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阳大君:血染太极旗—— 一战善后与朝鲜半岛独立运动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首阳大君】
手无寸铁的百姓冲着侵略者喊出“祖国万岁”究竟需要多大的勇气?幸运的生于和平国家的我们或许永远不会有这个机会去体验。然而对一百年前的朝鲜半岛来说,这确实是一个要拿生死考量的现实问题。
朝鲜总督府,日本统治朝鲜半岛的核心机构
1918年10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进入尾声,德国所代表的同盟国败局已定,及早确定战后和谈的基本原则重建世界秩序成为当务之急。虽然战胜国各怀鬼胎,然而这一切都必须打着促进“世界和平”的旗号来瓜分战果。正是因此,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建立“公正持久和平”的“十四点计划”成为了各国关注的焦点。
美国的十四点计划固然是为了巩固其自身利益,但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是,其中涉及的“民族自决”和“公正处理殖民地问题”的思想,却使得远东一群热血青年心潮澎湃了起来。
公元1910年8月29日,《日韩合并条约》生效。纯宗皇帝李坧将统治权自愿让与日本明治天皇。作为报酬,早已成为傀儡的自己跟太上皇李熙被特许纳入日本皇族,李熙得封“德寿宫李太王”,李坧为“昌德宫李王”,成为了自己宫廷中的异国囚徒。(1897年,朝鲜改国号大韩帝国)
朝鲜高宗李熙
消息传出后,大韩帝国志士愤痛,却又回天乏术,一大批深感亡国之痛的官吏儒生不忍宗社倾覆自尽殉国,另一批不忿被日本统治的人民则加入了义军,积极投身于抗日斗争。
正是在这种情势之下,一战结束后,波兰等国均获独立的消息传到东亚,美国又提出了调整殖民地政策的倡议,许多朝鲜人特别是学生团体都觉得这是脱离日本控制从而复国的绝佳机会。
1918年末,德国投降不过月余,朝鲜半岛的独立情绪便已高涨起来。首都汉城的学生们秘密联合,讨论形势,并与在日留学生取得联系,尝试起草《独立宣言》。
就在筹划工作进行的如火如荼之时,1919年1月23日,日本朝鲜总督府宣布了一则让半岛百姓怒火冲天的公告,“德寿宫李太王”——过去的大韩皇帝李熙,早在21日就因为脑出血去世了。日本方面刻意隐藏并延迟公布李太王死讯的做法,更是点燃了火药桶的导火索。
刹那间,流言甚嚣尘上,“李太王谋派密使前往巴黎和会,寻求独立,不慎泄露遭到日本毒手”的说法遍布大街小巷。
彼时虽然皇室自日俄战争后就变成了日本殖民政府手中的傀儡,但在朝鲜半岛的百姓心中,皇帝陛下一家是无比神圣的存在:
当年伊藤博文带着纯宗出巡釜山港,传闻说是要挟持韩皇去日本。结果数万民众围住港口呈拼死护驾之势。纯宗到达釜山时,渔民驾驶五六艘船前来,大呼:“陛下若东渡,臣等一齐赴水死,不忍见吾君被俘也!”陪驾众臣急忙辟谣,渔民才离开。也正是在纯宗南巡之际,仅12月一个月,国内就有29日、25地有义兵与日本侵略军交战。
朝鲜臣民忠于李氏,日本在合并朝鲜半岛后对旧皇族封以王爵,留居旧宫,种种优待也是为了平息国内高昂的反日情绪。
可这次“德寿宫李太王”被日本人毒杀的传言再次点燃了朝鲜半岛人心中的火焰。为了显示自己是清白的,日本方面宣布会为李熙追尊帝号,举办盛大的国葬,并允许各地的民众入京哭吊尽哀。
正当朝鲜半岛为先皇的去世一片愁云惨淡的时候,1919年2月8日,留学日本的朝鲜学生抢先行动,将拟好的请愿书和宣言寄送各国使馆及日本内阁,并在当天下午两点召开留学生总会,发表独立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