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寺》讲述中国古代法治变迁

   

     正月初一至初六,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推出了春节特别节目、大型纪录片《大理寺》,该片借大理寺这个中国古代最高审判机关的发展变化,讲述了中国古代法制的变迁。

    《大理寺》是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见证》栏目组在春节期间推出的特别节目,这个法治纪录片是该栏目第一次用纪录片的方式展现波澜壮阔的法治历史变迁。《大理寺》自正月初一至初六播出,虽然播出时间接近午夜,但该片的收视成绩仍不俗。

    栏目组选择“大理寺”作为审视中国传统法治变迁的线索,是因为大理寺历经1000多年朝代更替,始终是中国古代执掌司法审判的核心机构。参与《大理寺》拍摄的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法制史教授赵晓耕介绍,“理”在中国是一种官职,秦汉时“大理”改称“廷尉”,北齐时,朝廷正式设立“大理寺”,此后“大理寺”名称始终未变。大理寺作为中央最高法庭,是古代司法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

    纪录片《大理寺》以大理寺的变迁为主线,筛选足以影响推动司法变化的大案要案奇案,穿插历史名人的法理故事、断案奇闻,确定秦、汉、唐、宋、明、清六朝为历史坐标,拍摄时以开放的视角,深入探究封建社会政治环境与司法制度的相互影响,力求打造一部弘扬中华法制文明为主线的司法故事编年史。

    《大理寺》摄制组辗转山西、陕西、河南、浙江、南京等地实地考察、前期调研。为了重现大理寺真容,摄制组挖掘案情始末,在浙江横店影视城选取秦、汉、唐、宋、明、清宫殿群外景,采用写意式搬演与纪实拍摄相结合手法,尽可能减少影视剧虚构元素,给予观众更大的真实想象理解空间,以抛弃影视剧对法史人物戏说的印象,回归正史。

    纪录片通过旁白介绍解析,将李斯、狄仁杰、王安石、司马光等历史名人的法理故事及断案奇闻,以真实再现的模式在纪录片中重现。该片还原了千百年来大理寺的真容,探寻了古代著名变法人物的真实人生,并从史料与解说、真实再现与专家访谈的双重视角,将宏大的历史事件,运用电视手段呈现为可以触摸的历史细节,由此引发深层次的思考。

    从目前的收视反馈来看,央视社会与法频道《见证》栏目制片人认为,《大理寺》初步实现了再现古代法治情境,加强观众法治知识深度,使观众在有趣的古代法治故事中,了解古代律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