是不是准备丢下他溜掉,柴田志说:是的,但是没能溜掉。

  对于这样的家庭,他们彼此间的关系大概就是:我只能给你力所能及的照顾。但这力所能及,也基本上是我的全部了。

  

  这个影片让我们禁不住思考2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亲情是可以被选择的吗?

  在影片中,信贷对奶奶说,我们是被由里选中的吧,是由里选中了我们。

  奶奶问说:我没听说过父母也是可以选的。

  信代回答说:还是自己选的才最牢固吧。

  老奶奶于是说:就像我选择了你,你心甘情愿的被我拖累一样。

  还有一段台词是影片中警察质问信代为什么要诱拐小女孩:

  警察:小孩子还是需要母亲的。

  信代:只有小孩的母亲才会这么想吧?生下孩子就自然成为母亲了吗?

  

  众所周知,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龄在28岁达到了巅峰,此后便逐步走低。在过去的时代,十几岁嫁作人妇也屡见不鲜,28岁大概已经是几个孩子的母亲了。

  现代社会的女性在24、5岁才刚刚结束学业,步入社会,却要立刻面临生孩子的现实问题。有多少人真正意识到亲情意味着什么?母亲这个词意味着什么吗?

  就像信代说的,难道真的是“生下孩子就成为了母亲吗”,就像我们总相信的“三十而立”一样,到了三十岁,我们的价值观就会健全,财富就会从天而降吗?不,不会的,没有20岁到30岁的积累,30岁也不过就是青春期的拖延而已。

  越是懒惰的人越会无知的迷信时间,他们在需要敬畏时间的时候没有敬畏,却总期待着时间的流逝会带来应有的成长。

  时间只会带来年龄上的增长,而不会教会我们如何做一个母亲。

  所以顺着“生下孩子就成为了母亲吗?”这个问题我们继续叩问:“有了血缘关系就有了亲情吗?”不,不是的,没有平日里的陪伴、帮扶,这血缘能留下的不过是一纸DNA罢了,却永远无法成为牢固的羁绊。

  血缘关系是无法选择的。但是选择和什么样的人产生“牢固的羁绊”,选择成为什么样的母亲,却是我们可以选择的。

  

  第二个问题是:社会最底层的人,有权利拥有他人的尊重和感情吗?

  这部片子也许是为了更加强烈的冲突,对警察这一角色有一定程度的丑化。可是我们想一想,如果我们不是通过影片了解并深深为这个家族每个人的遭遇感到痛心,我们面对他们时的表现会好过那些警察吗?

  我们是不是也会用刻板的印象去看他们,是不是也会讽刺的去问信代:“诱拐小孩想让他们叫你什么?妈妈吗?”

  我想大概是会的吧。没错,我们有无数的理由选择去那么做,比如他们偷盗,比如他们还教小孩子偷盗,比如他们杀人,比如他们弃尸。一件件在我们这些局外者眼里都是十恶不赦,可是当我们顺着他们的眼睛活了一遍,我们却开始痛恨小女孩的亲生父母,我们却开始痛恨代表正义的警察。

  为什么呢?为什么我们不会去责怪,只有无尽的惋惜和痛心。我想大概是因为看到了爱。如果说这世间什么最伟大,那便是爱了吧。爱人之间的爱,亲人之间的爱,甚至没有血缘关系凑在一起的陌生人之间的爱,甚至小偷家族之间的爱。

  

  影片有2处无声的告白特别动人心魄。

  第一幕,出现在小偷家族一起去海边玩的时候,望着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家人们,老奶奶无声地说出了自己的告别:谢谢你们。

  第二幕,出现在治和祥太这对父子俩,祥太望着追在公交车后面的柴田治,无声地叫了一声:爸爸。

  

  爱不会因为一个人身份的流失而流失。只要还会爱人,就能赢得尊重和感动。

  影片的最后,这个小偷家族还是分崩离析了,毕竟它的存在就不被伦理和社会公义所允许。

  但影片的最后一幕,回到生身父母身边的小女孩由里还是被并不爱她的父母关在了阳台上,但她拿着祥太给她的玻璃球,唱着信代教会她的童谣,这大概就是爱在她身上留下的痕迹吧。

  

  - End -

  你都不知道自己能有多优秀!长按扫描二维码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