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港台三地电影翻译大PK 点赞还是雷囧奇?
一大波“总动员”系列动画片正在袭来
同样的情况放在大陆也有案例,那就是“总动员系列”。在大陆开创此先河的自然是1995年的《玩具总动员》。不过,直到2003年上映了《海底总动员》之后,“总动员系列”才成为进口动画片的“标准”译名。之后无论是《超人总动员》、《赛车总动员》都沿用了这个555电影网名字。今年夏天,还有一部《昆虫总动员》即将上映。
原因也很简单,曾经在华夏公司负责宣传发行《战鸽总动员》的王女士就表示,发行方在联想起迪斯尼前几部以“总动员”为名的动画片都取得了较好的回报后,就把原本定好的《战鸽快飞》的名字换掉了。
值得一提的是,《玩具总动员》在香港的译名则是《反斗奇兵》。其实,“反斗”一词来源于是全球最大的玩具及婴幼儿用品零售商玩具反斗城(Toys "R" Us)。由于其标志(Toys "Я" Us)中字母R为了广告效果故意相反,因此得名反斗城。
《廊桥遗梦》公映海报
取个译名不神秘 台湾公司为征名发奖金给一部好莱坞大片“命名”
其实没有普通观众想象中的那么神秘。当一部电影来到中国发行时,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由发行方“头脑风暴”提交方案交给片方决定。在这一点上,大陆、香港和台湾三地间其实并没有太大差别。
大陆早年有不成文条例,牵涉到所有的外文译名:人名、地名和片名,都是以新华社的翻译为标准。在1993年正式引进大片之前,没有被新华社翻译的电影,就没有正式译名。
对于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电影,译名都沿用自文学翻译作品的译名。比如被称作最完美译名的电影《廊桥遗梦》,翻译这个名字的译者其实就是当时翻译原著的资中筠先生。相比原名直译成“麦迪逊大桥”,“廊桥遗梦”给影片平添一份浪漫色彩。相比之下,安东尼·明格拉的作品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只能老老实实叫做《英国病人》。
之后,给正式引进的大片命名的任务都交给了拥有发行权的中影和华夏两家公司的内部人士身上。据一位中影内部人士介绍,引进片片名在送审时都会有明确的英文原名与中文译名标注。如何确定一部影片的片名有时候会参考港台地区的译名,不过,在大多数时候,都会依据大陆观众的文化语言习惯,取一个“信达雅”的译名。
另一位资深发行人士回忆说,曾经《碟中谍》的译名,就是中影当时一位宋姓发行经理想出的。这个译名不仅朗朗上口,而且运用的修辞技巧将影片剧情中的关键道具与影片主题完美融合。他表示:“相比于从影片英文名直译成《不可能的任务》(台湾地区采用此译名),现在这个译名不仅简单,而且富有汉语的魅力。”其实,不好的译名也有不少。如果不加以说明,有多少观众知道《逍遥法外》当年在中国的译名其实是《我知道你是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