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地方每家每户都有伤残,最严重的一家四人致残,原因令人泪目
日前,贵州省湄潭籍战士杜富国在中越边境排雷受伤,受到许多人关注。人们为战士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所感动,并向他致敬。
一些人也对边境为什么要排雷、怎么排雷,表示关注。10 月 26 日,记者前往麻栗坡县的部分边境地区,探访杜富国和战友们的排雷现场。
重点排雷区:云南省麻栗坡县的天保口岸
记者来到天保口岸后,采访到了一位名叫“陈生”的边境村民。陈生向记者表示,自己是5年前才从湖南省祁东县来到这里的,并在此地开了一家烟酒店。
陈生刚到这里时,当地人曾向他告诫:山上有很多地雷,非常危险,你不要上去。
自那以后,陈生经常看到残肢、失明的村民。" 他们大多是在山上捡柴、种地时,触碰到了地雷被炸伤。" 他说,山上有地雷和遗留炸弹,山坡上很多地都没种。
天保口岸的中方一侧
边境线上:排雷战士在 40 度高温下作业
一年前,杜富国所在的部队,驻扎到小店附近,任务是到对面山坡上扫雷。" 几乎每天,都能听到对面山上传来的爆炸声。"陈生介绍说,站在店门口,能看到山坡上腾起的黑烟。爆炸的冲击波,把小镇上一些房屋玻璃窗都震碎了。
陈生钦佩的是,在气温最高 40 多度的环境中," 罩 " 在防爆服中的战士,却要保持平静,精力高度集中,每个动作都一丝不苟。" 听说,有的地雷,取出时稍微晃动一下,都可能会发生爆炸。" 他说,每次听战士讲排雷经过,或者遇险经历时,他都觉得胆战心惊。
2017 年底,随着一声爆破声响过,天保口岸一侧山坡上片雷区,被扫雷部队清除。原先立在山脚路边的雷区标志牌,以及修建的围墙、铁丝网,全部被拆除。
帐篷小学前:民兵营长是一名扫雷先锋
随后,记者在天保村采访到了一位名叫“刘学林”的当地村民。这位村民既是民兵,还是村里的民兵营长。
因为频发的地雷伤人事件,天保村的民兵营,每年的军事训练项目中,都有排雷科目。" 其实,村里大多数成年男子都会排雷。" 刘学林说,战后,人们为重新耕种土地,一些人利用战时学到的排雷本领,在自家地里开展土法排雷。
排雷技术,因此在群众中传开。毗邻的八里河村,有个叫王开学的村民,为重新耕种土地,据称排除过各类地雷上万枚。
刘学林的部队到天保一带开展扫雷后,因他是本地人,又是民兵营长,总会先找到他和一群汉子,请他们带着部队去勘察雷区。" 由于是本地人,知道哪些地方有雷。" 刘学林说,早年的留下的雷区分布图,因地形变化、植被生长,多数已不准确。
老山腹地:一家四口因触雷致残
天保村共有 27 个村民组,马鞍山是其中 8 个边境村民组之一。曾经,这里是战争的最前线,遗留下大量地雷、炸弹。
地雷和遗留的炸弹等,给这里的村民,带来巨大隐患。村里的干部告诉记者,仅有 28 户人家的马鞍山村民组,几乎每家都一人被地雷所伤。"有人用“ 28 户人 28 条腿”来比喻马鞍山所受的伤害。
37岁的村民杨启林在接受记者的采访中表示,战争和战后遗留的武器弹药,导致了他们一家共有四个人被地雷炸伤,给他家造成了巨大的创伤。
但是,缺乏劳动力,也无法走出大山,杨启林一家仍无法摆脱贫困。前年,被列为精准扶贫的对象。
上过初中的杨启林说:假如没有战争,假如我没有受伤,我的生活肯定不会是这样。至少,像其他人一样到县城打工,不会给政府添麻烦。
好在,部队进入这一片开展排雷后,整个天保村都没再发生过村民触雷事件。"是他们,这些无畏的战士,用生命为我们消除了隐患。" 杨启林说,真希望像今天一样,大家都平平安安地过日子。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下
边境战士的工作有多危险
雷区几乎都在陡峭的山崖
茂密的丛林
锋利的山石之中
此刻
雷场就是战场
这不是拍电影
也不是演习
唯有致敬!
他们在雷场挥洒着汗水
从死神面前排出一枚枚地雷
人工搜排时
稍有失误就会爆炸
后果不堪设想……
炸药、防护服、防雷靴、水、食物等
需要排雷队员背着进山
每个队员需要背负50公斤左右的物资
徒步走1个小时左右的山路
由于此雷区山高坡陡,灌木丛生
国际通行的排雷方法
在这个区域无法实施
机器人排雷更是不现实
只能徒手排雷!
国际排雷专家认为
能把一个雷场中70%雷障清除就是成功
但排雷官兵却立誓要
把雷障100%清除干净
为了向百姓证明移交雷场已经安全
每排完一片雷区
排雷官兵用中国军人独有的验证方式
他们手拉手
徒步走过雷场每一个角落
用他们的双脚证明
曾经令人望而生畏的死亡地带
已经没有残存地雷
有一点悲壮
但更多的
是一种自信
这些最可爱的人
他们怀抱着对祖国的无限忠诚
脚踏雷区,冒着炮火,迎着弹雨
前仆后继,用血肉之躯铸成钢铁长城
哪怕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还百姓一方平安的净土
贵阳网综合自新华社、贵阳晚报等
记者:黄黔华、张志红
编辑:吴志维
编审:刘文强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