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天才留空间 为中才立规矩 为庸才找出路
专家:任剑涛,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战国年间,流行着一种做法:年初,地方官员要把辖区内的人口、牛马、饲料、粮食,甚至工业生产、商业贸易、土地垦辟等等量化数据都列出来,写在木板上,君王拿一份,臣子拿一份;到了年底,君王据此听取官员们述职。
这就是“上计”,战国时代君王对地方官员的绩效考核方式,也是中国官员考核“制度化”可以追溯的较早源头。
历史延续2000多年,中国从未停止过对官员考核指标的改进,使其更适合作为选拔使用官员的重要依据,当中无一不涵裹着“真实客观”的核心词组。
问题是,怎样才算“真实客观”?不同的时代对这一问题有着不同的题解和注释。
在广东,改革开放初期,不少地方把对领导干部的考核押在了“经济指标”上,求经济快速增长,专攻GDP;当前,改革开放取得了瞩目成就后,不少地方用“德、能、勤、绩、廉”五项内容的指标考核干部,不少干部产生了“做少错少”的心态,原有的改革锐气开始钝化。
但事实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东目前“相同指标过多,相异指标不够”的领导干部考核体系已经不适应科学发展的要求。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院长任剑涛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提出了“政治生态”与“绩效评估”的关系。他认为,在改革开放走过30年后的今天,广东要再进一步,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就得要重新建立起一个勇于改革、敢于试验的政治生态,当中的关键,要对领导干部的绩效评估体系采取更科学的态度审视和建立。
“不同地方在发展战略方面完全可以而且应当有所区别,不应该要求所有的地方都去追求相同的发展模式和评价标准。”任剑涛打了个比方,“我们总不能把深圳的指标拿去考核河源,这样河源很难评得上,会不服气;深圳也会不服气,可能会觉得没有进步的动力。”
因此,在任剑涛的眼中,要培育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型政治生态,对领导干部或对政府的绩效评估便不能是简单的数量体系,而是要“为天才留空间,为中才立规矩,为庸才找出路”,“否则,解放思想、实现科学发展就会成为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