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研一《完美嫌疑人》:总有人心里有火炬

  英国小说家玛丽?雪莱曾经说过,一个人走向邪恶不是因为向往邪恶,而是错把邪恶当成他所追逐的幸福。

  新晋华语推理小说家陈研一在他的处女作《完美嫌疑人》中就塑造了这样一个人物——脑外科专家廖伯岩。他是同事口中医术精湛的妙手仁医,是学生眼中风趣又严厉的神外科大拿,是病人家属交口称赞的“活菩萨”,也是孩子们口中和蔼可亲的廖伯伯。可这么一个近乎完美的医学专家,却是星港市多起儿童失踪案的幕后黑手。这些孩子失踪时均身穿红色外套,消失于监控密布的公共场合,现场留有阿拉伯数字编号。除此以外,没有丝毫破绽。

  作者以悬案为谜面,以动机为谜底,短短的篇幅就让一个完美犯罪嫌疑人的形象跃然纸上,好奇心瞬间被勾起,不由自主地跟随着作者的节奏去探寻廖伯岩的作案动机。

  

  图片by采薇

  负责此案的刑侦队长张一明一筹莫展,只好向前搭档、星港警界传奇钟宁求助。早已离开警队的钟宁如今则成为一名专打离婚官司的律师,他婉拒了张一明的邀请,却在他离去之前给他指了一个新思路。不曾想他的这个无心之举却让张一明很快锁定一个嫌疑人,他就是钟宁敬重有加却失联已久的恩人廖伯岩。

  廖伯岩坦然邀请钟宁调查自己,为了给廖伯岩洗清嫌疑,钟宁自愿加入到案件的调查中。可随着调查的深入,他发现所有线索都完美指向廖伯岩。刑侦天才和医学专家棋逢对手双雄对决,如果说廖伯岩的犯罪手段无懈可击堪称完美,那么钟宁似乎生来就是他的克星。钟宁抽丝剥茧步步紧逼,廖伯岩沉着应对见招拆招。这场高智商博弈,最终以廖伯岩的失败而告终,只得将自己的“作案动机”和盘托出。

  

  图片by采薇

  都说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廖伯岩从一个受人敬重的医学专家,到一个绑架杀害儿童的恶魔,只因为丧女之痛。女儿的去世唤醒了他体内疯狂的因子,为了研究病情,他不惜利用患病的孩子做实验,他认为牺牲几个小生命就可以拯救更多的生命,是“为人类的未来做贡献”。廖伯岩的举动充分印证了,“一个人走向邪恶不是因为向往邪恶,而是错把邪恶当成他所追逐的幸福”。

  以爱之名的伤害,归根结底还是伤害。

  如果故事到此为止,这本书充其量也只是本还算流畅的作品,尽管书中不乏精巧细致的推理、棋鼓相当的博弈和层层推进的情节,但离我们通常所说的“好作品”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这本书的绝妙之处就在于,作者在最后一个章节完成惊天大逆转,使全文的主题得到升华。原来,破局者钟宁才是局中人。

  

  我喜欢的推理小说家葵田谷在他的作品《原生之蔓》中写过,我们又不是小说家,每一次都能开启上帝视角。我们只能看到某个视角某个片段,只言片语。显然,在更多地方,都有我们看不见的人生。比如,那些失踪的孩子,再比如,“凶手”廖伯岩。

  对于那些失踪的孩子,我们只能从他们亲人口中拼凑他们的人生,可廖伯岩看见了。所以,才有了那些无懈可击的完美犯罪,才有那起早有预谋的栽赃陷害,也才有故事最后的那个惊天大反转。

  钟宁通过一次次调查访问、推理复盘推导出廖伯岩的人生,他自以为洞若观火明察秋毫,可穿过层层迷雾后却发现,真正的“作案动机”,才是绝对震撼的谜底。在那些他不曾看到的地方,才隐藏着廖伯岩真正的人生。

  

  《消失的孩子》剧照

  向来社会派推理注重描述破解案件谜团的同时,还从侦探和罪犯眼中看到世间百态,《完美嫌疑人》也不例外,它将视角聚焦在“儿童失踪”这一社会现象上。我是一个母亲,每每从社交媒体上看到某地又有小孩子失踪后,那种无力感和愤怒感便如哽在喉,所以在读这类作品的时候就很有代入感。

  有时候虚拟世界的现实,和现实世界的现实无限接近。

  前两天一条社会新闻上了热搜:一个13岁的女孩全身颤抖跑进一家蛋糕店,哭着求店员帮她报警。据女孩所讲,她的爸爸出差,后妈想要害她,所以才跑出来求助。后来警方回应,女孩与妈妈闹矛盾离家出走,并无危险,当晚已将她送回家。

  我不知道女孩是不是和妈妈闹矛盾,我只是希望当她真的遇到危险时,有人能看见,有人能帮助她脱离困境。

  他们应当被看见。

  他们终会被看见。

  因为总有人心里有火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