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罗曼蒂克消亡史

  我已经与这个世界擦肩而过了。——《海上钢琴师》

  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4K修复版将于11月15日在中国内地商业院线公映!该片是由意大利国宝级导演朱佩塞.托纳托雷指导,与他的另外两部神作《天堂电影院》、《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并称“回家三部曲”。

  这部1998年拍摄的电影,在中国电影爱好者中早已家喻户晓!

  近年有实力在国内重映的电影都是《千与千寻》、《东邪西毒》、《泰坦尼克号》这样的神作。《海上钢琴师》与这些神作并驾齐驱,在票房至上、新片扎堆的院线赢得上档机会,足以说明电影本身的号召力和价值。

  各类电影评分网站上,《海上钢琴师》早已封神。已有93万挑剔网友做出9.2的评分。

  作为一部音乐剧情类电影,该片的配乐堪称顶级水准。

  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意大利伟大作曲家埃尼奥.莫里康内为该片谱出了最光彩熠熠的配乐。

  时光荏苒,音乐永存,旋律之美让该片魅力长存,历久弥新。

  美国诗人罗伯特.佛罗斯特说:“诗歌是翻译中丢掉的东西(Poetry is something lost in Translation.)。”

  对于如诗一般的电影《海上钢琴师》,很难用语言来描述它的百分之一的美。

  下面请和朱莉一起欣赏这部光影诗画。

  养父去世后,1900开始显现的惊人音乐天赋。

  他宛如莫扎特转世,音乐神童初露锋芒,技惊四座。

  小号手马克思在一个海浪汹涌的航夜里初见已长大成人的1900。

  优雅潇洒的钢琴师在剧烈倾斜的船舱中如履平地,逍遥自在。

  海浪中,三角钢琴像融化的黄油块在平底锅中那样柔顺滑行。

  在美妙的钢琴声中,两人结为至交。

  1900的名声传到了陆地,引得目中无人的爵士乐祖师上船挑战。

  三轮精彩绝伦的斗琴后,1900让狂妄自大的爵士乐祖师颜面扫地。

  他,才是佛吉尼亚号上永远的王者。

  在1900在录制唱片时,瞥到了舷窗外纯洁美丽的乘客女孩。

  一眼万年,坠入爱河,谱出最为柔软浪漫的乐章。

  然而,心中千头万绪却如鲠在喉,佳人最终也只是乘船的过客。

  虽然往返无数次欧美港口,1900却从未踏出大船一步。

  他考虑过下船寻找生命的意义,为了站在岸边听大海呼啸的声音。

  二战打响,佛吉尼亚号历经数年战乱,早已荒废如一堆破铜烂铁,面临爆破。

  小号手麦克斯坚信他的挚友1900仍然在船上。

  1900还在吗?他最终该下船了吗?这个答案留待观众去解开。

  故事就讲到这里。

  这是一部评价两极化的电影,许多观众将它誉为神片,当作心中永不退色的白月光。

  也有人把它称为“世上最好看的烂片”,因为电影天马行空,主旨隐晦,诟病其逻辑上的硬伤。在我看来,不妨如前文所说,像读一首那样看这部电影。

  电影想表达的主旨,一直是影迷恒久讨论的主题。

  20世纪初,美洲新大陆在冉冉升起,成为淘金者的新世界,欧洲大陆垂垂老矣,佛吉尼亚号,就是那个旧世界伸出的触角。

  而1900是旧的世界的优雅和秩序的坚定捍卫者。

  在他的眼中,新世界(陆地)广袤而危险, 旧世界(船)有序而安全:

  拿钢琴来说,键盘有时也有终。

  有88个键,错不了。

  我喜欢那样,我应付得来。

  延绵不绝的城市,什么都有,除了尽头,没有尽头。

  我看不见城市的尽头,我需要看见世界的尽头。——《海上钢琴师》

  新世界的生活野心勃勃,旧世界的生活自然无为:

  陆上的人喜欢寻根问底,虚度了大好光阴,

  冬天忧虑夏天的姗姗来迟,夏天忧虑冬天将至,

  所以他们不停地四处游走,

  追求一个遥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

  然而我并不羡慕。——《海上钢琴师》

  就像三岛由纪夫在《金阁寺》中写道:用一只手去用一只手去触摸永远,另一只手去触碰人生,这是不可能的。

  时代必然会迎来新旧交替,1900式的浪漫在陆地无处生根,不可避免地最终走向消亡。

  然而这种为生存被迫的自我进化,有太多身不由己,不是每一个人都应付得来。

  1900他就是那个不想应付的人。

  如果非要讨论现实意义,1900代表了一种普通人心底一丝自我放逐的叛逆情绪。

  我想,有人喜欢这部电影,因为它天马行空的浪漫;

  有人喜欢这部电影,是在感到疲累的时候,能够进入一段梦境,随大船穿越海洋,远离所有悲伤。

  我在第一时间去看了《海上钢琴师》的点映,小小的放映室里坐满了人。

  在网盘横行的今天,还是有人愿意为情怀买单。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经典电影能够登陆国内商业院线,因为这些电影值得,观众也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