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需要具备被讨厌的勇气
你可以不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而行动吗?
你能做到不去计较得失的利他吗?
你愿意承担“自私”的非议而坚持自我吗?
你敢真正地活在当下吗?
如果你的答案是“不”,那么你可能需要看一下这本《被讨厌的勇气》。
作者岸见一郎是日本阿德勒心理学会认定指导员、日本阿德勒心理学会顾问。
该书以贤者与青年对话的方式将阿德勒心理学的核心理念以通俗的方式展现出来。
阿德勒
阿德勒心理学,又被称为个体心理学,诞生于20世纪初期,距今刚好近百年。
作为上个世纪的前沿学科,阿德勒心理学的很多观点放在今天依旧会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他将人生当中的所有问题都归结为人际关系的课题,而这一大课题又被分成了交友、工作、爱三个子课题。
而解决这三个问题的关键在于:课题分离。
而课题分离靠的是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三把钥匙。
在阿德勒心理学看来,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心理创伤,所谓的心理创伤不过是顾影自怜的结果。
因为“自卑感”,人们习惯将自己不断地同他人比较,而在比较当中不断收获挫折。
将自身价值建立在他人的评价之上,而不断寻求他人的认可,在寻求认可的过程当中不断将自己的自由拱手让人,甚至心生怨念。
因为害怕,而不敢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敢去爱自己想爱的人。
因为寄希望于看不见的未来,所以无法活在自己能够把握的当下。
归其原因,就是他无法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当一个人无法正视自己的价值时,他的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别人身上,和无法控制的未来,而生活的勇气以及掌控当下的能力。
在阿德勒心理学看来,这就是分不清“自我课题”与“他者课题”。
自我课题:
1、客观地认识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
2、具备利他思想,能够坦诚地对待他人,去做对社会和他人有益的事。
3、活在当下,勇敢地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享受过程带来的美好,不去对未来做太多的设想及期待。
4、信赖他人,同他人建立平等而非垂直的关系,不以他喜不以己悲。
他者课题:
他是否能够感受到你的善意。
毕竟,在10个人当中,只有1个人你永远无法感动,7个人并不在意,2个人真正地关心你。
用书里的话说,就是你可以把马牵到水边,但你无法强迫它饮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在我们有限的生命当中,我们每个人都只能为自己而活,这样的活法,未免有点“自私”,但是却是真正的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别人负责。
因为心存善意的为自己而活,将生命看做无数个宝贵的刹那,顺其自然的走向该去的地方,才不会怨天尤人,心态失衡。
这样的人生,看似佛系,实则界限分明,把生命的主动权把握在自己手中,并获得真正的自由。
当人类的单位逐渐从氏族走向个人,我们更需要这种“被讨厌的勇气”。
这些在过去看似“离经叛道”的行为,其实是每个人为自己负责的最好的证明。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