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的故事:香港电影百年沉浮录

  一、综述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港片,香港电影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了华人文化的标志之一,其影响力和产值一度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是实至名归的东方好莱坞!

  因为历史的原因,香港一直是一个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地方。一方面,它的思想文化受到西方殖民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又一直保持着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血脉相通的关系。这种东西融合式的特点造就了香港电影独特的气质。

  不过,五十年代之前的香港和上海两地的电影交流十分频繁,文化背景也基本相同,很多香港电影的导演都是从上海请来的,港片并未形成自己的风格,一直到七十年代之后,香港电影才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电影形态。

  创办于1982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是香港电影的最高奖项,也是华人世界三大电影奖项之一。

  二、香港电影的特点

  1、香港电影人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积累创造出了很多独特的的技法,比如快速剪接、镜头内的精巧调动,这些秘诀是香港电影成功的秘诀。相对于好莱坞电影讲究剧情的逻辑性和合理性,香港电影更注重人物的塑造,更突出个人的表现。很多香港电影剧情并不十分合理,但是人物塑造却十分出色。通过人物来推动剧情,表达思想,人物成为故事的灵魂。

  2、当时的香港是英国的殖民地,从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上是中国式的,但是从社会制度上和商业逻辑上却是西方式的,在这种特殊的社会背景下,港人普遍对自身的过去和未来感到困惑,从而养成了逃避现实的心理状态,这种心态也反映到了电影创作中,大部分港片走的是娱乐至上的路子,赚钱是唯一的目的,普遍缺少对历史的反思和未来的思索。

  3、香港电影高度工业化、商业化,运作完全按照市场规律来,比较贴合观众的需求。但是电影的拍摄却比较灵活机动,拍摄者常常不按剧本拍摄,有的甚至没有剧本。

  三、香港电影的类型

  香港电影的类型十分齐全,基本上所有门类的电影都有涉猎,其中武侠片、功夫片、动作片、黑帮片、警匪片、风月片、喜剧片、鬼片、赌片、粤剧片是香港电影最擅长的类型。我们今天主要介绍以下五种类型:

  1、武侠片

  “武侠”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概念,早在先秦战国时期就有了关于武侠的论述,从唐朝开始历朝历代都有武侠小说,为武侠电影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

  这里要说明一下武侠片和功夫片不能完全划等号,前者更注重的侠义精神和情怀,后者更注重的是动作本身,精神内涵不是功夫片表达的重点。

  必须要说明的是武侠片并非香港电影人的发明,早在1925年中国就有了第一部武侠片《女侠李飞飞》,1928年的《火烧红莲寺》是第一部大获成功的武侠片,后来一共拍了18部之多,这个时期是武侠片的第一次高潮。

  1967年代张彻执导的《独臂刀》摆脱了以前武侠片的窠臼,无论是人物塑造、叙事结构还是技术运用都有重大突破,本片成为第一部票房过百万的香港电影,被认为是“新派武侠”的开山之作。

  

  真正让武侠片成熟起来的电影是1971年胡金铨的《侠女》,本片在1975年戛纳国际电影节上引起轰动并最终获得了当年的“最高综合技术奖”和第一届加拿大蒙特利尔灵异电影节心灵影展荣誉奖,这是武侠片第一次获得国际性大奖,标志了武侠片这类型正式获得国际认可!70年代是武侠片的第二个高潮,邵氏和嘉禾是香港武侠片的两大制作公司,生产了大量优秀的武侠片。

  

  楚原

  楚原的奇情武侠片发挥了武侠情节剧的特点,打破了不重情节与人物关系的武侠片的模式。楚原一共拍有70多部粤语电影。1972年,加入邵氏之后,拍摄了《爱奴》,被欧洲权威媒体评为当年世界十大佳片之一,是楚原的代表作。楚原注重故事与情节和悬念的营造。他?的?电影大多没有时代背景,因而能发挥奇想,情节曲折诡秘。楚原的武侠电影具有文艺片的特色,擅长描写缠绵浪漫的情感。总之,楚原电影以瑰丽花哨的包装,迎合了人在富裕物质世界巧取豪夺的欲望,结合人际险恶恩怨的展示,成为七、八十年代武侠片主流之一。

  

  徐克

  进入八十年代,以徐克、程小东为代表的导演掀起了武侠片的第三次高潮,这个时期的武侠片最大的特征就是威亚技术的成熟和现代化剪辑的应用让武侠片更飘逸,更加天马行空。

  徐克作为香港武侠电影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武侠电影具有浓郁的个人风格,形成了独特的徐氏品牌。他在继承与发展香港传统武侠电影的同时,也为香港武侠电影引入了新的元素,注入了新的活力。徐克对香港武侠电影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方面:扩大了香港武侠电影的影响力、对香港电影工业、美学层面作出突出贡献和为香港影坛培养了大批人才。徐克武侠电影所取得的成功把香港武侠电影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2、功夫片

  功夫片绝对是香港电影最靓丽的名片,香港电影扬威国际靠的就是功夫片。早在四十五年代,香港电影人就拍摄了不少讲究实战技巧的电影,功夫片这种概念渐渐地被广泛认可了。

  说起功夫片有几个人是必须要提的,生于1940年的李小龙一生只拍了四部半电影,却成就了永远的传奇!李小龙的电影将“kongfu”一词写进英语词典,其代表性的双截棍和嘶吼,以及凌厉干脆迅捷的截拳道成为了永恒的经典。李小龙于1972年自导自编自演《猛龙过江》全球票房高达2.3亿美金,更令李小龙成为国际性的巨星。

  

  经过几十年的拼搏,成龙在全世界都获得了极高的知名度,应该说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成龙的影迷!

  

  成龙从小淘气好动,不爱学习,父母没办法把他送进了中国戏剧学院学习武生,在学习期间成龙每天除了练功就是挨打,这种特殊的生活经历是成龙日后走向成功的基础。

  

  《醉拳》剧照

  成年之后的成龙进入了电影行业当替身,后来一度失业流落到澳洲讨生活。1976年返港拍摄《新精武门》,但是并不成功。直到1978年的《蛇形刁手》和《醉拳》大获成功之后,成龙才算正式走上了巨星之路!成龙没有延续李小龙功夫片那种硬汉的路子,而是将喜剧和武生的动作引入到功夫片中,他的电影通常带着谐星表演的味道,借助身边一切道具,桌椅板凳,乃至锅碗瓢盆,都会加入武打设计,成龙本人则是腾挪闪躲,让人忍俊不禁。

  

  早年的艰苦生活让成龙练就了一身金刚铁骨,成龙从来不用替身,多高的楼都敢往下跳,为了一个镜头敢玩命,浑身上下都是伤,可以说这种敬业的精神是常人无法做到的。

  

  《尖峰时刻》2剧照

  成龙的演艺生涯不仅仅在香港度过,在大洋彼岸的好莱坞也留下了深深的足迹,1995年的《红番区》在北美获得了3239万美元的票房,成龙正式打入好莱坞(其实这是他继八十年代初之后二度闯荡好莱坞了),1998年的《尖峰时刻》北美票房1.4亿美元,位列北美全年票房排行榜第七位,巨大的成功让成龙登上了时代杂志的封面,也让他正式成为了好莱坞一线演员,《尖峰时刻》系列一共拍了三部,全球累计票房超过8.35亿美元,这个成绩是任何亚裔演员都无法达到的高度!

  2002年10月,成龙在在好莱坞星光大道上留下一了自己的印记。

  2004年成龙出演《八十日环绕世界》时,身价已经到了2000万美元+票房分成的级别,这个金额已经达到了好莱坞超级巨星的水平。

  

  2016年,成龙获得奥斯卡终生成就奖,成为第四位获此殊荣的亚洲人。

  经过几十年的拼搏,成龙在全世界都获得了极高的知名度,应该说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成龙的影迷!

  

  李连杰少年时

  生于1963年的李连杰是北京人,从小进入北京什刹海体校训练,1972年的时候还受到周恩来的接见,后来参加全运会获得过多次金牌,可以说李连杰属于科班出身,是正儿八经的武术高手。

  

  《少林寺》剧照

  1979年李连杰因伤退役,开启了电影演员的生涯。1982年的《少林寺》让李连杰成为新一代功夫巨星,并以1毛钱的平均票价创下1.61亿元的票房纪录,本片也在香港打破了功夫片的记录。《少林寺》的成功也引起了一股习武热,很多小孩都剃了头投奔少林寺也成为一股风气。

  李连杰的银幕形象给人一种浩然正气中又冷不丁来点幽默的感觉,他的武打动作更加专业、标准、凌厉、潇洒、敏捷、连贯,有功夫皇帝的美誉。

  李连杰塑造了多个后人无法超越的经典角色,比如说黄飞鸿、洪熙官、方世玉、霍元甲等。1998年李连杰闯荡好莱坞,出演了一系列功夫片电影,收获了大批国际影迷,也为中国功夫的国际推广做出了杰出贡献。

  

  幼年甄子丹

  甄子丹1963年出生于广东的一个武术世家,幼年移民香港后又移民美国,1983年主演《笑太极》正式步入香港影坛,甄子丹一开始都是以配角的身份参演功夫片的,但是其优秀的武术功底还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少年黄飞鸿之铁马骝》剧照

  1993年由香港导演袁和平执导、徐克编剧的功夫电影《少年黄飞鸿之铁马骝》在香港仅仅获得了700多万的惨淡成绩,但是8年之后由美国鬼才导演昆汀·塔伦蒂诺引进至美国1000多家影院上映,影片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最终获得了1469万美元的好成绩,本片是当年北美下载量最大的电影之一,并且常年位居功夫片TOP10之列,从此之后甄子丹在好莱坞打开了知名度!

  但是,真正让甄子丹成为国际功夫巨星的是2008年的《叶问》。

  

  甄子丹饰演的叶问

  香港导演黄百鸣决定拍《叶问》的时候,找上了甄子丹,但是因不懂咏春拳,甄子丹最初并没信心驾驭好叶问一角,外界也不看好。为了演好角色,甄子丹减重10公斤,又花九个月练习咏春拳,高强度的工作导致电影还没拍到一半,就旧病复发,右手完全不能举起,片场需有医疗按摩师24小时待命。

  

  泰森在《叶问》3中的剧照

  这样的付出并没白费,叶问系列?让44岁的甄子丹迎来演艺事业的巅峰,电影上映后票房一路飙升,登上该年中国年度票房榜第12名,之后的《叶问2》、《叶问3》票房也接连破亿,《叶问4》的中国票房则突破10亿,使该系列成了甄子丹的代表作,不仅红遍亚洲,在欧美也带起咏春热潮,不少欧美名人都是叶问系列的影迷,就连拳王泰森都非常喜欢这个系列,并且亲自出演了第三部,叶问系列电影现在还是北美录像带租赁业的热门影片,其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3、喜剧片

  喜剧片也是香港电影的传统强项,也是观众喜闻乐见的一种类型片,几乎所有演员都出演过喜剧,几乎所有导演都拍过喜剧片。香港的喜剧类型众多,总体上分为社会喜剧、都市浪漫喜剧、功夫喜剧、动作喜剧等。

  

  许冠文

  许冠文在许氏四兄弟中排名老大,四弟就是粤语歌曲的鼻祖许冠杰。实际上许氏四兄弟里面除了老二许冠武之外,其他三兄弟都是知名的演员,不过许冠文成就最大。许冠文被誉为“冷面笑匠”,他开创的鬼马喜剧风格对香港喜剧电影有着深远的影响。

  

  周星驰无疑是香港喜剧电影的招牌人物,有“喜剧之王”的称号,1988年,周星驰通过李修贤的提携参演了电影《霹雳先锋》,这是他第一次参演电影,虽然只是一个配角,但是却凭借这个配角夺得台湾金马奖最佳男配角奖,从此开启了他的电影之路。

  在之后的演员生涯中,周星驰塑造了多个角色,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90年代的时候,周星驰的演艺事业达到了高峰期,和周润发、成龙一道被称为“双周一成”,1992年的时候香港电影票房TOP10里面居然有五部都是周星驰主演的电影,这一年被称为“周星驰年”!

  周星驰的无厘头风格已经超越了电影的范畴,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

  4、鬼片

  

  林正英

  鬼片也是香港电影的一大特色,鬼片的门类也是五花八门,有僵尸片、幽灵片、恐怖片等等。其中林正英主演的一系列僵尸片最值有特点,林正英的道长形象也成为永恒的经典。另外《倩女幽魂》系列,《人吓人》系列,《山村老尸》系列等也十分值得一看。

  5、黑帮片:

  

  《跛豪》剧照

  97年之前的香港是殖民地社会,黑帮横行是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黑帮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包括电影行业。黑帮为了洗钱或者洗白形象会投资电影,并且把自己美化成义薄云天、有情有义的正面人物,甚至有的演员本身就是黑帮成员!比较著名的黑帮片有《英雄本色》系列、《跛豪》、《古惑仔》系列等。

  四、香港电影的发展史

  1、启蒙时期:1896-1939年

  

  《庄子试妻》海报

  从1896年开始,电影这种艺术形式传入了香港。当时放映的都是上海制作的电影和外国电影,一直到了1913年,黎民伟才拍了一部短故事片《庄子试妻》,本片可以视作第一部香港电影。1923年5月14日,黎民伟及其兄长海山、北海公开募股成立“香港民新制造影画片有限公司”,是香港第一间全由香港人投资创办的电有规模的影制片公司,该公司于1925年上映的《胭脂》是香港第一部长篇电影。此后香港电影因为战争的原因进入了空白期,一直到1930年初,黎北海成立“香港影片公司”,拍摄了香港片的第一部大制作《左慈戏曹》,标志着30年代的香港电影工业开始复苏。

  2、艰难时期:四十年代

  

  《白云故乡》海报

  因抗战关系,蔡楚生、司徒慧敏等一大批上海进步电影人南下迁移到香港,继续在港拍摄国语片。他们在香港拍摄了《白云故乡》、《前程万里》等国语抗战片。此外,针对香港电影创作中存在的宣传封建思想和庸俗低级的媚俗影片,进步的文化教育工作者发动了一次旨在廓清电影艺术氛围的电影“清洁运动”,对落后、色情的坏电影发起批判,促进了香港电影沿着爱国主义路线健康发展。

  1941年12月日本入侵香港,使香港电影业陷入低潮。“大观电影厂”及其它电影设施被炸,大量的香港电影拷贝和底片也被烧毁或遗失,以致1945年前出品的近600部影片,只有百分之一残留至今。香港被日军攻陷后,由于香港电影工作者拒绝为日本拍片,香港的电影制片业全面停顿状态。

  1945年香港光复之后,香港电影开始复苏。从1946年到1949年香港共拍了400多部电影,成为全球电影产量最高的几个地区之一。不过当时,某些惟利是图的制片商,为了牟取暴利,拍出相当数量的宣传凶杀、恐怖、荒诞、色情的低劣电影。为改变粤语电影粗制滥造的现状,蔡楚生、苏怡、吴楚帆等知名电影工作者发起了第二次粤语电影的“清洁运动”,提出“愿光荣与粤语片同在,耻辱与粤语片绝缘”的口号,对香港粤语片的品质改良有很大帮助。

  3、繁荣时期:五六十年代

  五六十年代是香港电影大发展的时期,当时香港的经济已经开始繁荣,电影行业也开始朝气蓬勃起来,这个时期的电影是是国语、粤语并行的年代,平均每年的产量超过250部。当时,香港电影行业大致可划分为左派的中原电影与右翼的新马电影两种势力。中原电影势力主要是以长城、凤凰影业公司为代表的内地公司,他们具有比较强的民族意识和历史使命感;而真正主导香港电影格局的却是新马电影势力,就是自50年代初期从新加坡、马来西亚转移到香港的电影公司,以“邵氏”、“电懋”为主,它们主打的是娱乐电影。

  

  邵氏兄弟时代(1957-1983):这也是邵逸夫和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原来在南洋经营戏院业务的邵仁枚和邵逸夫兄弟,眼看“邵氏”出品的国语片在竞争上屈居下风,遂由邵逸夫亲赴香港,收回委托“邵氏父子”的制片权,于1957年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接收了在清水湾新建的“邵氏影城”制片厂,自行拍摄影片。于是,香港的国语制片界首次出现了“电懋”与“邵氏”两雄对峙的竞争局面。

  4、港产片时期:70年代

  七十年代的香港经济已经高度繁荣,人们对电影有了新的要求,他们不再满足于电影的单纯教化作用,而是把看电影作为一种娱乐消闲的产品。由此,香港电影开始摆脱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和传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新派功夫武侠片成为本时期类型影片的主流。

  从人口结构上来看,出生于香港的年轻人比例占据了主导地位,他们是具有香港本土意识的一代,审美情趣和上一代人有本质的不同,因此香港电影也迎来了本土化的时期,李小龙的崛起和暴毙,然后是接班人成龙的出现,导致功夫片的转型,许冠文讽刺香港小市民的本土喜剧大受欢迎标志示着粤语文化的兴起。从这时起,香港电影逐渐摆脱了五、六十年代国语电影的传统和主导类型,以前的黄梅调古装剧、武侠片,通俗文艺片、喜剧片和歌舞片相继退潮。

  

  1973年,楚原为“邵氏”执导了一部反映香港社会问题的粤语讽刺喜剧片《七十二家房客》,公映时大受欢迎,成为当年最卖座的电影,这也标志着香港粤语电影再次崛起。

  

  1970年,邵氏旗下的大将邹文怀拿着自己的四十万积蓄和何冠昌创办了嘉禾,从此邵氏的霸主地位开始受到了强有力的挑战。

  嘉禾初创时期挖走了邵氏的当红“炸子鸡”王羽,从而获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不过,面对强大的邵氏集团,嘉禾仍然举步维艰。1971年李小龙回港发展,一开始是和邵氏谈判,面对李小龙提出的要求,邵逸夫断然拒绝。嘉禾后来和李小龙合作了第一部电影《唐山大兄》创下了320万港元的票房记录,李小龙和嘉禾一时名声大噪,之后的《新精武门》获得了450万港元的票房,再次打破了香港票房记录。李小龙从此走上了国际巨星的康庄大道,嘉禾也顺势强劲崛起,成为仅次于邵氏的第二大公司。1973年,国泰停产被嘉禾收购,从此嘉禾成为和邵氏分庭抗礼的巨头。

  

  1973年李小龙的意外去世给了邵氏当头一棒,不过幸运的是许冠文主演的《鬼马双星》票房大卖,打破了了李小龙的创造的记录,从此许氏兄弟的喜剧成了嘉禾的一个知名品牌,许冠文也成为了香港第一代喜剧之王。之后,洪金宝和成龙的加盟,先后拍摄了《A计划》、《警察故事》等轻松诙谐的电影,从此,成龙的喜剧功夫片成为了嘉禾的杀手锏。

  5、崛起时期:八十年代

  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以徐克、许鞍华为代表的一大批在欧美国家攻读电影专业的人才纷纷回港发展。他们重视电影语言创新,在影片的叙事、结构、节奏等方面,尤其是在电影取景、色彩、自然光使用,剪接等方面,具有强烈的形式感和风格化特征,形成了一股强劲的冲击波。在短短的时间内,竟有几十位锐气十足的年轻导演拍出了他们的处女作。不仅票房颇高,还获得了电影界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同时也受到制片人的青睐,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香港电影新浪潮”运动。

  

  黄百鸣

  新艺城的崛起是八十年代香港影坛的大事,其前身是麦嘉、石天、黄百鸣三人合组的“奋斗”电影公司,以制作低成本的喜剧片为主,因最初几部影片《疯狂大老千》、《咸鱼翻生》等片票房不错,所以得到金公主院线的资金支持,1980年,改组为新艺城公司。不久,又有大批当时崭露头角的导演如吴宇森、徐克、林岭东、高志森等陆续加盟。后来新艺城以两百万港币的天价从嘉禾挖走许冠杰担任主演,由曾志伟导演,拍出全新风格的动作喜剧《最佳拍挡》,1982年春节,《最佳拍挡》创下2600万港币的香港电影票房最高纪录,此后,《最佳拍挡》又接连拍了两部续集,票房依然不错,使“新艺城”被公认为香港制片界的“第三势力”。自此,“新艺城”与邵氏、嘉禾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八十年代的香港电影由于太过侧重剧情堆砌,明星包装,电影由导演中心向明星制过渡。这一时期的电影造就明星、扼杀导演、编剧的创作,使香港电影走上穷途末落,加上经济等种种因素下,八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其实就有了衰落的迹象。

  6、疯狂时期:九十年代

  90年代初期到中期,香港电影经历了一拨短暂的黄金时期,可惜好景不长,到了九十年代中后期,香港电影终于一蹶不振。香港是个弹丸之地,700万人口很难养活如此庞大的电影产业,海外市场就显得极为重要,一般而言一部香港电影90%的票房是由海外市场创造的,进入90年代之后,在台湾资金撤离,韩国本土影片的崛起、东南市场萎缩,好莱坞电影大力拓展亚洲市场的多重打击下,香港电影产量急剧减少。从80年代的每年200部减产到90年代每年不足100部。

  香港电影本身存在的弊端也加速了观众的流失。如在电影创作上因循守旧、活力衰退、明星青黄不接,高片酬和低成本的矛盾,不少制片人急功近利粗制滥造,这些因素使香港电影跌入低谷。在那个疯狂年代里,一部电影从立项到上映最快用不了十天,一个知名演员一周就能拍一部电影,每天都要赶好几个场子,哪有时间去打磨演技?很多导演拍戏甚至没有剧本,很多都是现场临时发挥,毫无艺术追求可言。

  严重冲击九十年代香港电影另一原因是“盗版”问题。90年代开始出现的VCD引发了盗版狂潮,不少电影上映不到一天就出现了大量的盗版碟片,这就严重的侵蚀了制片商的利润。

  90年代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黑社会大举入侵电影行业,他们拍电影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洗钱。黑社会通过各种渠道参与、控制电影的制作和发行。几乎所有演员都受到过黑社会的威胁,有的甚至被绑架。在这种乱象下,香港电影岂有不败的道理?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对于香港电影造又成重重的一击,港片依赖的亚洲市场基本上彻底失守,电影行业几乎陷入停顿。

  不过,虽然90年代香港电开始衰落,但是还是取得了不少成绩。

  

  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类型丰富,导演众多,百花齐放,不仅有从八十年代顺利跨向九十年代的新一代导演张婉婷(《秋天的童话》)、王家卫(《旺角卡门》)、关锦鹏(《胭脂扣》)、陈嘉上(《小男人周记》)等人,还有九十年代崛起的明星周星驰、刘德华、梁朝伟等。

  90年代的时候,徐克、程小东、袁和平制作的《黄飞鸿》和《笑傲江湖》及续集《东方不败》等片让沉寂已久的武侠片再次复苏。

  

  周润发90年出演的《赌神》创下了3600万港元的最高卖座纪录,在海外也造成轰动,同时开创了赌片这一新的门类,这一类赌片也是香港电影独有的类型片。

  在赌片泛滥的背景下,周星驰主演的《赌圣》大获成功,周星驰从此开始走上了喜剧之王的路,整个90年代周星驰都是票房的保证。他把香港无厘头喜剧发挥到了极致,也对后来的喜剧电影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991年上映的《逃学威龙》可以说是周星驰风格的代表作,无论是剧作结构还是笑料噱头,都还是挺认真的。尽管该片是部喜剧动作片,但动作场面并不太多。不多的几个动作场面设计得都是干净利落,甚至最后的打斗场面时间也很短。这固然是周星驰不善打斗、影片以喜剧为主,但也体现出王晶对处理动作场面的简洁熟练。影片中吴孟达、张敏、黄一山都有出色表演,给观众流行了深刻映象。

  

  1995年上映的《大话西游》可以视作周星驰的巅峰之作,不过电影上映之后却恶评如潮,票房也不如预期。直到1997之后,才在大陆大学生群体中流行开来,该片成为中国最具文化影响力的文化现象,其语言风格由网络影响发展到成为新时代语言的风格特点,说该片影响了一代中国人也不为过。

  周星驰、周润发、成龙是90年代票房的保证,“双周一成”是90年代香港电影的代表性人物。

  

  《女人,四十》剧照

  90年代还有一个特征就是香港电影人开始扬威国际,除了上面提到的王家卫之外,1995年,萧芳芳出演电影《女人四十》并凭借该片获得第4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1992年,由其主演的传记片《阮玲玉》上映。张曼玉凭借该电影,获得第4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的影后(2004年张曼玉还获得了戛纳影后)。除此之外,吴宇森、唐季礼、袁和平、林岭东等着名导演纷纷往好莱坞发展,周润发、成龙、李连杰及杨紫琼等人也都进军好莱坞。

  

  张曼玉

  7、融合时期:2000年至今

  入新世纪之后,香港乐坛明显青黄不接。活跃在大荧幕上的还是以前的老面孔,不过他们的票房号召力已经大不如前,虽然也有谢霆锋、张家辉、张柏芝、张家辉、余文乐等新人的横空出世,但是好莱坞电影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2003年的非典更是让香港电影陷入了停顿状态,在加上梅艳芳和张国荣的去世,香港电影行业更是愁云惨淡。在这种惨淡经营的现状下,香港电影和大陆电影融合已经是大势所趋。

  

  不过,2000年之后的香港电影也还是有不少经典之作,2002年—2003年,刘伟强、麦兆辉为“寰亚”导演了大制作《无间道》三部曲,影片大获成功。之后被好莱坞翻拍片成《无间风云》,导演由马丁?斯科塞斯担任,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马特?达蒙主演。影片获得第79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剪辑、最佳影片4项大奖。

  

  《功夫》海报

  2004年周星驰自导自演的大片《功夫》又是香港电影的一部力作,在电影中星爷终于圆了自己的功夫梦,影片最终全球票房高达一亿美金,在香港更是打破多项记录。

  结语:香港电影脱胎于中国电影,因为历史的原因独立发展了一段时间,虽然创造了无数的辉煌,但最终融入华语影坛才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