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刘禅真是扶不起的阿斗吗?在位41年,功绩远超你的想象

  现在我们在说一个人无能的时候,往往形容他是“扶不起的阿斗”。而随着《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的热播,刘禅的无能形象是深入人心。

  但是在《与杜微书》中,诸葛亮对刘禅的评价是:“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

  历史上的后主刘禅在三国争霸的动乱局势中稳坐帝位41年,超过中国大多数皇帝。在诸葛亮死后仍然保住了蜀国二十多年的安宁,造福一方百姓。与小说和电视剧中描述的大不一样。

  

  可见真实的刘禅并不是如同罗贯中所说的那样不堪,而是一个有智慧的皇帝。

  夷陵之战后,刘备病危,急招诸葛亮来白帝城安排后事。

  虽然消息严密封锁,但是还是引起了朝野上下的一阵猜疑。而这时,离成都仅三百里的汉嘉太守黄元处于极度焦虑之中。因为他和丞相诸葛亮政见不合,矛盾重重。但是因为他早年追随刘备打天下,所以有所依仗。

  假如刘备真的驾崩,那么素来为诸葛亮厌恶的他很有可能被拿来第一个开刀。

  于是一不做二不休,黄元趁成都只有一个乳臭未干的刘禅,公元222年12月,公然举兵叛乱。叛军进攻并烧毁了临邛城,最近距离程度不过百里之遥。

  《三国志》杨洪传记载:“汉嘉太守黄元素为诸葛亮所不善,闻先主疾病,惧有后患,举郡反,烧临邛城。”

  

  刘禅赶紧召开紧急会议商议对策。丞相诸葛亮不在,众人没了主心骨,一时间七嘴八舌。

  有人建议赶紧请回诸葛亮主持大局,有人说去汉中搬救兵可能还来得及,更有人建议刘禅收拾细软直接放弃成都。然而此时年仅16岁的刘禅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誓言我刘阿斗即使战死在成都,也绝不后退或者投降。

  刘禅听从蜀郡太守杨洪的建议,不惜调动守卫皇宫的御林军主动出击,打了黄元叛军一个措手不及。他随后又看破了黄元叛军企图逃向东吴,提前布置了伏兵将其生擒平息了叛乱。

  这时接到消息的刘备和诸葛亮大喜过望,无疑给了这个处于动荡之中的蜀汉政权吃了一颗定心丸。

  刘备给刘禅的遗诏中有这么一段话:“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

  

  这段话是诸葛亮告诉中郎将射援,然后射援转述给刘备的话,大意是:中郎将射援到我这儿来时,讲诸葛丞相赞叹你(刘禅)聪明而且有度量,射援还向我说了许多关于你的好话,(看来你)超过了我原本对你的希望,你果真能这样的话,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你可要努力啊!你可要努力啊!

  作为一国储君,刘禅幼年时跟随刘备征战四方,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蜀汉政权建立之后,刘备身边贤臣猛将众多,自然给刘禅最好的教育。

  安排诸葛亮、伊籍向他传授文史之道,还有专门的武将教他骑射。而刘禅在性格上,和刘备一样,宽和仁厚、性情平和。

  

  后世演义小说出于戏剧化的效果,将刘禅演绎成了一个斗蛐蛐届的翘楚,什么事情上都拎不清楚。

  而在刘禅当蜀帝诸葛亮当丞相的十一年里,君臣二人的关系无疑成为了后世的楷模。手握十二道金牌的岳飞,想必当时肯定是要羡煞诸葛亮的。

  刘备时代的诸葛亮就身兼丞相、司隶校尉和录尚书事假节的头衔,可谓是位极人臣。

  丞相自不必言,朝廷的二把手;司隶校尉是监督京师和地方的监察官,相当于今天的中央巡视组大佬;录尚书事相当于国家的人事任免权掌握在你手中。

  

  古往今来,幼年登基的君主在成年后无不选择卸磨杀驴,尤其是先帝的托孤大臣,后来基本都是新皇帝的心腹大患,必须处置而后快。

  顺治鞭尸多尔衮、康熙16岁除鳌拜,这些都是后世津津乐道的“帝王功绩”,也证明了没有君主不会忌惮功高盖主的臣子。

  更何况《三国志》中记载刘备在病危时对诸葛亮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刘备更加赋予了诸葛亮可以取代刘禅成为蜀帝的权力。

  但刘禅并没有妒忌和猜疑诸葛亮,反而在继任帝位之后,给予了他更大的权力。增加了两项头衔:领益州牧和开府。

  蜀汉政权总共也就占据天下的益州这一个地方,领益州牧相当于把全国治安、民政、军事全权交与诸葛亮一人;开府的意思则是在朝廷之外诸葛亮可以自立行政机构,没有必要事事都向朝廷禀报,可以自行培植自己的私人势力。

  这么多的权力集于一身,基本上架空了朝廷,在其他朝代接下来很可能就会演绎谋反推翻皇权的一幕。

  但是诸葛亮没有辜负刘备的托孤重任,新帝刘禅也没有重蹈历史上君臣相残的戏码。充分放权信任托孤重臣正是显示出了刘禅的大智慧。

  因为当时蜀汉政权是魏蜀吴三国中最弱小的,面临的外部压力也是最大的。如果此时君臣相互猜疑,蜀汉大臣们势必会陷入站队的两难选择。

  

  假如一项政令颁布,刘禅和诸葛亮意见不合,那么下面的大臣们将会扪心自问,该听皇帝的还是丞相的?

  这种站队问题,无疑困扰着中国历代王朝的每一位臣子,也是最增加王朝内耗的。而此时的大魏政权,朝廷官员面临着站队曹爽还是司马懿的两难选择;东吴的官员,也面临着支持太子还是鲁王孙霸的选择。

  稍不留神,站队错误,就是几百颗人头的滚滚落下。

  而此时蜀汉政权已经经不起这种内耗,所以刘禅的充分放权,就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臣子的两难选择,能让朝廷上下一心,共御外敌。

  刘禅身为名正言顺的皇帝,能一直克制自己权力欲念,压制任何帝皇心中都不可免的“皇权至上、君权至尊”这头猛兽,帝相情谊全始全终,岂止是非同小可的殊难可贵?

  试想一下,我们站在刘禅的位置,能做得比他更好吗?

  公元263年,邓艾偷渡阴平,直捣成都,刘禅开门投降。后世对此诸多批评,认为当时假如刘禅能够坚守成都,等待援兵,肯定能够击败邓艾,保住蜀汉政权。

  

  但是要知道诸葛亮一死,将烂摊子彻底留给了刘禅。放眼整个蜀国,五虎将等原班人马已经全都不在。

  如今刘禅可以依靠的,也只有姜维和魏延等人。可是,诸葛亮的持续不断的北伐战争,消耗了本来就弱小的蜀国实力,已经没有办法继续三足鼎立了。

  更何况,当时满朝文武都已经丧失了抵抗的斗志。光禄大夫谯周提出一番投降论后,满朝文武竟然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反对。彻底击溃了刘禅抵抗的决心。

  

  假如刘禅坚决抵抗,邓艾势必攻城。到时候不但成都百姓生离涂炭,很有可能自己会被大臣们绑了献给邓艾,自己是必死无疑。

  所以,对于刘禅来说,当时已没有第二条路可选,唯有投降一途可走。

  刘禅投降后,被封为安乐公,受到了晋公司马昭的盛情款待。他大宴蜀国君臣,命人特意演奏蜀乐来试探刘禅的反应。

  众多蜀臣听了无不掩面而泣,而刘禅却沉迷音乐和美食摇头晃脑乐在其中。司马昭借机试探,他却说“此间乐,不思蜀”六个字。

  

  要知道南唐亡国皇帝李煜,仅仅发出感叹“雕栏玉砌今犹在,只是朱颜改”之后没多久,就被宋太祖赵匡胤一杯毒酒送去见他爹了。

  所以,我们不能仅仅从表面字义来误解刘禅的大智慧。假如他稍稍表露出一点怀念蜀国的情感,估计当场就得被砍头。

  在刘备死后,刘禅继位,当年就与东吴交好,修复了矛盾,重新回到了共同抗曹的道路上。

  由于诸葛亮连续北伐,导致国内民生凋敝。他注重百姓生活发展经济,主动减少了对外战争,让百姓能够休养生息。

  在诸葛亮死后,他并没有废除诸葛亮的政策,而是继续奠定执行,延续了弱小的蜀汉40余年的国运。

  南北朝时期,蜀中百姓甚至还为刘禅修建了专祠,与武侯祠一东一西位列昭烈庙两侧,由此可见刘禅的统治是深得百姓拥戴的。

  如果放在太平盛世,刘禅可能会得一个如同宋仁宗那样的美名,但他托生错了时代,遇到了纷乱复杂的三国时期。

  刘禅领导的蜀国一直处于弱势,然而却能在乱世中存在41年,这又岂是扶不起的阿斗所能为之?

  不论您是否赞同我的观点,希望您能点赞评论,谢谢!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