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是一人一份的--《花束般的恋爱》观后感
电影开篇,围绕一对情侣共用有线耳机听音乐的事件展开。
那两个人并不喜欢音乐啊。音乐是双声道而不是单声道,用耳机听的话,左耳机与右耳机听到的是不一样的。只带一只耳机,那就是另一首歌了。--山音麦
虽然两人想听的是同一首歌,但听到的是不一样的。--八谷绢
在此想追问一个问题,电影为何以这个情节作为开头?看似在听同样的音乐,但实际上听到的完全不一样,这层隐喻背后是什么?这样开头有什么作用吗?
最先想到的是“恋爱是一人一份的”。
恋爱中的两人看似是在干同一件事情,但实际上得到的感受是不同的,如果两人将得到的感受作为自己对待恋爱的看法,按照电影的原话,如同“猪排鸡蛋盖饭只吃到猪排”,严重点就是“你们两个,不懂‘音乐’啊”。
这是一种罗生门似的对爱情的看法。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不可能完全理解彼此的感受;A认为B的样子,实际上是A在将自我意识强加在B之上后,产生的认识。这如同各自使用一个耳机同听一首音乐,彼此都以为对方听到的和自己一样,但事实上大相径庭。可两人并不知道这一基本事实,如果不去听对方,两人都还会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这个开头已经对这种文青“报菜名”的恋爱形态做出了宣判:你们以为的百分百合拍,其实就是一副耳机同听一首歌。
我们梳理一下两人相遇前是怎样的形象。
八谷绢,山音麦,同为21岁大学生,都愤世嫉俗。“布为何能够胜石头”来自麦,“这样圆滑的男人多半看不起女生”来自绢,充满了对世界不正义、不合理事件的不屑与不满。两个人在看法上,他们讨厌虚伪、在社交上被动。
在文艺作品方面,两个人存在同样的审美品味。至少在阅读的checklist上,有许多交集。对于他们而言,彼此简直是世另我。最精彩的桥段,大概是四个人在酒吧,一对男女对押井守无动于衷并大谈自己是影迷,喜欢肖申克、魔女宅急便。在这个情节,两人同样的愤世嫉俗,批判所产生的优越感和小集体认同感,成为两人关系的催化剂。
相遇后,两人相谈甚欢,交往,同居。这一切发生的很顺利、美好,两人觉得彼此同频共振,“我们在听同一首歌”。
转折点发生在双方见了家长之后,以前从未思考的现实因素铺面而来,很快就会发现,“两个人听到的音乐不同”。
被父亲断了生活费,朋友说不如让A给绢介绍工作(潜台词是让绢从事风俗行业,朋友看出麦经济上有难处),这两次刺激之下,男主就业。从此以后,两人关系的催化剂就一点一点消失,最后,两个人虽物理空间一致,却都无言以对。
在百分百合拍的表象下,两个人在爱情的润色下,忽视了多少隐含他们在“听不同的歌”的事实?
麦住在出租房笑,那里放了卖房广告;绢生在中产家庭,并不担心生计问题。开篇两人虽然都在应邀去KTV但包间大小也完全不同
我清晰地记得,两人在多日欢愉之后,在一家餐厅共同用餐,麦非常生疏地使用刀叉,吃相仓促又狼狈;而绢则动作娴熟,十分自然。
在审美同步的外衣下,两人没注意到彼此的阶级差异。
其实是自恋如果爱情是要了解其他人,那我认为两人从未发生过爱情,只是单纯的自恋。
我们可以知道,双方都是愤世嫉俗的。鄙夷世俗层面不合理之物,副作用是孤独。众人皆醉我独醒,认为自己是独特的,讨厌合群。即使表面附和,内心也是千万的厌恶,这种附和甚至更加强了孤独感。
当遇到和自己想法如此一致的人,压抑的情绪有了发泄口,至少在短时间是不愿意离开这段关系的。但这种关系,强烈地依附于“对方和我一样”这样的想法,本质上在我看来,其实是自恋,没有看到对方。
也就像各自只用一只耳机听音乐一样,他们对待爱情,可能都无意识地只听到了自己的一部分,却误以为自己就是在听歌。爱情或许是该也听到对方的部分,走近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