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的一个雨天 影评
不想看剧透可以直接跳到末尾粗体接收观影建议喔(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年轻人的爱情故事,放在任何一个年代都有普适性。故事以我们都熟知的暧昧细节为缘起,勾起了我们的青涩和美好。
走出影厅,一句话概括,这就是一场美国上层社会的纸醉金迷。
在整个放映过程当中,我恐怕一直都没有被代入,我深深感受到了荧幕和座位之间的隔阂。我是第一次这么反感华丽又俏皮的爵士乐。
到家之后,我恍然对自己妄下的结论感到后悔。
这些不适,可能正是老爷子的目的。
甜茶饰演的男主一出场,我就代入了我高中时期的后桌,他们太像了。溢出屏幕的自我,但却又不是那么自信,但又是极致的聪明,甚至有点狡猾;好像永远分不清他们到底是在发呆,还是在思考——因为他们不出声的时候总在扣手,或是转笔。当然,除此之外,我和后桌高中时候那些尴尬纠结的情绪记忆也一起被代入了。只不过,我们不像故事中的人,我们不是富二代。
转而镜头来到校园的草地上,女主带着自己的“惊喜”出场,于是二人策划了周末在纽约的旅程。但二人压根不在一个频道。女主满心期待男主能帮她解决一些工作上的困难,而男主只痴迷于幻想周末的“吃喝玩乐”。高中的时候我也总会被他提很多莫名其妙的问题,但通常看起来我的答案都不是他所期待的,可他依旧会问,问我也问别人,恨不得过了一段时间再问。而且几乎每天都在管我借文具。
爱情,电光火石的乍现,总是一方先有期待,却永远“天不遂人愿”。最终只剩长情的人还在念叨“人生若只如初见”。以男主挥霍成性的习惯,自然是会定最好的酒店,他以为他满足了女主的愿望——在房间里看中央公园,却不想女主的燃眉之急是到这里采访大导演。短暂的安顿之后,两个人踏上了各自的旅程。
男主起初无所事事,穿街走巷跟老同学互相调侃,忙着推脱家里的宴会,叼烟、驼背的忧郁王子是那么浪荡不羁又玩世不恭。而女主这边,刚见到大导演时的拘谨慢慢褪去,拿真诚和天真换来了所谓的“内情”,阴差阳错又误会巧合,已经在意外的激情中沦陷了。
此时女主脸上的灯光以及屋子的色调都暖暖的,像极了烛台散发的红光。
(作为一个对视听语言略知一二的人,实在想要吐槽这里光影的运用过于直接,过于直接的符号语言对于一个内涵颇深、情绪极为丰富的电影,带来的伤是毁灭性的。)
虽然同在一个城市,但二人的行动轨迹,仿佛置于两个世界。男主在老友的剧组帮忙,在和前任的妹妹的吻戏中碰出了火花,新欢在侧,但男主依旧在他和女主的关系中纠缠。男主通晓各个领域的名人事迹,这一点跟我的后桌也是如出一辙,自然能和女二聊得投缘。老爷子在这一处狠狠批评了所谓上流社会的浮夸,诸如:音乐剧 Hamilton, old New York壁画,MoMa 摄影作品(这仅是我记下的几个,也可能记得不太对),这些词汇无形中将人与人划分出三六九等,但又没什么实实在在的意义。
此时,女主已经跟三个男人产生了新的情感联系,哦不,加上男主是四个。女主自以为自己已经深入了娱乐圈内部,拿到了很多人可能毕生都不会知道的消息。她被她采访的导演和编剧两个老男人曰为清流、曰为救赎,与电影巨星共处一室。男主来电话时,她总有下一件事要忙。她没有把持住,酒精麻痹了理智,彻底在贪图享乐和极尽奢靡中沦陷。
一切就如骤然而至的暴雨一般,蜂拥而至、倾盆而下,没让人有一点防备。但“玛丽苏”的设定,没有延续到结尾。
男主一次又一次的失望碰壁之后,开始反思自己,也反思两个人的关系。
女主还在繁华中目不暇接,男主却已然和新欢交换彼此的爱情之梦,从毫无章法的大雨中抽离出来。他也才知道,眼前的人,才是能跟他同赏中央公园的人,是他的central park——至少目前看来是。
他也跟他母亲在晚宴上敞开心扉,母亲和他都在畅谈后各自解放了。我后桌也是到后来才跟管他很严的母亲和解。男主在最后回到了酒吧弹钢琴,和刚从明星家里逃出来、只穿了一件外套的淋得湿透的女主又见面了。男主平静地把她带回到酒店。
女主误把男主的平静当成理解,以为在众多插曲过后男主还愿意接受她的回心转意。她解释着一天发生的一切,男主从容听着,前所未有的从容。
第二天,雨停了。
他把女主送上了回程的马车,而他留在了纽约,在下午六点,如约拥抱了自己的新爱。
与其说是两个人的爱情故事,不如称之为男主的成长故事,“?ntp(MBTI)”的成长故事。
故事就在一个戏剧化又形式化的结局下画上了句号。以伍迪艾伦80岁的高龄及丰富的的导演经验,不可能在作品的创作上流于表面。能看出来老爷子看不惯上流社会的虚荣和浮夸,但也不喜欢极具教条意味的说教,于是选择了运用大段的长镜头和鲜明的符号意象,来突出他客观而幽默的风格和讽刺唏嘘的目的。
影片中所有包含暧昧情愫的片段,导演都加入了类似柔焦、高曝光、暖黄色调的处理,让人物看起来红光满面,十分恋爱脑。
导演在对标题的呼应上,也下了不小功夫。许多场景,尽管都是在车内,雨声和车流声总是若隐若现,所谓静,没有绝对安静,唯有心静。
总评-观影建议:
整个故事就像笼罩在高级灰色调下,纷繁奢华的美国上流社会的青春爱情故事。它向我们展现了爱情两大定律,亦是生活两大基本道理:无巧不成书、弄巧也成拙。倘若你对暧昧、爱情,好奇、跃跃欲试,或者想要回味年轻时的一抹青涩,或者只是抱着了解文化的心态,我想这个充满着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故事能够满足你。剧情中随处传达着当代美国文化的“开放”,也避免不了散发着资本主义的气息,也承着很多导演自己的巧思和意识流的东西。镜头设计上,长镜头以及巧妙的推拉都是亮点,并且关注声、光的变化,能让你在理解上少走很多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