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电影写实是把双刃剑,尤其要在意认知的多样性
在看《艋舺》之前,我有点儿提心吊胆,很怕电影拍成香港的古惑仔系列,打打杀杀之外,通俗的剧情让人难耐。
毕竟,台湾类似题材拍出来的电影,常让我失望,在此之前,我最欣赏的台湾这类型电影,应是侯孝贤《南国再见,南国》。
可惜台湾少有人着墨讨论这部电影,但我非常喜欢《南国再见,南国》,不亚于侯导其他重量级电影。
反映现实的“台式青春动作片”
《艋舺》是由钮承泽执导,阮经天、赵又廷、凤小岳、柯佳嬿等担任主演的青春动作片,这是一段台湾帮派的往事。
本片讲述了太子帮五兄弟一起闯黑道,然而后壁厝老大的死,使整个艋舺黑道局势发生了剧烈动荡,太子帮五人的友谊也因此面临挑战。在杀机四伏的情形中,五兄弟面临着黑道与友情的抉择。
《艋舺》从校园霸凌出发,描述校园黑帮的生态,但轴线并不侷限在校园内,反而将整个脉络拉到黑帮,角头的环境。不熟悉校园与黑帮的人。
即使成长于我1980年代的我们,仍会觉得夸张不已,殊不知此处非常写实。
蚊子为了一只鸡腿,被校园的恶势力殴打,进而进入黑帮,学生黑帮在校园横行,也是1980年代常见的现象,并非现在才有。
踏入黑道就意味着要经历腥风血雨,然而和尚作为众人的守护神总能帮他们化解危机。
艋舺传统的黑道秩序遭受着现代文明的威胁,外省人灰狼要求和艋舺的老大们合作遭到拒绝。
此时,和尚由于得知父辈们之间的事情对Geta心怀不满,加之文谦的怂恿而卷入一场阴谋。
艋舺局势暗潮汹涌、杀机四伏,五兄弟在黑道与友情的决择中,演绎了一段关于青春的悲情故事。
1980年代,台中的黑帮蓬勃发展,四海帮和竹联帮的势力,尚未在台中大力扩展。
除此之外,台中市还有18铜人帮、13鹰、15时辰,还有各地角头,如练武路、后火车站、各市场等各邦各派
这是我认为《艋舺》写实的原因,其中角头的生活方式,管小弟的态度,角头势力的发展,都如实呈现。
写实是把双刃剑
这部影片因此而招来许多批评,但这恰恰是现实社会的一部份,而且他诠释了黑社会的复杂,深以为明知这条路不可行也要逆流而上的态度,反而是一个正面的意义。
影片同时讽刺了某些黑帮的义气(片中的名言:我不知道什么是意义,我只知道义气。),尤其看这部电影的观众,很多都是青少年,不少人看起来都很有江湖味道。
这是一部男人的电影,不仅打打杀杀,还有男孩的纯真,男人的义气,女人的角色在影片中非常稀薄,甚至不重要。
即使宝斗里颜面有胎记的妓女小凝,都是为了点缀蚊子的纯真而存在。
从小以为自己无父的蚊子,视Geta马如龙为教父,更在Geta亡故为他捧斗,并发誓为Geta复仇,最后使自己的生命,兄弟情谊,一去不返。
太子帮五人,Geta老大的儿子志龙,平时耀武扬威,遇到压力,却最软弱;阿伯最欺善怕恶,也最虚张声势,片尾却和志龙存活了下来。
最善打又重义气的白猴,是第一个遭殃的人物;和尚的下场则令人心绪复杂;蚊子更不用说了,道尽黑道的生存之道。
蚊子的确是片中主角,他代表的纯真与执着,和黑帮的险恶利益,明显相对立,也为全剧立下了清楚的轴线,不至流于单纯的兄弟义气、出卖的打杀过程。
虽然,《艋舺》里的樱花明信片、灰狼是蚊子父亲的梗,都是老梗,明眼的观众第一眼就猜得出来。
而且这个梗,对整个影片很不必要,只是满足某些通俗的剧情需求,但是,这部片子的剧情发展,仍旧是很出色,相信很多观众看《艋舺》时,剧情发展到阮经天饰演的和尚射杀自己的老大Geta后,处境尴尬,观众期望和尚被杀吗?
还是期望和尚当老大?很多人心灵会有一种矛盾,一种困惑。是的,那也是混黑道人物的心灵,常常出现矛盾,荒谬感,而钮承泽很成功地将这样的心绪过渡到观众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