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年羹尧称王西北,斩运粮官,罢巡抚,为何不杀邬思道?

  产品可以分为三六九等,人的价值也有高低之分。有的人自带光环,受人敬仰;有的人歪打正着,不幸被淘汰;有的人因背景不同而命运各异,《雍正王朝》中的许多人和事都呈现出这种特点。在年羹尧面前,同样的人面临着不同的命运。运粮官被杀,总督被革职,而邬思道却毫发无伤,为什么?是时间的问题! 命运也是如此!

  1. 谁能在西北地区发号施令?唯年大将

  雍正刚继位,人心不稳;胤禛被调回京城,西北无将,边防空虚。罗卜藏丹增趁机发动叛乱,西北的形势不容乐观。雍正任命年羹尧为大将军,平定西北的叛乱。这场战争不仅关系到清朝,也关系到雍正的地位是否能得到保障。因此,雍正对年羹尧寄予厚望,赋予他黄袍加身、暗渡陈仓的权力和临场决策的权力。

  他深知自己角色的重要性,拿着雍正给他的 "定心丸"。这时,年羹尧已成为西北地区名副其实的 "土皇帝",风调雨顺,连九爷都不得不跪在他面前。

  即使是九大高手也不得不跪在他面前。然而,他并不满足于眼前的利益,打起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主意。他留下了缺口,以便为叛军提供补给;同时利用叛军作为谈判的筹码,向朝廷奢侈地要钱。

  雍正别无选择,只能勒紧裤腰带,努力满足年羹尧的胃口,为此,他搜刮了曹家,削减了朝廷的开支,得罪了一大批人。这就像有些公司有了技术员工,离开他是不行的,老板只好暂时妥协。最后,各省的钱,以及国库里存放的银子,基本上都被年羹尧掏空了,但他还是继续拿,拿。

  人都是得寸进尺的,朝廷的退让导致年羹尧开始耍威风,真的把自己当成了人物,朝廷官员敢怒不敢言。在这样的背景下,面对几个小人物,年将军当然可以随心所欲地杀人灭口。这样一来,他也可以起到震慑作用,巩固自己的权力。

  2. 特殊人物,区别对待

  虽说年羹尧已经很跋扈了,但他还是很理智,知道哪些人可以动,哪些人不能动。毕竟战争还没有胜利,所以他必须要克制自己。比如,当户部运粮官报出八爷的名字时,年羹尧还是给了他面子,因为八爷不是他能得罪的人;雍正派到西北的十个侍卫,年羹尧不敢杀他们,只能吓唬他们。

  雍正派到西北的十个侍卫,并没有真的被杀。此人是田文镜的手下,负责从河南运粮运饷,因大雨耽搁了一天。从军法的角度看,罪不至死,但此人倒霉的是,这里是公共场所,年羹尧要树立自己的权威,就得找一个 "典型"。其他人要么没有问题,要么被大人物罩着。只有河南的运粮官还在为自己找借口,越是为自己辩解,越是激怒了年羹尧,完全把自己摆在了对立面。

  虽然年羹尧和田文镜都是潜邸的旧部,但他们的关系并不密切。因此,他要对付田文镜的部下时,不必顾及那么多。如果那名粮官再 "识相 "一点,跪地求饶,给年羹尧一个面子,他就不会被杀。他被年羹尧当作蚂蚁一样处理了,没有引起大的波澜,还提醒了在场的其他人要按时把钱粮送来。

  再看看被撤职的甘肃省长范时捷。他是清朝开国名臣范文程的后人,也是朝廷的二品大员。虽然年羹尧被他激怒了,但他找不到杀他的借口,更何况他是西北的边疆官员,手中有一定的兵权,杀了他容易影响士气,导致朝廷的猜忌。

  最后,我们再看吴思道,虽然他没有带来足够的军粮,但年羹尧没有杀他,原因有三。

  第一,两人是老朋友,有一点情谊

  他能到雍王府工作,给四爷出谋划策,年羹尧又扮演了猎头的角色,功不可没。这说明两人有一点交情。此外,邬思道是年秋月的意中人,几乎成了年羹尧的小舅子。

  第二,邬思道是雍正的人,年羹尧很怕他

  吴思道虽然不在朝中,但他毕竟是雍正的军师,突然跑到西北,年羹尧不知道他的底牌。如果是雍正派来的特使,年羹尧杀了他,也不容易向雍正交代。

  第三,年羹尧不敢

  吴思道的智慧和手段,年羹尧是清楚的。没有万全之策,没有后路,人家是不会轻易跑到西北的。即使他有心杀人,也要考虑吴思道的情报,想得越深,越是犹豫不决。

  仇梅说。如果邬思道敢于到西北去,他就能很好地掌握对付年羹尧的方法。他不杀他是明智之举。他既然来了,必然有事可做,杀了他不仅不好,而且会后患无穷。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