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雨》深切地感受到了孤独

  13年,陈哲艺导演凭借《爸妈不在家》获得了金马最佳影片,力压《一代宗师》等热门,在华语影坛一鸣惊人。当时他接受采访时表示不想再呕心沥血地做编剧,太痛苦。但六年之后的第二部长片《热带雨》,依旧是他自编自导。

  追求自我情感的表达。从这个角度来讲,陈哲艺导演是那种最纯粹的作者导演。

  人类文明发展至今,为什么不断追问着人生的价值、世界的意义?

  因为从诞生自我意识的那一刻起,人类就深切地感受到了孤独。

  所以,人类的行为都在试图消解这种来自于生命本源的孤独感,艺术更是如此。对于电影来讲,其本质就是在通过探索人与人之间关系来表达人物的情绪。

  在《热带雨》中,陈哲艺导演再一次展示了他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非常完整,非常扎实。

  《热带雨》的主人公是马来西亚华人阿玲,她嫁到新加披,在新加披一所学校教中文,因隐疾而遭受丈夫的冷暴力,在给学生伟伦补课的过程中又产生了师生恋,最后她离开了新加披,回到了身在马来西亚的母亲身边。

  陈哲艺导演用写实主义的拍摄风格把主角阿玲的孤独表现到无以复加的程度。细腻的情感被精准的视听语言所讲述。沉闷的雨,疏远的镜头距离,封闭的构图,同房被拒绝的情感需求,工作被无视的社会环境。

  在对抗孤独的过程中,阿玲彷徨却又坚韧。她迷失在既是学生又像儿子的伟伦的情欲之中,同时也坚持着用药,尝试用孩子来挽回即将破裂的婚姻。这种冲突的设置更体现了阿玲内心的挣扎。

  在师生恋中,阿玲不仅仅是在释放自己,同时也在怨恨自己。伟伦不仅让阿玲产生了被需求的女性感受,同时也激发了阿玲多年无子、无处释放的母性。

  从影片的整体看,陈哲艺导演设置了很多对立的冲突。最有意思的是,马来西亚和新加披、中文和其它学科的冲突。作为一部华语电影,陈哲艺导演时刻提醒观众故事发生在新加披。比起大陆、台湾的华语电影,《热带雨》给予观众另一种思考的角度,即文化的角度。

  身为中文老师的阿玲,虽然生在马来西亚,工作在新加坡,但在情感上她是中国旧式家庭的一份子,她为换回婚姻做出的努力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家庭观念下的一种努力。

  长长的取卵针,不是已婚妇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而是老旧的传统观念对女性的压迫,是女性不必要却又不得已而承担的巨大痛苦。

  陈哲艺导演展现阿玲在旧式家庭观念下的坚韧,不是为了称颂,而是为了谴责旧式观念的压迫。

  其实,无论有没有发现丈夫的出轨,只有脱离丈夫的家庭,阿玲才能重拾自我。

  《热带雨》展现了陈哲艺导演对华语文化的担忧。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合时代的一部分是不是对海外华人的一种桎梏,是不是这种桎梏导致了海外华语文化的衰落呢?

  在本片中,陈哲艺导演并没有简单粗暴地把“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等价为“糟粕的中华传统文化”。

  阿玲照顾瘫痪在床的公公,公公在伟伦手臂上写下一个“帮”字,这些举动都展现了中华文化里的人文关怀。

  可中华文化中的精华也难以遏制华语在大环境中逐渐失势。扼住文化脉搏的不再是其中的人性,而是利益。

  可能师生恋这种不合社会伦理的道德观会让观众感到不适,但是比起道德观,更重要的人性。

  如果有人想要尝试接受以人性为前提冲破道德伦理的电影,我会建议他先看一下伊斯特伍德导演的电影,比如《廊桥遗梦》。

  《热带雨》19年非常优秀的华语电影,唯一让我产生疑问的可能就是叙事的方式。

  影片是以表达孤独压抑的情绪为主,沉闷不单单是效果,也是最根本的目的。但是在19年,有一部电影证明了艺术电影也可以不沉闷。那,继续把沉闷的情绪作为目的,是不是有一些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呢?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