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到底欺骗了多少人,这才是历史上真实的燕人张飞!

  在华夏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三国可谓是小编最喜欢的时代了,在这个时代里英雄豪杰辈出,纷纷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大放光彩,其中刘关张三人于桃园中的结义更是被人奉为了兄弟中的标杆,三弟张飞的豪放勇猛形象也更是被人们所熟知,他那无敌于天下的气概就连被后世称为“武圣”的关羽关二哥都无比的敬佩,然而现在大多数人了解这部分历史都是从《三国演义》这本小说中去了解的,可这毕竟是本“颂刘贬曹”的小说,在正史上的张飞是不是也如同演义中的那般忠义勇猛呢?今天我们就来深入的了解一下历史上那真实的燕人张飞。

  

  张飞,字翼德,是东汉末年幽州涿郡人氏,在正史之中张飞的字并不是翼德,而是益德,而且由于受到《三国演义》这本小说的影响,张飞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一直是那种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豹头环眼,满脸的络腮伙子,就听这个介绍再加上影视剧的表现,看上去就凶神恶煞的,而且在演义中也是属于那种一言不合就开打的暴脾气,很容易就将张飞和李逵画上等号,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中张飞和演义中完全不一样。

  

  首先张飞的出身就不像是大家想象中的那样是屠夫出身,张飞其实是个文艺青年,喜爱读书画画写字,张飞尤其喜欢画美人图,而且在写字上面张飞的草书可以说是一绝了,不仅自己的佩刀上的字是自己铭刻的,元代画家吴镇还对张飞的书法进行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张飞的书法甚至要比魏国文学大家钟繇还要厉害,由此可见得张飞的书法造诣有多高,而且在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时,张飞是个急躁的人,其实在正史中张飞是个粗中有细的人,而且彬彬有礼,是个敬君子而远小人的将领。

  

  张飞在正史的勇猛是和演义中一致的,书写《三国志》的陈寿就评价过:“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就连曹魏的谋士程昱和郭嘉都将张飞称作“万人敌”,张飞在武力值上面也是和三国时期公认的战神吕布几乎不相上下,多次向其叫板,并且大战上百回合不分胜负,然而和演义不同的地方就在与张飞在征战上也绝对不是一个仅仅凭借着自己的武力去讨伐他国的人,如果张飞真的仅仅是一介莽夫,刘备也是万万不会让张飞指挥千军万马的,在真正的历史上面张飞还算得上是个善用计谋的统帅,指挥才能也很高,

  

  在张飞成名地点长坂坡之上,张飞也并不是纯粹靠自己的武力一人挡住了曹军,这其中是有张飞的计谋的,因为在张飞站在桥前的时候,已经事先安排好士兵,在马尾巴上绑上树枝扇动尘土,这让多疑的曹操看到滚滚尘土于是以为张飞身后有大军埋伏,所以才慌忙退兵,张飞的计谋也成就了他喝断当阳桥的美名。张飞的善用计谋在八濛山中困住张颌也能体现出来,张颌身为魏国“五子良将”之一,也是一个很有才能的将才,却在渠县八濛山被张飞用计困住,最终仅剩了十余人跟随张颌狼狈的逃回了都城。所以历史上真正的张飞还是有勇有谋的。

  

  当然,演义毕竟是七分真,三分假,所以还是有很多是真实的,比如张飞的性格,也的确是个脾气超坏的人,因为张飞是个真性情的汉子,所有的情绪都表露在脸上,而且喝酒后对自己的部下并不友好,毫不体恤士兵,不论在哪里的历史,张飞都有过酒后发怒体罚士兵的行为,这也为张飞的结局埋下了伏笔,关羽被吕蒙白衣渡江杀害后,愤怒的刘备起兵伐吴,失去兄弟的张飞更是整日痛饮,对东吴气不打一处来,随后又将所有的怒气发泄在身边的部下身上,最终在伐吴的前夕自己的部下张达和范强反叛,张飞也被割下了头颅,从此也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一代猛将最后落得个如此的结局,也实在是令人惋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