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古希腊]埃斯库罗斯(前525-前456)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古希腊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公元前525—前456)的悲剧。描写坚强不屈的英雄普罗米修斯同宙斯斗争的故事,取材于普罗米修斯盗火给人类的希腊神话。是《普罗米修斯三部曲》的第一部。

  宙斯在普罗米修斯的帮助下推翻其父克洛诺斯的统治,把权分给诸神,独对人类不善,意欲消灭后另造。普罗米修斯同情人类,盗天火送人间,并授以科学、文学、医药等知识,使人聪明起来,以便生存发展。为此,他触怒了宙斯。宙斯命威力神和暴力神将普罗米修斯钉在高加索悬崖上。普罗米修斯坚强不屈,蔑视宙斯的淫威,痛骂宙斯忘恩负义。河神劝他与宙斯和解,被他拒绝。他掌握着宙斯将被推翻的秘密,不肯泄漏,宙斯的使者威胁他,他也坚决不说。最后,雷鸣电掣,山崩地裂,他被压进深渊。

  普罗米修斯在该剧中是一个造福人类,为伸张正义而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宁受万年之苦而不屈于淫威的伟大的神。他蔑视至高无上的宙斯的权威,讽刺河神的懦弱,鄙视神使的奴性,谴责威力神的残暴,是当时雅典民主派理想的化身。他的斗争,再现了人类向文明过渡时期苦难斗争的历程。对他的歌颂,是对人民为生存而反抗暴力统治精神的歌颂。所以普罗米修斯的形象一直被世人称颂。马克思赞誉他为:“哲学的日历中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

  宙斯在剧中是一个敌视人类,不讲信义,恩将仇报,色厉内荏的专制暴君形象,是当时雅典僭主的化身。普罗米修斯与宙斯的斗争,是专制统治与反专制统治的斗争,是当时雅典工商民主派与土地贵族寡头派的斗争的象征。诗人把这场斗争提升到关系人类命运的高度,更显示了普罗米修斯为正义事业斗争的崇高性和雄伟气魄,使该剧富有哲理性和肃穆气氛。其雄伟的英雄气概,体现了民主派的自豪感,有力地表达了诗人拥护民主制、倡导民主精神的思想。该剧相信命运的威力,也相信人的自由意志力,表现了诗人思想上的矛盾,正是当时奴隶主阶级思想局限的缩影。

  此剧结构简单,情节单一,矛盾集中,未摆脱“酒神颂歌”的原始形式,独白、合唱队之歌在剧中占很大比重,人物性格无发展。但诗句瑰丽,气势雄伟,想象力丰富,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Bound)是埃斯库罗斯(现代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原作者另有其人,可能晚至公元前4世纪。)创作的戏剧作品,取材于希腊神话。在希腊神话中,天神普罗米修斯盗来火种送给人类,激怒了众神之主宙斯。宙斯命令威力神和火神把普罗米修斯钉在高加索的悬崖上,暴露在雨雪风霜和烈日炙烤之中,以警告他以后不要再对人类滥施同情。火神阿波罗很同情普罗米修斯,但他无力反抗宙斯的命令,在威力神的监督和催促下,把普罗米修斯牢牢地钉在了悬崖上。

  埃斯库罗斯(Αeschylus,约前525—前456)青年时期在希庇亚斯的暴政下度过,希波战争期间参加过马拉松战役和萨拉米斯战役,热爱祖国,拥护民主制。公元前470年应叙拉古僭主希埃隆邀请赴西西里作客,公元前456年以后不久重赴西西里,最后死在该岛南部的革拉城。他有“悲剧之父”、“有强烈倾向的诗人”的美誉。死于高空落下的一只乌龟。

  埃斯库罗斯(Aischulos,约前525—前456)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之一。生于阿提卡西部地区。曾参加反抗波斯侵略的战争,公元前490年在马拉松受伤后被抬下战场,10年后又参加了萨拉米斯等战役。公元前458年去西西里,后卒于该岛南部的杰拉城。相传写过90部左右悲剧,现存《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等7部悲剧,被称为“悲剧之父”。拥护奴隶主民主制,提倡民主精神。通过塑造意志坚强、正直勇敢的普罗米修斯式的人物,颂扬为人类进步、幸福的献身精神和为实现理想忍受极大痛苦的不屈不挠精神。主张命运支配人类,甚至也支配神,但人又有选择行为的自由,应对自己行为负道德责任。认为命运(必然)与自由的冲突,是人的痛苦、仇杀的根源。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不变的法则,公正的法律将维护这一法则。文明将取代野蛮,正义必胜。其作品以引人入胜的舞台效果及奇特、可怕的面具和服装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