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为何跪求殖民地法属圭亚那独立而不得?

  前言

  1901年,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宣告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软弱无能的清政府面对各国列强的威胁,被迫签署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至此,清政府彻底沦为了帝国主义的统治中国的工具,而中国也就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图丨《辛丑条约》签订现场

  之后,为了争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独立,无数革命先烈不知付出了多大的努力,终于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际,结束了我国这段百余年的屈辱历史。

  然而,与绝大多数曾被当作殖民地的国家做法不同的是,在南美洲有这样一个殖民地国家,至今仍未取得独立,它就是被称为殖民地中“钉子户”的——法属圭亚那。

  有很多不知情的读者会问,如今都已经21世纪了,为什么法属圭亚那仍没有独立?难不成是因为宗主国“从中作梗”?

  但我会告诉各位,法属圭亚那的独立与否,并不是法国不愿“松手”,相反法国曾“力挺”其独立,但仍无济于事,这又是为何?

  要想搞清楚这里面的缘由,就不得不说一说法属圭亚那的另外两“兄弟”,英属圭亚那与荷属圭亚那。

  一、大航海时代

  其实早在13世纪中晚期,很多欧洲的探索队便已经开始投身于“探索事业”,期间他们就曾经跨越欧亚大陆前往亚洲,可以说,这些人就是“探索时代”的先驱者。

  在有史料的记载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来自意大利的旅行家、商人马可·波罗,他曾经穿越了整个欧亚大陆,并且还将此行详实地记录下来,为后人的继续探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自15世纪开始,欧洲大陆开始爆发战争,波及周边诸多国家,随之而来的便是各种改革运动。

  西欧各国的资本主义开始萌芽,为了能够支撑自己取得更好的发展,他们不得不去“寻找”更多的货币。

  也正因如此,航海家哥伦布的远航,才会得到西欧各民族的全力支持。

  

  图丨哥伦布的四次远航航线

  1942年8月3日,哥伦布奉西班牙王室之命,率领着一支庞大的船队,浩浩荡荡地从西班牙的巴罗斯港出发,朝着那“遍地财富”的远方驶去。

  在前后4次西行中,哥伦布先后抵达牙买加、波多黎哥诸岛屿,以及中美、南美洲大陆。

  其中有意思的是,当哥伦布抵达南美洲沿岸一带时,以为这里是印度,这也就是当地居民被称为“印第安人”的原因,但其实他已经发现了新大陆。

  1499年至1504年之间,西班牙雇佣一名叫做亚美利哥·维斯普奇的意大利航海家,继续远航,进行探索。

  亚美利哥沿着当年哥伦布的航线前行,当他们历经万难抵达南美洲的北部地区,经过实地考察,最终证实了这里根本不是什么亚洲东部,而是一块“全新”的独立大陆。

  所以为了纪念这位航海家,他所发现的这块大陆也就被人们称之为了“亚美利加洲”,简称“美洲”。

  新大陆的发现以及新航路的开辟,促使世界从分散开始走向整体,使得各个分离大陆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

  但与此同时,一场殖民地的掠夺活动,也即将拉开帷幕。

  二、“命运多舛”的圭亚那

  在南美洲的东北部,有一块叫做“圭亚那地盾”的地区,全境大多为热带雨林,雨水充沛,正如它的名字那样,这里是一处“多水之乡”。

  当初欧洲人发现这片地区时并没有感到兴奋,因为当时他们致力于寻找黄金宝藏,以此来积累财富,而在这片土地上,除了森林之外,可以说是“一无所有”。

  其实,这里是一片十分适合种植农作物的地区,但“旧大陆的人们”对此并不知情,直到后来更多的大陆被人们发现后,他们才反应过来,这些作物在全球贸易中也能够占据一席之地。

  

  图丨“圭亚那地盾”

  所以从15世纪末期开始,这片曾经被欧洲人看不上的地区,才开始被西、荷、法、英等国家反复争夺。

  最先到达圭亚那的是西班牙人,毕竟西班牙当时的航海技术一流,但是西班牙人起初并没有特别重视圭亚那,在他们眼中,这里就是一片片未被开发的原始森林,没有什么价值。

  所以说圭亚那对于当时的西班牙人来说,最多也只能算是个临时的落脚点,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南美洲内陆的广大地区,他们要去那里寻找更多有价值的宝藏。

  就这样,关于圭亚那藏有宝藏的说法也就传播开来,这便引起了英国、法国和荷兰三国的注意,他们都想抢在对方前头“霸占”圭亚那,并且心里各自有各自不同的“小九九”。

  其中,荷兰看中了圭亚那的有利地形,他们希望在这里建造一座全球贸易网络的中转站,以此来促进自己的全球贸易发展;

  法国同样是看中了圭亚那的有利地形,但他们不是想搞贸易,而是想将这里作为前哨据点,用来袭击西班牙的船只;

  而英国则是看中了这里的农业价值,他们希望建造一处制糖殖民地。

  起初,他们都是以科考为名,以此来掩盖自己真实的目的,随后派出大批队伍,彼此之间纷争不断。

  1551年,荷兰人在苏里南河口建立了殖民据点,并且开始在这里尝试永久性殖民。

  经过长时间的经营,荷兰人发现此处的气候十分适合种植朗姆酒的原料甘蔗,便开始在这里大肆种植,并且还从非洲运来大量的黑人奴隶,强迫他们为自己服务。

  后来,一些不堪压迫的黑人奴隶选择了逃跑,这也就成为了后来的“丛林黑人”。

  

  图丨被奴役的“非洲黑人”

  总之在当时荷兰人统治下的圭亚那“苏里南地区”,到处都是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人(大多数是奴隶),也有人称其为“小联合国”。

  看到荷兰人将这片地区治理的有模有样,西班牙人开始坐不住了,毕竟这里是西班牙人发现的地方,怎么能够轻易让给荷兰人?

  但此时的西班牙已经不再像之前那样强大,逐渐强盛起来的荷兰人自然也就无所忌惮。

  不仅如此,为了能够争夺对这片地区的主权,这两个国家也曾大打出手,荷兰人笑到了最后。

  这其实也就是为什么作为发现者的西班牙人,最后没有在这片地区建立过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荷兰人迅速崛起,到了16世纪,几乎已经占领了圭亚那全部的地区。

  此时,法国和英国也开始走向了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他们也参与到了对圭亚那地区的争夺当中。

  1604年,法国人开始尝试在圭亚那地区建立殖民地,但是后来遭到了其他国家的反对,最终在葡萄牙的干涉下,不得不放弃了殖民圭亚那的计划。

  但是法国人并不死心,最终在1643年在卡宴地区建立起殖民地,并且通过之后的一系列战役,稳固住了对卡宴及周边地区的统治。

  之后英国人通过多次英荷战争,也从荷兰人手中得到了一部分圭亚那地区的统治权,并且在1831年对这片地区进行了整合。

  就这样,被荷兰、法国和英国争夺多年的圭亚那地区结束了“瓜分时期”,到了19世纪后,这片地区才逐渐开始趋于稳定。

  1802年,苏里南地区正式成为了荷兰的殖民地,被称为荷属圭亚那;

  1816年,法属圭亚那正式成为了法国的殖民地;

  1831年,如今的圭亚那正式成为了英国的殖民地,被称为英属圭亚那。

  

  图丨不同命运的“圭亚那”地区

  就这样,圭亚那正式沦为了他国的殖民地,而原本在这里生活着的印第安人,也就开始迎来了殖民生活。

  三、“独立浪潮”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一场非殖民化的“独立浪潮”席卷了全世界,许多曾经被殖民的国家纷纷响应独立运动,并且顺利从宗主国的殖民统治中独立出来。

  圭亚那地区远离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主战场的缘故,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或者换句话说,这三处南美洲地区,在宗主国的殖民统治下,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它们之间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各个地区的人口都不算多,均没有超过100万,其次,各个地区的人口结构都很复杂,并且大多数人都是混血,这和当年的大量奴隶被迁移至此有关。

  而且,各地的气候环境和矿产资源也都相差无几,但是这三处圭亚那地区被不同的国家所殖民,所以得到的发展也各不相同。

  其中英国对于英属圭亚那的殖民政策就比较“开放”,以此来实现消除殖民地中所残留的“荷兰元素”。

  在英属圭亚那,人们享有较高的自由,他们可以接受宗教教育,并且能够享有大多数的人权,当地人们的一些习俗,也都受到了英国人的潜移默化,同时他们也成了在南美洲唯一把英语当做官方语言的地方。

  荷兰对于荷属圭亚那的殖民政策则就比较“严厉”,宗主国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他们会把给予的投资压到最低,并且还经常会使用残暴的手段对付这里的人。

  在荷兰人眼里,搞殖民地就像是做生意,为的就是能够挣钱。

  而对于法国人来说,他们起初对于法属圭亚那的态度并不积极,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如何将这里变成永久性的定居点。

  

  图丨“黑人”奴隶

  所以在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前,法国人并没有在法属圭亚那建立任何形式的政府机构,他们认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被开发的。

  直到1763年,由于法国在“七年战争”中吃了败仗,导致大批海外殖民地丢失,这时法国人才想起来,他们在南美洲还有一处殖民地,才有了想要开发法属圭亚那的想法。

  虽然法属圭亚那的建设进程比较延缓,但是法国政府为了能够吸引更多的人移民到这里,还是费了不少工夫。

  然而,就算是能够得到更多地发展,毕竟是他国的殖民地,这样的身份相信不会有人愿意接受,所以在后来的“独立浪潮”中,被殖民许久的圭亚那人民还是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独立运动中去。

  1、英属圭亚那独立(圭亚那)

  1953年,被英国殖民统治了100多年的英属圭亚那取得了“内部自治”的权利,但取得这样权利并不容易。

  1950年1月,切迪·贾根在英属圭亚那组建了人民进步党,他的父母当年就是从印度来到这里的劳工,他想要解救当地的劳苦大众,带领他们走向独立。

  1953年,人民进步党赢得了殖民地的议会选举,但是这并没有得到时任英国首相丘吉尔的认可,并且认为他是别国派来的“奸细”。

  在外部各界的施压下,贾根辞去了总理职务,并且受到了行动自由限制。

  直到1957年,苏伊士危机之后,英国才取消了对贾根的限制,并且同意了重新进行选举。

  然而就在此时,美国人却出来插了一手,因为他们发现贾根有“亲共”嫌疑,担心出现第二个古巴,所以便一直联合英国阻扰贾根的独立计划。

  

  图丨圭亚那“民族之父”——切迪·贾根

  肯尼迪被刺之后,约翰逊上台与英国联手彻底推翻了贾根政府,并且将独立的权利赋予贾根的对手伯纳姆,因为伯纳姆曾向英、美两国承诺,绝不会倒向苏联。

  就这样,原本早就能够独立的英属圭亚那直到1966年5月26日,才成功脱离英国殖民,正式独立。

  2、荷属圭亚那独立(苏里南)

  20世纪初期,美国的资本家本在这里发现了大量的铝矿和金矿,这引起了美国人的兴趣。

  所以在后来的世界大战期间,尽管它的宗主国荷兰被人“欺负”,但是作为殖民地的苏里南却得到了美国人的保护。

  再加上美国人在这里大肆建厂,招揽工人,开出的工资也都不低,并且还能够得到宗主国的资助和一些福利政策,所以这些人的生活过得还算不错。

  渐渐地,当地人竟然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所以在“独立浪潮”中,他们竟然并没有打算要独立的想法,反而只希望能够得到高度自治即可,这可把它的宗主国荷兰给坑惨了。

  1954年,苏里南人向荷兰提出了高度自治的请求,在美国人的支持下,荷兰最终答应了,只是要求外交和军事由荷兰人掌握,其余的一概不管。

  有人会问,为什么荷兰人会答应得这么痛快?难道有一个海外殖民地不好吗?

  其实这就是最有意思的一点,荷兰对于苏里南的补贴太好了,换句话说,只要苏里南一到需要钱的时候,就会问荷兰要,就这样一直被别人薅羊毛,换作是谁也都不能容忍吧,毕竟这还是一个国家。

  到最后荷兰人已经开始吃不消了,对于殖民地的要求,它又不可能一度拒绝,但是一直被薅羊毛,实在是受不了,所以荷兰就一直在“逼着”荷属圭亚那独立。

  

  图丨苏里南

  对,你没有看错,是宗主国逼着殖民地独立。

  但是由于苏里南中已经有了很多荷兰人,并且背后还有美国人插手,直接“硬逼”也不是办法,然而就在荷兰为此事头疼时,它的“救星”出现了。

  亨克·阿龙作为苏里南的新政党领导人,开始高喊独立,当然他并不是真想独立,只是想让自己显得与众不同,好从选举中脱颖而出。

  得知此事的荷兰首相约普·登厄伊尔开始力挺阿龙,但是等了好几年,还是没有等到独立的那天。

  到最后,荷兰终于忍不了了,一定要让苏里南独立,最终双方只能各退一步,荷兰给了苏里南35亿“独立费”,苏里南才于1975年11月25日正式独立。

  然而,就在“邻居们”为了独立事业而“斗争”时,一旁的法属圭亚那却无动于衷,甚至直到今日,它都没有独立,这又是为何?

  难道说是当殖民地当上瘾了?

  四、殖民地中的“钉子户”

  对于法属圭亚那来说,之所以至今还没有独立,是因为他们压根就没有想要独立的念头,甚至被法国“逼着”独立,他都主动放弃了机会。

  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却是因为“法国对法属圭亚那实在是太好了!”

  首先,在法属圭亚那居住的居民可以拥有法国国籍,这便意味着他们可以与法国本土公民一样,享受法国赋予公民的任何权利和福利。

  其实这也就是法国特殊殖民政策——“本土延伸政策”的具体表现。

  就凭这一点来说,便可以成为生活在南美洲的人们不可拒绝的福利,毕竟之间的差异实在是太大,当地人都想过上好的生活。

  

  图丨法属圭亚那

  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再像之前那样“残酷”,反而为了能够达到各自的利益,会相处得越来越“融洽”。

  所以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法国对于法属圭亚那便不再像之前那样“苛刻”,为了防止其顺应历史浪潮独立,可以说是能给什么就给什么。

  再尔,就是人种问题,法国在殖民统治此地初期,为了扩大利益,曾经将大量非洲黑人奴隶运送到这里,充当廉价劳动力,但是后来奴隶制被各国废除后,法属圭亚那便失去了劳动力来源。

  没有了劳动力,自然也就失去了创造利润的能力,所以从那之后,法国便开始将一些法国犯人派往这里,充当劳动力。

  就这样,久而久之,越来越多的法国本土公民来到了法属圭亚那,后来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使得当地出现的新生儿大多都是法国人的后代。

  既然都成了法国人,那么也就不会再抱有很强的“独立意识”。

  最后,就是经济方面的原因,通过前文的介绍,大家也都已经直到,在圭亚那这个地方,大部分领土都是被森林覆盖,法属圭亚那也不例外。

  虽然法属圭亚那在农业、林业和渔业有着不错的发挥,但是先天劣势也就使得它在工业上变得十分薄弱。

  如此一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就不得不需要靠法国本土来资助,不管是进口还是出口,都离不开法国的拨款,可以说法国就像是法属圭亚那的“提款机”,而且还是取之不竭的那种。

  在这里我们不妨看一组数据,2018年圭亚那(原英属圭亚那)的人均GDP为4600美元,苏里南(原荷属圭亚那)的人均GDP为5900美元,这可是之前两个纷纷走向独立的“邻居”。

  而法属圭亚那的人均GDP却达到了1.8万美元,这是什么概念?比“南美小霸王”智利还要高2000,妥妥的南美洲的发达地区。

  

  图丨法属圭亚那

  如果背后没有法国“救济”,就凭自身这不到9万平方公里的地域面积,怎么能够达到这样的高度?

  不仅如此,在法国的运作下,法属圭亚那还成为了欧盟的一员,这可是泽连斯基做梦都想做的事情(当然,这只是一句玩笑话)。

  并且这里流通的货币同样也是欧元,总之,你在法国能够得到的权利,在法属圭亚那都能够得到,这样一来,谁还会想着天天闹独立?

  但其实,在当年的“独立浪潮”的影响下,也曾有当地人希望法属圭亚那能够独立,既然如此那就投票好了,结果一场投票下来,仅仅有5%的人支持独立。

  1946年,法属圭亚那正式成为了法国的一处海外行省,也就是大家常说的“飞地”。

  并且在1947年时,法国政府给予了法属圭亚那一定的自治权,并在国会上为其提供了2个议员席位,这意味着法属圭亚那的地位变得更高一层。

  再发展到后来,法属圭亚那也就和法国本土没有什么区别了。

  不过有意思的是,在2010年,法国政府给予了法属圭亚那更大的自治权,但是却被对方给直接拒绝了,理由也很简单,就是害怕法国“逼迫”他们独立,这可不是他们愿意看到的局面。

  当然了,法国并不是在一直单方面地付出,法属圭亚那在某些地方还是能够发挥出它对法国的作用的。

  比如法国可以通过法属圭亚那来提升自己在南美洲地区的影响力,并且可以通过这里来实现自己的经济或者军事目的。

  此外,法国最重要的航天发射中心就建在法属圭亚那,因为地理优势的缘故,在法属圭亚那发射火箭要更容易一些。

  

  图丨航天发射中心

  所以说,法属圭亚那已经对法国产生了高度依赖,没有人愿意去大费周章地进行独立,而两者之间的这种“互赢”的关系,也就使得法属圭亚那仍会长期地存在法国的版图中。

  结语

  其实,与法属圭亚那一样,同是他国殖民地却不愿选择独立的地区还有很多,比如丹麦的格陵兰、英国的罗德西亚、南非联邦等等,而其中的原因也都和法属圭亚那大同小异。

  曾经看到有些网友说“法属圭亚那人民务实,不愿重蹈覆辙。”

  但是在我看来,甘愿沦为他国殖民地、从此安于现状“自甘堕落”,实属是一件怪事。

  毕竟这曾是自己的先辈们付出宝贵生命拼搏、捍卫出来的领土,如此不加珍惜,反而愿意拱手让给他人,甘愿沦为宗主国的殖民地或者“政区”,实在令人有些难以接受。

  试问各位读者朋友,这种行为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

  有人说,“当初选择独立的英属圭亚那和荷属圭亚那,看到如今法属圭亚那的结局一定会后悔”,对此,各位又是怎样看待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