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武侠剧,还有救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独立鱼电影(ID:duliyumovie),作者:鱼叔,原文标题:《这都抄,国产武侠彻底没救了》,头图来自:《一代宗师》剧照

  最近,一段打戏出圈了。

  不过,是被嘲出圈的。

  因为动作实在太太太慢——刀客出场,走了整整十五秒。

  从头到脚来一遍特写,就差搭个T台了。

  鱼叔心里一直默念:你们倒是打起来啊,别光摆造型了。

  结果开打后的动作戏是这样的——原地起飞,空中转体,就是打不着。

  注意,这已经是开了二倍速之后的效果。

  落地后终于等到主角出招。可镜头却是脸部特写。

  到底要让观众看脸还是看身手?

  漫长的颜值展示过后。只见她反手就是一巴掌,打出了漫画效果。

电影蜜蜂

  所有对手高高飞起,再狠狠落地。

  结束了。

  说实话,看完这段打戏,鱼叔整个人是懵的。

  除了ending pose,根本不知道中间发生了什么。甚至连一个完整的打斗回合都没拍出来。

  这是武侠还是玄幻?

  这是个例吗?

  当然不是。

  纵观近几年国产武侠剧中的打戏,总让人感觉:

  如今的国产武侠剧,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当该剧打戏被吐槽时。

  评论区有网友借此安利隔壁《风起洛阳》的打戏。

  可却被人扒出疑似抄袭动画《凡人修仙传》。

  有UP主将两部剧的打戏同屏对比。发现不只是动作一样,就连分镜头也一样。

  视频来源:B站@伤影灬

  《凡人修仙传》的动作导演亲自下场。

  放出一段真人动作捕捉的花絮回应此事。

  接着又有越来越多雷同的镜头被扒出来。

  完全是对照着拍出来的。

  分镜头中的人物站位,包括节奏与停顿,慢动作的时间点,也完全一致。

  果然,《风起洛阳》官方后来公开道歉,并且承认抄袭。

  这时看见有网友评论说:

  “国产剧已经沦落到需要去抄动画了吗?”

  此言差矣。

  在鱼叔看来,近几年真正做到传承武侠文化的,恰恰就是动画。

  除了上文提到的《凡人修仙传》。还有水墨画风的《雾山五行》。用狂野的粗线条,来呈现武打动作,让画面看上去更具表现力。

  火出国门的《刺客伍六七》也是从头打到尾。各种充满想象力的打戏,剪辑流畅,动作华丽。又不失黑色幽默的风格。

  还有《一人之下》中一对三的名场面。

  一招一式,有板有眼。

  这些动画中的打戏,无论是动作还是分镜设计,都足以吊打如今所有的国产武侠剧。

  反观近些年国产武侠剧中的打戏。除了抄袭动画片,大部分都很拉胯。

  今年另一部武侠剧《有翡》,剧中的打戏同样令人出戏。

  看上去和开头提到的是同一套模式:

  先摆造型,再转圈,瞎挥一通,对手全部应声倒下。

  动作设计得过于简单,看上去也毫无力量感。

  另外就是武侠剧打戏的一个通病:

  很多看起来无关紧要的动作,愣是要重放几次。

  还有两部翻拍的金庸剧。

  2019年的《新倚天屠龙记》,打戏也是大量慢动作。

  招数笨拙,表情轻浮,实难与“侠”字相挂钩。

  今年的《新天龙八部》,选角和剧情魔改的雷点就暂且不说了。

  看看这粗糙糊弄的打戏,搓麻将一般的降龙十八掌,对得起“金庸剧”的头衔吗?

  要说近几年,国产剧中唯一令人印象深刻的打戏。或许也就剩2018年《将夜》中的“春风亭雨夜大战”。

  敌我双方缓缓靠近,渲染肃杀气氛,直至利剑出鞘。

  有快有慢,动静结合。

  镜头的剪辑也不会快到观众看不清招数动作。

  战至中断,大雨倾盆而下,电闪雷鸣间进一步烘托悲壮情绪。

  吐槽完如今的武侠剧,我们不妨再回看曾经的武侠剧。

  很多古早的武侠剧,囿于当时的条件,尽管特效五毛,布景廉价。但真正的核心部分——打戏,绝对是一点也不掉链子。

  每个动作都交代得干净利落。几乎都是硬桥硬马,拳拳到肉。

  《天下第一》

  《水月洞天》

  包括中招后的反应,也经过精心设计,避免重复。而且对打戏越是自信,拍法往往也越质朴。

  只需要镜头缓慢跟随主体的运动,往往都是一镜到底。观众看着有代入感,也足够过瘾。

  《太极宗师》

  《侠客行》

  这些还只是基本操作。更高阶的打戏,不只注重动作的连贯。更追求一种写意的美感。

  这不仅需要武术指导的调教,也需要演员的刻苦训练。

  最具代表性的是《神雕侠侣》刘亦菲饰演的小龙女。

  一袭白衣,踏月而来,仅出场动作便至今难忘。

  小龙女的武器是白绸带,所有较少近身肉搏。

  但是每次挥舞都要注重施力,确保灵动飘逸。

  剧中的打戏,无不是美与力的结合,飘逸潇洒。

  得益于刘亦菲扎实的基本功。

  底盘稳,核心力量强,能够演绎好小龙女一角。

  就说其中上绳睡觉的这一片段,一字马四平八稳,足见功力。

  对比后来陈妍希的版本,简直是公开处刑。

  如何让打戏再上升一个档次?

  那就是在满足连贯与美感的同时,打戏还能进一步参与叙事,负责塑造和丰满人物的性格。

  虽说用武侠剧与武戏电影作比较属于降维打击,但鱼叔还是想举这几个例子。

  《一代宗师》中叶问与宫二在金楼客厅交手。

  六十四手对咏春,两人点到为止,充满气韵与风情。

  “叶底藏花”藏的亦是宫二对叶问的情愫。亦如二人的关系,再如何缠斗,终有停手止戈的一刻。

  从始至终,未砸烂室内任何一物。

  纤毫之争,这才是打戏中慢动作的教学级用法。

  而不是为了慢而慢,结果拍成了《疯狂动物城》中的树懒。

  再如《卧虎藏龙》中俞秀莲与玉娇龙的交手。

  俞秀莲见玉娇龙使的是青冥宝剑,便从一开始就受制于此剑。

  俞秀莲识剑识人。

  出于对李慕白的深情,便只想夺回青冥宝剑,不忍伤害玉娇龙。

  所以在交手中才处处留情,有所保留。

  结果换了各种兵器,都毁于青冥宝剑。

  直到用断剑制服了玉娇龙。

  这种恻隐之心,正衬俞秀莲内柔外刚的性格。

  也正是如此,才让玉娇龙能够脱身。

  通过对比武侠剧这十几年来的打戏变化,我们不难发现:

  打戏,原本应该是一部武侠剧的最大看点。

  因为十几年前的武侠剧。它们大多是根据金庸古龙的小说改编而来。

  观众对于故事情节早就烂熟于心。

  之所以愿意一遍又一遍地观看,就是冲着打戏来的。

  《天龙八部》

  可如今,武侠剧中的打戏却成了最大槽点。

  发生如此巨大的转变,究竟是为什么?

  武侠剧的没落和倒退,归根结底可以总结为两个字:态度。

  主创对于武侠剧的态度变了。演员们不会再为了一部戏而专门苦练武打动作。武戏靠武替代劳,该露脸的时候演员才亲自上场。所以才会经常能看到,在打戏中演员们的脸部丝毫看不出在发力。

  还喜欢滥用慢动作和特效。

  若是这种态度,就算请来再好的武术指导也无济于事。

  比如上文提到的《有翡》。这部剧的武指也是《怪侠一枝梅》的武指。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尤其是饰演燕十三的刘诗诗,她本身有舞蹈功底。

  在剧中同时表现出了轻盈感和力量感。

  开拍前,她要和其他演员进入唐人影视的小白楼,统一训练打戏。

  挽剑花,一字马,耍双刀,这些都只能算作基本功。

  在今天,如果是其他女星能勉强练好其中一项,估计都值得买上热搜了。

  其实,武指在武侠剧中的地位日渐式微,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了。

  在这部专门讲述港片武指的纪录片《龙虎武师》中。

  北上到内地成立工作室的元德导演就直言:“原来他们不认武术指导,只认导演。”

  他不得以才从武指转行导演,其实心里是拒绝的。

  因为“术业有专攻”,文戏他并不在行,他只想主抓武戏。

  影视市场不重视武指的后果,必然是忽视打戏。所以拍出来的打戏被群嘲,那就是活该。

  上个世纪,来自中国香港地区的这些“龙虎武师”,为了完成一个动作,真的可以豁出命去。

  很多时候拍完一场戏,最先喊的不是“收工”,而是“救人”。

  这股“龙虎武师”的拼劲在港片没落后,曾短暂在内地武侠剧中扎过根。

  如今也不复存在。

  除了主创的态度,市场对待武侠剧的态度也变了。

  过去十几年间,武侠剧的格局,从个人恩怨的刀光剑影,升华到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

  如今又倒退回小情小爱。因为武侠剧的受众远不如偶像剧来得多。

  所以有很多剧只是披着“武侠”的外衣,内核还是偶像剧。

  这些被误读的武侠剧,又怎会认真对待打戏呢?

  特效先行,慢镜凑数,也少了侠骨仁义,多了戏谑玩乐。

  呼唤了这么多年的“武侠回潮”,最终只落了个“武侠群嘲”。

  再加上武侠剧的成本更高,对演员和技术的要求也更严苛。面对如今的市场需求和观众审美。再去精心打造一部精品武侠剧,看上去像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

  如同《大刺客》中王羽的那句经典台词:

  “这一把剑,这一腔热血,不知该交付给谁。”

  优秀的武侠剧或武侠电影,包含着中华武术文化。

  这类影视剧,就如同动漫之于日本,超英电影之于美国。

  本应该成为我们文化输出最有优势的主力军。就像当年《卧虎藏龙》拿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在内的四项大奖;《英雄》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功夫》获得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一代宗师》获得奥斯卡最佳摄影和最佳服装设计两项提名。

  可回过头看,当年我们以为武侠文化的输出才刚开始,未曾想那时竟已是尾声。

  属于侠客的江湖逐渐远去,刀光剑影也变得黯淡。

  徒留一声叹息:

  我们的武侠剧,还能活过来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独立鱼电影(ID:duliyumovie),作者:鱼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