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文化熏陶盼“精品活动全年无休”

       编者按

      六一国际儿童节本意是唤起大众对儿童的关怀。但现在儿童节成了商家的狂欢节。电影院里儿童电影人气爆棚,商店里玩具柜台被抢空,各展馆都在做儿童主题展。

      但这种节日效应的狂潮,来得猛去得快。儿童节一过,节日效应就如潮水冲刷过的沙滩,什么都没留下。在剩下的364天里,孩子们依然在为没有适合他们的电影、展览而烦恼。

      我们呼吁,细水长流的关怀才是真爱,对儿童的关怀绝对不应该仅仅限于儿童节这一天。对儿童提供文化营养不应仅仅限于那一天的表面功夫,而是真心诚意的实打实干,为孩子们做一些立意长远的善举。

      “儿童节才过一天,一切都恢复了往常,就像什么也没发生过一样。”昨天读者顾女士在电话里对本报记者说。因为儿童节的热度在这座城市的迅速消退,顾女士女儿的这个儿童节彻底“泡汤”。

      本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文化场馆在结束了儿童节“一日狂欢”之后,立刻恢复到平常时态,为孩子举办的活动停止了,针对孩子的各项优惠也不复存在。让人不由怀疑所谓对孩子展开文化熏陶的效果。人们呼唤“永不落幕的儿童节”。本报记者 郦亮

        看不懂:错过了儿童活动就得等明年?

      顾女士告诉记者,她6月1日加了一天班,昨天6月2日适逢周日,就想为女儿补过一个儿童节。母女俩去了一个在节日当天举行儿童艺术活动的展馆,路上顾女士还想象那里一定是一派浓郁的艺术熏陶的场景,谁知跑进去一看,什么活动都没有举办。

      就在顾女士大感意外之时,展馆工作人员对这对母女也现出惊奇之色,“今天是6月2日,昨天才是六一儿童节啊!你这个妈妈太粗心,日子都记错了!”

      就这样,顾女士被“教育”了一通,但她还是没有完全弄明白,“我知道今天是6月2日,但怎么儿童节才过一天,小孩子的活动就没有了呢?”工作人员于是解释说,小孩子的活动自然只在儿童节当天做,“如果你女儿这么想参与,就明年六一来吧,我们还会有精彩的活动。”

      对此,在打给记者的电话里顾女士仍然忍不住一通抱怨,“要让孩子感受艺术和文化气息,怎么能只靠儿童节一天时间?像做游戏一样一哄而散,这能有什么效果呢?”

      本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今年一些展馆所开展的儿童活动大多集中在六一节当天,最多延长到6月2日,6月3日必定会恢复常态。

      而除此之外,一些书店也玩起了“儿童节一日游”。5月31日记者经过浦东一家书店时看到,工作人员在把《植物大战僵尸》、《喜羊羊与灰太狼》等童书拿到店门口码堆,还贴出醒目的海报,上书“童书全场8.5折”。

      但昨天下午记者再经过这家书店时,童书码堆不见了,海报也已被撤下,“小孩子的活动总不能天天做啊,儿童节结束,活动自然也就结束了。要想童书打折,再等儿童节。”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仅仅一天时间,六一节孩子作为小主人的气氛就消减不少,大人迅速收回了阵地。“频道”转换之快,让不少孩子和家长缓不过神来。

         不应该:孩子文化熏陶怎能“档期化”?

      本报记者和一些文化机构的工作人员聊天时获悉,其实有的儿童节活动,他们几个月前就开始准备了,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不少,就等六一节当天“绚烂爆发”。“现在社会各界对儿童节这个节点非常重视,也很努力地想给孩子一个惊喜。”当然给孩子的惊喜过后,“频道”立刻转换,因为下一个档期很快就要来临。

      这种将对孩子文化熏陶“档期化”的做法,让评论家金哲感到一丝隐忧。“把时间分为几个档期,固然可以获得经济利益和眼球效应,但对孩子的文化熏陶应该是细水长流,又怎能一个档期甚至一天时间就可以实现的?结果往往是活动主办方获得了眼球效应,但孩子的文化艺术培养仍然没有太大程度的提高。”

      金哲认为成人世界里的功利主义正在渗透进孩子的世界,这是值得警惕的。“设立儿童节的本意,是想引起人们对孩子全年的关爱和重视。现在却成了一天的狂欢,有时让人不免生疑,获益最大的是孩子还是大人。”

      对于业内人士的质疑,一些文化机构感到有点冤枉。那家书店的工作人员就表示,这些打折的童书进价都将近7折,如果加上运费成本,以8.5折销售赚不了多少钱,所以儿童节也实在是“牙缝里挤出钱来搞活动”。“我们当然也想做永不落幕的童书展,但实在是资金有限,力不从心,所以只能做儿童节一天。如果天天打折,我们迟早得关门。”

      据本报记者了解,尽管如此,上海的一些艺术机构还是抽出一定人力和财力,力求让对孩子的文化艺术培养日常化。比如中华艺术宫举行的“上海美术大课堂艺术讲座”和“海上传奇:上海都市的形成、发展及其影响系列讲座”,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要从今年六一节一直举办到11月的“童话节”等,都是这方面的有益尝试。

      但是这些由大人操办的活动,如何更贴孩子之心,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关调查

      反思儿童电影不应只在儿童节

      今年六一,有《魁拔2》、《潜艇总动员3》、《辛巴达历险记》等7部儿童片上映,看似欣欣向荣,却内含隐忧。儿影厂30周年时厂长江平的哽咽还历历在目,儿影厂只剩一个厂长一个厂名的故事也令人扼腕。    

      中国电影飞速发展的这10年,儿童片却一直停滞不前,这已经成为一个怪圈。与其每年六一来哀叹,不如平日就把反思儿童电影落到实处。

       本报记者 杨欣薇

      建议一:让儿童电影“合家欢”

      搭着儿童节这趟顺风车,6部儿童题材电影扎堆公映。其中,《魁拔2:大战元涣界》、《潜艇总动员3:彩虹宝藏》、《辛巴达历险记2013》等都算得上是国产儿童电影里制作相对精良的。不过低龄化也是国产儿童电影的致命伤。近年来,更有不少“剧情雷人”和“低幼化”的国产儿童电影屡遭观众诟病,前景颇为尴尬。

      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协会会长侯克明说:“去年国产儿童片为70部,动画片占到20部,动画片大都进了影院,但50部儿童故事片中能走进电影院的不到10部。”这些儿童片的共同点就是小成本,连宣传都没有看到,缺乏关注。有幸上影院,也是“一日游”。

      在国外,家长和孩子一起看电影,是为了和孩子分享交流、释疑答惑,电影制片方也是以“合家欢”为概念面向大众市场推广。反观国内,《喜羊羊》系列的贺岁电影已经多次登上大银幕,但“孩子看得高兴,家长一旁打瞌睡”的情况仍常常在影院上演。没人看、没得看,是国产儿童片目前面临的窘境。

        建议二:以儿童的思维来创作

      事实上,近年来儿童电影的现状是一个“死循环”:本身经费有限、模式老套、制作粗糙,再加上档期不多、能上映的少之又少,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多票房惨败,难以被市场接受。

      有家长感叹,“我们小时候国产动画片好像每部都很好看,几十年过去了,居然没有进步,这个实在说不过去。” 不少业界人士认为儿童片想要突破困局,首先是创作人要下功夫,同时也呼吁社会各界:“反思儿童电影的现状不应只在儿童节。”

      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石川分析称,正是由于各方面条件的不成熟,现在大部分国产动画片都会被“老观念”困住,再加上太重的说教味,很容易让看惯好莱坞电影的小朋友和家长反感,“这就需要创作者以儿童的思维来思考问题、降低视角,用小孩的眼睛看世界。”还有一些质量不错的动画片因没有抓住家长的眼球,把成人排除在外,也失去了市场,毕竟小朋友看电影的选择权是在父母手上。

      因此,石川提出了“亲子电影”的解决之道,“这和合家欢电影有所不同,亲子电影就是提倡父母和小孩一起看,只要影片抓住了成人对儿童时光的那份怀旧,就有可能吸引家长和小朋友一起看。”

         建议三:重视行业人才建设

      除了制作的“死循环”,儿童电影处境尴尬的另一个问题则出在人才上。据悉,去年国内动漫人才的缺口已达百万,而在行业高速发展的同时,每年却有60万动漫相关专业毕业生无法直接就业。电影产业无法及时补充新鲜血液,自然无法跟上时代的潮流。老人一拨拨转行退休,新鲜人才又青黄不接,曾经为中国儿童们带来无数欢乐和童真的儿童电影,已举步维艰。

      影评人罗杰说,“社会急功近利,现在的孩子缺少童年,很少看电影。加上中国电影没有分级,造就了儿童没有观影习惯,使得创作者对儿童片望而却步,眼睁睁看着票房流向好莱坞影片。”著名编剧王兴东还一度呼吁,“不能总让中国孩子吃‘外国奶’,国产儿童片要警醒。”

      》新闻背景

      儿影厂只剩厂长和厂名

      前日是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32周年生日,它是前苏联解体后全世界唯一一家儿童电影制片厂,首任厂长是著名表演艺术家于蓝。不过如今的儿影厂,已经只剩下一个人,是厂长也是工作人员。

      在30周年纪念的时候,儿影厂厂长江平谈到儿童电影举步维艰时曾数度哽咽。 他说:“拍一部儿童电影比拍别的题材电影要难得多。几年前,有一部儿童片叫《寻找成龙》,由40多位电影人联手打造,偶像大腕们都来客串演出,也被网友称为史上最牛儿童电影。大腕明星零片酬义务演出,这样的模式也无法复制。”

      现在,这个曾经创造无数经典儿童电影的老牌子,如今到了只剩下“一个厂名、一个厂长”的艰难境地。记者 杨欣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