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片的演进及中国电影多样化创作研讨会(4)

  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化管理系 主任 教授 边国立:

  我看的电影不多,主要是看了很多军事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军事题材的电视剧我几乎一个不落。我就军事题材来谈一下大片问题。刚才有专家谈了电影与产业的问题,实际上在2001年关于军事题材电视剧会议上就提出了电视剧产业化的问题,但最后也没有一个结论,只是提出我们要重视终端。我认为大片有可能是类型片,但类型片却不一定是大片。第二我认为大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70末80初一批影片开始切入国家的重要历史事件,比如《南昌起义》。到1986年,《血战台儿庄》是当时的大片。90年代,我国大片更多,更成气候。大片实际上是中国引进国外大片、提升自身电影水平的必然选择。大片也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我很同意饶曙光老师的观点,就是我们既要发展大片,也要生产优秀的中片和小制作小成本影片。

  北京电影学院 教授 倪震:

  我要谈一下政治历史大片和市场商业大片的定位和变迁,像《英雄》《无极》等都是预期在市场上得到一定收益的,包括《集结号》,我曾亲耳听到王中军总经理说过如果《集结号》达不到1.5个亿,就要拿他们市场发行部的销售人员试问。但实际上集结号已经是2.6个亿了。从边老师对军事历史题材的梳理来看,我们发现从到《大决战》,实际上我们是形成了我们中国所独有的政治历史和军事题材大片的发展历程的,《大决战》无论是从宏观历史、从规模、从调动千军万马来讲都可以算作是大片的。像我们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大片在苏联、日本都有出现过,比如日本《男人大和号》,这都是民族主义诉求。民族要提高自己的国家形象,在各个国家中这种形式的电影都出现过。但是陈旭光老师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就是70年代美国产生了一个巨大变化,就是在投资、题材、市场方面必须完成一个可以与电视相区别的分点。随后八九十年代,数字化进入。我觉得今天我们对政治历史大片和市场商业大片的廓清对于我们今后电影的发展是非常有帮助意义的。

  《当代电影》编辑部主任 张文燕:

  对于王志敏老师坚定不移质疑大的观点我还是部分赞同的,对于大片我也质疑,但还是不够坚定不移。相对来说我也比较赞同陈旭光老师对于大片一分为二的看法,我觉得对于大片是非的判断我们是不是也可以从另外的角度考虑一下。在20世纪初是大片把中国电影的观众引进电影院,90年代末中国电影的市场情况已经非常糟糕,中国电影院很多都已经荒废了移做他用了,观众已经很少看电影了特别是随着碟机和录像的发展。随着市场的不景气和多媒体的产生,电影院的功能已经越来越弱化,逐渐走出了观众看电影的视野之中。但是大片的超级整合资源的模式把它做成了一个灿烂辉煌的东西能够吸引观众到电影院去看,我们很难想象包括《英雄》《长江七号》如果没有强大的明星阵容,还有多少观众愿意去看,所以大片对于电影票房的增长实际上还是起到了一个良好的作用。在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也是可以运用的一种模式。我们《当代电影》做了一期选题和项目,就是探讨如何将商业电影元素运用到主流电影中去。我觉得这是很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很多人都说主旋律电影不好看,但是当前的主旋律电影也在慢慢的融合一些商业元素,这需要一个过程。另外我们做了一了一个“类型化与中国电影”的选题,大家知道进行商业化运作考虑市场考虑票房,类型电影是一个不可规避的方向,也是希望能够从中找到类型电影创作的规律。同时我们还做过中小成本电影如何可持续发展的选题,就是希望除了大片之外中国电影能够获得多样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