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王海容被孔东梅误喊阿姨,李敏指正:应叫姐姐
编辑|史纪奇闻
1979年,李敏的女儿孔冬梅正好7岁,正在她玩耍的时候,发现家里来了一位陌生的阿姨,她看起来很是温柔知性,和自己的母亲差不多大。
于是她躲在母亲身后,朝着来人甜甜地喊了一声:“阿姨好!”。
谁知不仅没能等来母亲的夸奖,还被李敏嗔怪地点了点脑袋,讲道,这是她海容姐姐。
自父亲去世已经三年,李敏始终未能走出来,于是这才有了王海容登门探望这一出,两家人的关系十分要好,有这一出也不足为奇。
01
出身不凡,为人低调
孔东梅是毛主席的亲表侄孙女,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必然会取得一番不小的成就。
孔东梅的丈夫陈东升,创办了许多企业,也和众多的企业家一道被人们所称赞,在之前外卖还没有被很广泛的普及的时候,就有了陈东升创建的宅急送。
年轻创业、白手起家的陈东升回忆起自己曾经的创业历程时这样感慨道:敢拼敢闯,年轻本来就没有什么,也不怕会损失什么,失败了就重新再来。
陈东升写过的书中,曾邀请了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作序,序言这样写道:陈东升创建经营的企业在相关行业领域都表现卓越。
孔东梅一直都在极力弘扬红色文化,红色文化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重要也最应该传承下来的文化之一,因为这其中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无数的先进思想和感人事迹。
除了宣扬倡导红色文化,担任东润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的孔东梅在其他领域也成就非凡。
新冠疫情爆发初期,武汉形势十分严峻,面对严峻的疫情,医生詹丽英始终奔赴在抗疫前线,
孔东梅得知后亲自赶到武汉前去探望,为她带去自己的慰问,同时,她还亲自在四川甘孜走访调研,并与受到东润资助的学生合影。
02
下巴的痣分外显眼
孔东梅下巴上有一颗痣,再加上充满神韵的眼光,让人看了不自然的会联想到毛主席,两个人的相似之处确实很多。
但是孔东梅并不因此谋取利益,后来孔东梅便低调改名,想悄悄的掩盖自己的真实身份,兢兢业业做自己喜欢以及应该做的事情。
1992年,她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英美文学专业,这也为她之后从事红色文化宣传与倡导工作奠定了基础,因为专业的原因也让她能够更多的接触到不同国家的文化。
早在美国读书时,孔东梅就发现了别人可能都没有注意到的一个问题。我们熟知的许多电影比如: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等,在国际上都享有盛誉的都是国外电影,反观中国,好像没有同样题材能够拿得出手的东西。
见多识广的孔东梅敏锐的发现了这点,说做就做,先是从写书开始,由于之前就积累过许多相关的文化素材,再加上李敏寄来了许多相关的材料,写书这件事也就进行的一帆风顺。
母亲李敏听闻女儿要写书这件事,立刻寄来了许多之前的回忆录:我的父亲毛主席等,每当翻看这些回忆录的时候,泪水便打湿了孔东梅的眼眶,因为有太多她之前不知道的感人故事,而这也更加坚定了孔东梅想要把红色文化宣传好传播好的决心,而在这一过程中,王海容也给了她不少启发。
即使是现在如此成功的孔东梅,在年纪还小时候也闹出过一些笑话。
03
误喊阿姨,出书回忆毛主席
孔东梅7岁那年还闹了一场笑话,一次王海容前来探望,细心观察的她发现了这位和妈妈年纪相仿的人,误以为是自己阿姨。李敏笑着纠正,不是阿姨是姐姐。
被误认为阿姨的人正是王海容,王海荣摸了摸孔东梅的小脑袋也跟着笑了起来。
虽然两人年龄相差巨大,但却实打实的是同辈关系,所以孔东梅应该要叫他一声姐姐,而王海容和毛主席一家的渊源很早就开始了,这一切都要从她的爷爷王季范说起。
如果是毛主席身边的人,那一定会经常听他提起“九哥”这个名字,到底谁是“九哥”呢?又为什么屡次提到这个名字?
不得而知,“九哥”一定是对他的人生产生重要影响的人,而事实正是如此。
在当时,由于父亲的极力反对,年少的毛主席差一点就断送了自己的学业,好在这时有一位关键性人物出现了,那就是“九哥”王季范。
“九哥”对他有很大的帮助,他父亲经商比较成功,也就是卖米卖的比较的成功。所以父亲一直有个愿望就是让年幼的儿子长大以后继承自己的事业去贩米。
所以当他提出想要上学读书时,父亲是极力反对的。
04
人生贵人,永生难忘王季范
王季范做过校长,还是有名的教育家。从小受到先进思想的熏陶,让王季范想要不断突破封建思想的束缚,追求进步,培养出了毛主席和蔡和森等中国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
毛主席很小的时候,王季范就发现了他与众不同的地方,虽然调皮淘气,但对知识的渴望却十分的强烈。
毛主席考上湖南师范的时候,看到地上很多将被扔掉的报纸,感到可惜,便恳求留下这些报纸,待自己回去后仔细阅读。
正是出于这一点,王季范看中了毛主席,之后就想要在背后默默支持和帮助他一把,这个契机也很快到来。
正当毛主席求学生涯遇到困难的时候,王季范慷慨解囊,掏出了一大笔钱给他读书用。想要离开家园外出求学的时候,受到父亲极力的反对,王季范也多次出面,向他父亲解释知识的重要性。
如果没有王季范的出面劝告苦苦相求:没有这笔至关重要的读书求学钱,湖南第一师范也就不可能出现毛主席的身影。
更不可能遇到当时有名的蔡和森等推动中国革命发展的一代伟人。这意味着中国不会出一个伟大的毛主席而是多一个农民。同时也意味着中国要在黑暗中摸爬滚打很长的一段时间。
九哥无疑是毛主席渴望学习知识追求思想进步的启蒙老师。而这句“没有九哥就没有我”自然也就顺理成章了。
05
面对王德恒去世,深表惭愧
1952年某天居住在北京的王季范受到了毛主席的邀请,吃饭的时候聊着聊着就提起了王德恒,他是王季范唯一的儿子,早些时候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完成学业。
之后在毛泽民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毛泽民是毛主席的弟弟也就是王德恒的表叔,与毛主席一直都有一层很近的关系。
按理说,毛主席和王季范家人的关系理应非常的亲近,可这时,和“九哥”王季范一块儿吃饭的时候,他却欲言又止。
不久前,王德恒正是在接到毛主席的指令后,在外出执行任务的途中壮烈牺牲,因此他对王季范表示深深的自责。他望着王季范说:“九哥,我对不起你呀。”
对于儿子的牺牲,王季范强忍悲痛说:为国家牺牲,我为德恒感到光荣,说完一个劲的劝慰他让他不要过分的自责。
虽然王德恒已经牺牲,但他还留下了一个女儿王海容。
有这样一句名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王海容名字中的“容”“海”正是取自于此。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也成为今后激励王海容的座右铭。
王海容延续了父辈们的遗愿,一生都在为国奉献。1964年,她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俄语系,在北外进修英语,怀抱对语言学习的热爱,潜心研究,全面发展自己。
1974-1979年,她凭借外语方面的专业素养,成为中华人民外交部副部长,曾参与基辛格秘密访华和尼克松访华的接待工作。
王海容的祖父正是毛主席一直提到的“九哥”王季范,父亲王德恒从事的是地下革命的工作。
王家的优良品质一脉相承,身为王海容的爷爷,王季范也非常了不得,在教育界久负盛名。培养出了毛主席等革命先驱。
王季范是国内有名的教育家,曾担任湖南某中学校长。在这种家庭氛围下,王海容从小就接触了许多著名的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书籍,有着扎实的文学功底,因此对语言艺术的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她今后的成长中,祖父王季范可以说在这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凡是认识王海容的人都讲,她给人一种书香气息,待人接物也都是彬彬有礼,举手投足都体现出满满的文学涵养。
王海容为何有如此一番魅力?这要得益于和祖父王季范住在北京的那段时光。那时,王海容经常有机会能够见到章士钊、齐白石等各个领域的大家,与大家间思想的交流与冲撞,知识和思想上都受了很大的影响。
然而快乐的时光没过多久,她就接到了父亲去世的噩耗,这对她有不小的影响,在那以后,祖父王季范叮嘱毛主席要好好照顾王海容这个表侄孙女。
也因为这样的缘分,毛主席的女儿李讷和王海容两个人成了很好的闺蜜,俩人经常在一块玩,关系很好。
06
高考失利,投身祖国大建设浪潮
那段时间,王海容的学业因为没有父亲的管教而荒废了不少,1957年参加高考,王海荣没能顺利通过通过,这件事对她的打击很大,也让她内心产生疑问自己究竟是不是适合继续走学习这条路。
王海容当时所处的时代正是一个“大建设”浪潮席卷全国的时代,对化学感兴趣有“女门捷列夫”之称的王海容瞒着家人踊跃投身于大建设当中去,找到了一份化工厂的工作。
化学工厂难免会产生一些有毒气体或者有害物质,因此在化工厂上班是必须穿上一层厚厚的防护服的,穿着如此厚重的衣服还要搬很重很重的装有蒸馏水的瓶子,这对与一个年轻的小姑娘是一种巨大的挑战。
回想起自己先前在化工厂的经历,王海容的思想有了些微妙的转变,她不再甘于仅仅是做一个工厂的学徒工,有了想要重返校园读书的想法。
因为她认为只有用知识充实武装自己,才能够为国家做更大的贡献。
那段时间王海容经常会写长文来劝告和她一样年纪的青年重返校园,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王海容和毛主席之间还有一件趣事,那就是审阅文章。每次王海容写完文章之后都要拿给他亲自看一遍,为的就是防止文章中出现错误或者不妥当的现象。
每当这时,毛主席都会认真仔细的对王海容写的文章从上到下审阅一遍,点出其中的不足,同样也对其中写的好的地方大加赞赏,这让王海容有了写好文章的底气和信心。
一次,毛主席和王海容聊天当中问到,最近有看哪些书呀?有没有喜欢的人物或者感到有趣有意义的事情呢。这一问,把王海容给问住了,一时间感慨自己读书太少,文化知识欠缺,从那以后王海容下定决心时常读书,丰富自己,提高自己。
在那以后,王海容做过毛主席身边的得力翻译,与美国总统尼克松会面时,他身边的女翻译正是王海容。成年后的王海容进入了中国外交部,为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做了巨大的贡献。
人生路上遇到贵人要懂得感恩,同时,伟人们无私奉献,时刻为国家为人民的精神也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