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电视节目,戏真的超多耶
以下文章来源于网易上流 ,作者上流工作室
提到台湾,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美食?美景?偶像剧?霸道总裁?统统答错!第一反应当然是——“抓马”!
先科学解释一下“抓马”——英文单词“drama”的谐音,本意为“戏剧”,但现在多解释为“有戏剧性的”,也就是通常说的“诶,你戏很多呐!”一般指人或事很夸张、很情绪化、很吸引注意、很戏精。
想想那些年看过的台湾综艺,再想想其他新闻、政论、电视剧……是不是想到了一堆戏精本精?
台湾电视节目,各有各的"抓马"
台湾的电视节目到底有多"抓马"呢?从内容上就可见一斑。
先来看看综艺节目,这里面处处是“抓马”名场面。
《康熙来了》、《全民大闷锅》、《女人我最大》、《国光帮帮忙》、《我猜我猜我猜猜猜》、《大学生了没》……综艺风格全都不拘小节,主持人犀利尖锐、口无遮拦,许多参演嘉宾也多是通告艺人,这类艺人以跑通告为主,在各个节目中摸爬滚打,自然锻炼得伶牙俐齿,浑身是梗。
这类节目通常很有料,因为大家超敢说,什么女明星超私密八卦情事、政界调侃、灵异鬼话……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台湾节目谈不到,总之,百无禁忌。
谈话之外,恶搞、整蛊的无厘头套路也是台湾综艺一大心头爱。据媒体统计,素颜卸妆、翻明星包包一度成了台湾综艺的流行主题。甚至为了上通告,《黑涩会美眉》里十几岁的美眉都要去学各种“抓马”才艺。
▲那些年最爱的卸妆环节
综艺节目如此“抓马”也就算了,台湾还盛产“抓马”电视剧。那些年一起看过的台湾偶像剧,“抓马”情节历历在目。365款霸总鼻祖、365种耍酷炫富的方式……想想小时候烂熟于心的偶像剧台词,是不是鸡皮疙瘩都起了一身?比如2004年的《紫禁之巅》,因为一句“不要再打了”,在表情包界硬生生杀出了一条血路。
八点档乡土剧也没能逃脱“抓马”魔咒。动辄几百集一播好几年,更要命的是极其复杂缠绕的剧情和剪不断理还乱的人物关系。
要是说综艺和影视剧都是娱乐产品,“抓马”还能理解。可是台湾的新闻节目为何也如此“抓马”呢?
你以为播新闻的都是这样——
那你可是天真了,其实台湾的新闻节目可能表面看起来也如此严肃,但一开口,就让你满是疑惑——“这样软萌的台湾腔,怎么都不觉得是在播正经新闻!”
而且即使是在严肃政论节目中,也是动辄就会吵起来。先不说茶叶蛋和榨菜,比如已经停播的政论类节目《正晶限时批》,某期节目里,主持人大呼“全世界的水果属台湾的最好吃”,结果农业学家迅速补刀,称“那并不是事实”。主持人也是,都不和专家对台本的吗?
别急,还有后续,在农业专家打脸之后,还有一位嘉宾当场暴走,表示“你居然说台湾的水果不如大陆好吃,我实在听不下去了!”
▲嘉宾当场呛声,就是这么“抓马”
这位嘉宾,就凭您这销魂的表情,真的不考虑出演影视剧么?
“抓马”是台湾电视节目的精髓
纵观台湾节目,我们不难发现它们的节目效果只有两个字,那就是“夸张”。
甭管什么节目都如同打了鸡血的电视购物一样,主持人和嘉宾都有可能随时化身咆哮教主马景涛,似乎他们的台本里就不曾有过逗号、句号、省略号,恐怕都是清一水儿的感叹号!!!
这一特点在台湾的政论类节目里表现尤为突出。遮去标题单看节目,总给人一种嘉宾马上就要喊出“只要998,一个电话带回家”的感觉。
台湾综艺教父王伟忠曾经制作了一个系列节目《中国电视史》。其中讲述了台湾电视节目或广告的一些过程,同时也解释了台湾节目历来的“抓马”套路。
比如在台湾,不管什么电视节目都深谙《雷雨》之道,总是喜欢在出现冲突或反转之时加入打雷、闪电等特效,再不济就是配上“哇”“啊”这样的背景音,搞得所有节目都跟情景喜剧似的。
而节目中特有的台湾腔加重了这种“抓马”感——台湾腔特别的拖字、咬重音、“啦、吼、诶、吧、呢”一连串语气词等特点,魔性洗脑效果奇佳,以至于衍生的表情包都自带音效。
花里胡哨的“花字文化”是另一个“抓马”利器,小s系列表情包的出圈也得益于这些“用力过猛”的花字。其实,花字的“始祖”是日本上世纪末的节目,而最初的台湾综艺受到很多日本文化的影响,因此也很早开始使用花字,并且在花字的抓马力度上加入了独特的台湾特征。
此外,“抓马”这一特点在节目标题上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比起港媒,台湾节目标题的抓马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像一档调解栏目《分手擂台》,期期标题都很吸睛。什么《我想要变性,请给我自由》、《姊妹阴谋夺取幸福家庭》……感觉和《知音》和《故事会》一脉相承啊!
电影盒子 ▲来源:知名博主@萝贝贝吐槽台湾新闻标题
为什么台湾的电视节目这么“抓马”
其实台湾节目的“抓马”也有部分无奈之举。
比起来大规模的烧钱综艺,台湾节目以“抓马”风格独树一帜,一方面可以保障收视率,另一方面又可以省钱,何乐而不为。
据媒体统计,2010年前后,台湾同时开播的谈话类节目超过40档。除了主持人,每期节目的嘉宾在5-10人之间,对艺人的需求量非常大。为了在省钱的基础上出收视率,不得不在内容和效果上愈发抓马。
而日韩综艺风格的传入,台湾综艺开始广泛吸收“整人”套路,结果效果奇佳。
但其实在台湾电视节目越来越“抓马”的背后,却是相关工作人员的辛酸。或许他们也并不想夸张,并不想套路,但是抵不住台湾媒体业的衰落。
早期的台湾媒体业是相当繁荣的,1962年台视的成立,成为了台湾电视的开始,之后的1969年和1971年,中视与华视相继开播。此后的30年里,三台鼎足而立,平分秋色,产业一片荣景。
当时的三台人才济济,经营者善于运营,专业者时有佳作,为后来的诸多节目提供了优秀的模板。这是台湾电视节目的辉煌,却也为后面的套路化留下了隐患。
1993年,“有限广播及卫星广播电视法”的通过,结束了三台寡占市场的时代,台湾市场进入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可惜台湾的市场规模狭小,最终还是形成了过度竞争,经营者无利可图,只能削减人力成本和制作费用,最终导致台湾人才外流。
并且为了竞争收视率,电视内容还是向哗众取宠的内容倾斜。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大陆综艺节目的强势崛起,给台湾的电视节目造成了最后一击。
在某档台湾节目里专家给出了确切的数字,台湾最好的电视节目最多只能卖到5亿人民币,但是大陆的综艺却能卖到20几亿人民币,二者早已不是一个量级。
市场狭小,人才外流,资金缺乏……有着这样的因素,台湾的电视节目真的想不“抓马”都难了。
但式微之下,我们也难免会怀念起看着台湾节目下饭的日子,毕竟正是这些“抓马”的节目曾经陪伴我们度过一个个开心与不开心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