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花束般的恋爱》——未见黎明的我们,终知花开花寂

  这是我2021年很喜欢的爱情电影,没看过的小伙伴我会把蓝光资源分享在评论区,感兴趣的可以先去观看影片,再回来看影评解析,文章共九千多字,建议收藏慢慢实用。

  在解析这部影片前有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地方,就是在电影拍摄的过程中,少不了色彩与光学上的设计,往往会根据不同颜色的突出和搭配,给整部影片定下一个基调,同时也给人物的塑造进行渲染和暗示,因此电影对色调的安排都是经过精心考量的,而且是表达人物情绪和关系发展的关键点。

  在整个故事中,从男女主角在各个场景出现的画面色彩,如店里的灯光,房间里的灯光,大街的灯光,白天的太阳光等,我们可以直观的感受到,它往往代表着温暖,柔和,一般搭配在情侣场合中会释放出情意绵绵的暧昧感,这就给影片打下了较为轻松、愉快的基调,也说明结局会走向一个较为欢快的旋律。

  往往代表着忧郁、悲伤,这部影片的设计常把铺在昏暗的环境里,来暗示情感的降温与寂寞的氛围,它也与画面中的

  影片中的两个主调与,在色彩上是对撞色,同时在光学中又是一对互补色,导演通过各种黄与蓝的色调组合设计,让人物和画面相映,就产生了化学反应。

  在剧情中出现的一段唱卡拉OK的场景,前景铺的色调就是画面中女主角阿绢对普通人聚会社交这种场合感到格格不入,

  除了利用光源塑造与的对比,来表达人物内心矛盾外,影片还通过人物自身穿着的来塑造内心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在一个片段中,阿绢听闻了爱情博主逝去后,此时和小麦簇拥的她对爱情的思考有着悲与喜的交织,因此她的衣服是蓝色的,指甲涂成了黄色,表现了她矛盾的情绪。

  在与小麦认识到交往的过程中,她的指甲只涂过三种颜色,分别是和

  与之相反的,在下一个聚会场景中,在第一次认识了小麦的前辈,看到前辈和他女友纹了相同的纹身后,她并没有对爱情的看法走向乐观,反倒对小麦嘲笑道他有可能出轨。

  同样,最终告白的也会是小麦而不是阿绢,因为约会那几天阿绢手指甲涂的是

  因此在小麦告白成功确立关系后,阿绢就穿上了的围巾,忧虑马上被喜悦包围了。影片在这里的画面设计得很传神。整个背景是蓝调,而小麦一身棕黄又穿着蓝色牛仔裤,阿绢则穿着黄色围巾配蓝色指甲,身上各自都有表现了刚确立关系的情侣,内心间的紧张和喜悦,两人此刻的情绪都是五味杂陈的。

  这里也延伸出了影片组合的另一个内涵,就是前面提到的,光学互补上的协调。所以在之后的剧情中,出现了阿绢和小麦在一起看漫画书的情节,两人都因故事感动到哭泣,此时二人衣服的色调是和

  不过,对关系的象征,在影片中也并非绝对,有时候也会和大众认知的情侣配色一样,出现两人的同色。但相比之下,

  前面提到,阿绢的手指甲的颜色会帮助我们判断她主导的情绪是忧还是喜,但在影片中其实有一半时间,她的手指甲是没有颜色的,

  在一次圣诞节中,小麦被阿绢拉着去看电影,但是他对电影没有丝毫兴趣,两个人默默相坐,无言以对,这个时候阿绢的手指甲即便没有颜色,

  因此从电影院回来后,两人的衣服也都变成了

  当知道色彩对故事的基调和人物情绪的把控有着细致入微的表现后,整个故事的感情旋律才能更完整的朝向我们跳动,一个个颜色就像舞动的音符编织出戏剧般的交响乐,剧情也会随着交响乐跌宕起伏。

  故事发生在2020年,开篇一段蒙太奇将二人的话语跨空间组合在了一起,很快就暗示了两人间的关系和默契,他们是一对前男女友,在认出彼此后,都尴尬的喝起了茶。

  之后故事时间点马上回转到了2015年,因此开篇其实是一段倒叙,目的是让主要人物快速登场并建立联系,为后面二人的双线叙述作铺垫。

  同许多爱情电影的叙事套路一样,两人的平行叙事从角色塑造,节奏把控,情节设定,都铺设了戏剧般的巧合。

  女主阿绢和男主小麦都对这个矛盾的世界拥有着不真实感,言外之意就是对世俗繁杂的格格不入,影片运用了人物的内心独白来表现这一特质,不同于日常的大白话,

  在这里,不得不佩服编剧坂元裕二对人物刻画的功底,通过台词一下就抓住了都市文青的两大特征,丧和恋词癖。借此影片也很好的塑造了符合人物自身的情节,制造了许多只有两个文青才会产生暧昧感的对话。

  除了平行叙事中两人相似的内心独白外,还对节奏的把控有着类似的协调,这体现在编剧都在叙事里给了两人独特的设定,将二人游离在人群中却又沉浸于自我的世界,这就给影片带来了诙谐般的趣味,跟之前的丧截然相反。

  阿绢独自吃拉面的两个镜头,画面上安排的全都是男人,因为在日本几乎没有女孩子会一个人去拉面店吃面的,都是上下班的大叔,女孩子单独去吃容易感受到氛围的不适,当然也没有什么帅哥看。

  所以阿绢这个喜欢单独探索拉面店还更新博客的独特设定,除了突出她的与众不同外,是个带有点趣味的笑点,后面阿绢出店还把餐巾挂脖子上也是让笑点延续,同时给影片增添喜剧。

  同样带有独特设定的小麦,发现自己出现在谷歌地图后,就恨不得告诉所有人,跟之前丧气满满的小麦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感,突出了他的不同寻常,也制造了欢快的趣味。

  至此,二人的平行叙事因一个巧合很自热地转向了交叉叙事,两人去赴约后,都错过了最后的末班车,制造了初次相遇的情节,故事也因此推进。

  当然,初次相遇的二人也自然出现了cp配色,阿绢的手指甲也是黄色的,暗示着她内心主导的喜悦。

  在相遇后,阿绢和小麦同两个陌生人,喝起了咖啡。注意画面中两人端起的杯子,这里延伸出影片中除外,另一个重要的信息色,

  在喝咖啡的过程中,小麦发现了坐在附近的押井守导演,也是他本人在这个影片的友情出演,算是一个小彩蛋。

  听到小麦提到押井守,一旁的陌生人便夸夸其谈地讲起了电影,一开口就说到《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正好是IMDb上的最高评分。在日本影圈有个梗,开口就只会提IMDb top的人,往往不懂电影,尤其是top1,因此这里也是具有讽刺的情节设定。

  当小麦内心暗暗讽刺装作影片热爱狂的大叔时,镜头焦点切换到了阿绢的面部,视线落在小麦身上,此时的阿绢已经意识到,自己遇到了个同类。

  因此出了店的阿绢,很快进一步搭上了小麦,两人开始不胜言欢,之前的红色杯子隐喻了二人此时关系的发展。

  除了红色杯子隐喻外,接下来两人来到店里,画面又给到了鞋子的局部特写,鞋子又是二人关系的另一个隐喻,相同的鞋子象征着关系的同步。

  阿绢和小麦互相“报菜名”,平常压抑的孤独情绪在此刻敞开,如人饮水,自知冷暖,相似的二人都感受到彼此的内心距离不断贴近。

  但之后的阿绢见到小麦其他女性朋友聊天的场面,便愤然离席,相似的境遇,在之前阿绢的叙事中也出现过一次,她不喜欢这种好像被抛弃的感觉,是个非常没有安全感的人。

  之后出现了对伏笔的运用,开头两人叙事中对卡拉OK变成社交聚会的不满,此时变成推动情节的契机。

  “想去看上去像卡拉OK的卡拉OK。”

  在二人唱卡拉OK时,出现了稳定的光源,代表着喜悦的氛围,和之前叙事中出现带有忧郁的光源形成了强烈对比。

  值得一提的是,到后面影片结尾,两人准备分手时,二人再次去了卡拉OK,这个时候,充满暧昧的光源就消失了,换成了自然光。可以说,导演利用光源对叙事的调度是非常深入细致的。

  回到家后,两人在铺满暖色调的房间里,吹着头发,吃着饭团,阿娟看着小麦拍的天然气罐影像,一切看似非常浪漫的氛围,实际上设下了情感问题,阿绢其实并不喜欢天然气罐,但她却不言说,选择隐藏自己的情绪,在此之前,阿绢假装说自己想看。

  同样的,后来二人约会去看木乃伊博物馆,看似很开心,实际上小麦看到木乃伊心理非常害怕,但他一样不言不语,跟着阿绢进了博物馆。这里,导演也刻意安排苏打表演出紧张的神情,虽说只有短短几秒,但细心的观众可以发现苏打演绎出的不情愿。另外在情节安排上,也特地设定小麦这次约会迟到了。

  从博物馆出来后,两人来到餐厅,阿绢翻着着木乃伊展览带出的册子,笑着对小麦说

  “展览超棒对吧。”

  “嗯,棒到已经没有言语来形容了。”

  导演也让苏打在这里表演出苦笑的样子,和阿绢的笑容形成鲜明对比。

  或许,各种初次的情感体验可以掩盖掉这些情绪的瑕疵,让一个假装的人能够彻底假装,为了照顾对方的情绪,这种假装一定也会在心中呼唤出正义,并一直持续下去。

  于是,马上在下一个约会场景,出现了两个人共同戴耳机分享一首歌的情节,这时一位大叔告诉他们这样听歌是听不到同一首的,其实言外之意是在暗示,两个人没有在共享爱情,影片后半段的情感转折也在这里就已埋下伏笔,一切都早有预演。

  镜像来避免双方视线接触,缓解人物的害羞感,让角色敢于面向镜中之人表白。表白成功后两人重新对视,镜头便再次聚焦人物,还原真实感,让观众沉浸于这种浪漫又含蓄的恋爱氛围中,可以说是本片的最佳镜头之一。

  在告白过后,两人并肩走上街头,这里除了之前提到的设计,还有画面中光源,隐喻着美好的转变,两人就此接吻了。

  同样的,在两人滚床单的时候也再次出现。

  包括小麦在准备提出同居时,两人共餐盘子中的,同之前红色杯子对关系推进的隐喻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同居后,影片通过人物旁白和镜头组接造成对叙事的省略,让观众直观感受两人同居后的生活状态,像新海诚的报道、塞尔达的游戏、今村千夏的新作品、剧集的更新等,营造了强烈的真实感。

  他们在同居中一起度过了新年,并在拜访神社的当晚,领养了一只遗弃在路边的小猫,

  这只小猫在影片中也出现多次特写,和鞋子一样有隐喻两人关系变化的象征,但作为一个活物,它的动态特征还能折射出二人的情绪,比鞋子要更加写实。因此在一次吵架中,镜头给了猫一个哭泣的特写,除了暗示两人关系的降温,还同时反射出了二人低落的情绪。

  在双方见小麦父亲时,小麦第一次穿上了,暗示悲剧性转折的来临,同时画面中的人物位置和酒杯摆设呈现稳定的三角形构图,象征着一种家庭关系的束缚。

  当小麦父亲决定断掉给二人的生活费时,画面在他身上也出现了局部的

  在断掉生活费后,开始感到压力的小麦去见了前辈一面,这也是前辈的最后一次出境,

  谈起他的死亡,不得不说到之前小麦见阿绢父母的场景,当时阿绢的母亲对小麦说

  “出社会就像泡澡一样,进去之前会觉得很麻烦,进去之后就会觉得,好舒服啊。”

  前辈对小麦的影响是很大的,他为了坚持自己的理想,让女友去银座当陪酒女来维持生活。当前辈告诉小麦,要他不要认输,可以让女友帮阿绢找陪酒工作时,小麦目光呆滞,这让他无法接受。此时的他,已经下定决心,宁愿牺牲自己,也不愿让生活的压力背负到阿绢身上。

  于是影片也设计了这么一段,从来不参加集体活动的阿绢,突然有一天下班决定应约了,这里其实是在暗示,生活的压力已经让阿绢感到了危机,从而制造一种紧迫感。

  当然,阿绢是不适应这种环境的,在男方递交名片的时候,阿绢另外两个同事收到的名片都比她多,她只收到一张,只好尴尬一笑。

  在小麦画一副插画的单价从一千日元降到三百多日元后,他不得不决定放弃自己的理想。

  头顶的光源也使得小麦脸上出现大面积阴影,来衬托此刻他低落的心情,他抬起头来,眼中透着万千思绪,明白自己不得不将前行,此时脸部光影明暗交错,表现他复杂的情绪交织。

  决定前进的小麦开始不断的寻找工作,这一过程一波三折,原本计划年内上岸,却眼睁睁的盼到了第二年。最终他进了一家物流公司,以为一切都将好转,兴奋之余的他也对阿绢说道

  “和你相遇的两年,全是开心的事,这样的日子今后也能一直持续下去,我的人生目标,就是和你维持现状。”

  然而,阿绢在听到小麦拿到工作的那一刻,

  同许多公司一样,所谓正常的作息和假期都是画大饼,小麦被安排到营业部,经常出差996,两人的生活节奏开始不再同步,阿绢得到的陪伴也越来越少。

  影片中,她望着小麦书架上被搁置的绘画工具,眼中充满了忧虑,身形也处在背光的阴影下,

  但阿绢希望小麦跟过去一样,和自己一起分享喜好的事物,于是在下个片段中,阿绢阅读完手中的书后,意犹未尽,想马上分享给小麦。这本书叫《茄子的闪耀》,其实是一个有关记忆的故事,告诉我们那些过去美好的瞬间会在平淡无奇的人生中熠熠生辉。

  之后二人在家的互动越来越少,就连游戏电影书籍都无法一起游玩和享受。

  小麦独自看着书,阿绢单独看着电影,彼此之间毫无交流,凝聚着寂寞的氛围。

  当小麦说起结婚时,阿绢沉默不语,因为生活的仪式感已荡然无存,而婚礼是爱情的最高仪式,在宣告誓言的那一刻,二人过往的点点滴滴都将在眼前浮现

  他们在摩天轮里谈起未曾说起的心情,过往一直依赖兴趣的交流,果然还是不够坦诚的。

  “比起一个人的寂寞,两个人的寂寞更让人难受。”

  在那个夜晚,最后一次接吻,才发现两个人的寂寞是无声的,卧在窝里的小猫,露出了面无表情的神色,一切都变得麻木不仁,毫无所谓了。

  包括阿绢聚会中喝醉酒伏在社长膝盖上,醒来时坐着的沙发也是之后社长邀请阿绢去吃拉面,阿绢答应了。而拉面是阿绢最喜欢的食物,不说社长能知道这个对阿绢比较私密的事情,整部影片中,能和阿绢一起吃拉面的也只有小麦和社长。

  还有后面社长和阿绢谈论分手问题时,舞台上唱起的歌词

  “我不擅长,不想做一个局外人,我想现在就改变,我带着爱情里的危险话语,动摇你的心,我想离你更近一点,而不是在一旁看着,当个局外人。”

  歌词唱到这里,社长就朝阿绢走了过来,打起了招呼,谈起情感话题,这里可以说是导演的明示。

  最后,关于阿绢和小麦的分手也是观众最多讨论和争议的地方。我前面提到两个人其实都有在假装,他们依靠兴趣爱好走到一起,遇到兴趣不同就装作配合,

  但在他们分手的背后,其实延伸出了一个更为严峻的问题,关于日本女性的就业。在影片末尾阿绢谈到搬出住处时,提到自己工资租不起那里住的房子,相反小麦却可以保证,即便阿绢做家庭主妇,自己也能养活家庭,这不但包括了房租,还有生活和孩子的教育成本。

  这背后是女性的薪资环境与男性的差距,在日本女性的平均工资大概只有男性的70%,这还不包括无工作的家庭主妇。谈起家庭主妇,小麦也想让阿绢结婚后相夫教子,很多观众认为这是大男子主义。

  这让我想起一部19年的日剧《坡道上的家》,这部剧主要在探讨日本妇女在社会中的尬尴处境。有一对夫妻让我印象深刻,他们是女外男内,妻子比丈夫赚的钱多得多,但丈夫最终受不了被评价吃软饭和指指点点,加上自己不擅长照顾孩子,就希望妻子能回归家庭,但妻子又是一位事业心非常强的人,已经准备要升职,所以就避免不了一次大吵。

  但这种大男子主义并非无来由,它根植于传统农业社会的家庭结构,在走向现代的过程中,男女的就业平等并未得到很好的实现,加上育儿社会化不完善,造成很多女性依旧被束缚在家庭内部。这点也让日本成为了 “M”型社会,也就是在生育年龄段,社会劳动就业率大幅度下滑,失业的那部分人就是参与生育的女性,尽管有产假,但她们也因丈夫要求或是难以适应生育期间与职场的脱节而辞职。这点,韩国比日本严重,所以韩国目前是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国家,很多韩国女性不愿意面临这样的处境。

  正是因为女性在走向现代社会过程中要翻越男权这座大山,反对男权便成了女权主义的窗口,也促使了女权主义的兴起。在上个世纪,第二次女权运动中,法国思想家波伏娃写了本被喻为女性圣经的书,叫《第二性》,这本书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简单来说,人不是被生来的本质所决定的,而是后天由主体自由塑造形成的,比本质更重要的是存在。它对两性的解放在于反本质主义,没有天生的男性或是女性,后天自由的选择和塑造才是更为重要的衡量标准。但可惜的是,目前这种标准很大程度上在被资本所规定。

  因此影片中的小麦他看似有大男子主义倾向,实际上来源于他被996所摧残,而支撑他信念的就是要幻想一个未来要被他一人供养的家庭,不然他没法坚持下去,所以他希望早点结婚,成立家庭,阿绢即便不工作也好,只要这种信念成真,而类似这种信念有多少正被资本所宣传和引导呢?必须要更加努力工作,因为身为男人要养家庭,必须买房买车,不然娶不到女人,所以赶快加班奋斗,诸如此类的话语,可以说男权很多时候和资本是双向奔赴的,而当今女权的污名化恰恰是资本在掩盖它的遮羞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