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研究了数百部最成功的电影,发现好故事都遵循这个永恒的规律……
还记得《这个杀手不太冷》(LEON)中,玛蒂尔达(Matilda)哭着敲响里昂(Leon)家的门吗?这一事件发生在影片的第20场,还是第25场?为什么选一个缉毒警官来做终极反派?冲突何时达到最高点?如果要让Leon为Matilda死去,他在死之前,经过多少个渐进的故事段落铺垫,才能让他的死更动人心魄、催人泪下?如果你是编剧,你将如何安排?不同的安排,观众的感觉会有不同吗?
一、创作是不是能够教会的?
关于“创作不是能够教会的”的争论持续已久。很多人可能还抱有一种固执的看法——写作靠的是天赋和灵感。“要么灵光闪现、要么求而不得”。许多职业编剧其实不会去拜请“灵感大王”,这对他们的如期交稿益处甚微。妙手偶得固然可喜,但这无法保证持续和稳定的输出,同时也不是被未来电影工业需要的健康的模式。
好莱坞经验丰富的电影人有一个共识:来自新手的剧本,95%都不行。这是一个残酷的事实,但问题出在哪里?惊为天人的灵感,绝佳的创意,呼之欲出的人物设计,引人入胜的精彩对白,当这些似乎都有了……为什么剧本还是不行?
二、成功的秘诀:“英雄目标序列”
美国资深编剧Eric Edson,阅读数千份剧本,和好莱坞主流电影公司的编剧、制片人、导演深入分析了1927年到新近上映的数百部电影后,他发现了每一部成功的电影在都包含同样的叙事模式。归根到底,他们成功的秘诀就是故事结构,或者说,掌控故事的节奏。他把这种模式叫做“英雄目标序列”。
了解英雄目标序列之前需要知道几个基本概念。
基本人物类型
本书主要以最初在神话学大师坎贝尔的《千面英雄》一书中被提出的人物原型为基础,细化和扩充到子类型,这些原型分为英雄/主人公(Hero)、阴影/对手(Shadow/Adversary)、导师(Mentor)和边界护卫(Threshold Guardian)四大类。
故事基本结构的“三幕”与“十要素”
三幕即建制,发展,解决,其中:
第一幕:一般可分为引发事件、惊人意外#1(大约25~35分钟);
第二幕:又可细分为中间点、第二幕高潮、惊人意外#2(大约是90~100分钟);
第三幕:分为必需场景、结局。
这七个段落与三幕结构,合起来叫做“十要素”。
人物成长弧(Growth Arc)
《这个杀手不太冷》的主角在第二幕之前,处于“躲在情感的保护壳后自保”,在第三幕时,则是彻底走出情感保护壳,而在电影的主体部分第二幕,经历了三步的成长,逐步完成了他的彻底改变。
《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的故事策略
三、《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的人物类型
大多数电影包含5~7个主要人物,《LEON》的人物较为简单,但十分绝妙。两个主角,一个是早熟的少女,一个是幼稚的大叔,从外壳到内心,形成了一种镜像关系的巧妙“对仗”,揭露着社会的黑暗和命运的不公;此外,由加里·奥德曼扮演的缉毒警形象也深入人心,他怪异疯癫的特质——杀戮前先嗑药、对古典乐的蹩脚狂热、高智商,让他脱离脸谱化、邪恶到让人不寒而栗。
此片也是典型的三幕剧。玛蒂尔达开始闯入Leon的生活就可以对应为“惊人意外#1”,也就是上面说的灭门案后的敲门场景,这一个节点在影片(以导演剪辑版为例)的第30分钟左右,从电影开始到此为第一幕,是整个故事的“引发事件”;从此再到第90分钟,是第二幕,是Matilda的杀手训练营,其中在电影的中间点,Matilda回到了过去的家里——她的弟弟死去的地方,偷听到了反派Stan的讲话,成为了全片的一个转折,从此她求Leon教她如何“Clean”,当Matilda只身复仇被反派抓住时,又构成了第二幕的高潮和“惊人意外#2”;90到130分钟,则是完成最后大决战的第三幕。
Matilda的杀手训练营
上述为体现在《LEON》中的十要素。幕的划分可能不尽相同,但这十要素缺一不可。两个主角一个已经够老了却想要“Growing up”,一个还没长大却在等待“Getting old”,在第二幕中完成三次成长,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物成长弧”。以这10个组件作为骨架,还需要构建20~23个独立故事链组成的范式,就组成了英雄目标序列。序列中的每一个独立段落,叫英雄目标段落,英雄目标段落有几个特征:
1、一般占用2~4场;
2、时长较为灵活,一般介于2分钟到9分钟;
3、在一个段落内,主人公追求一个具体的短期的目标;
4、完成短期目标,向着最终胜利迈进一步,同时新情况出现,故事转入下一个段落。
猪可比人友善多了
Eric Edson发现,成功电影的序列几乎都包括23个段落,这23个英雄目标段落就是故事的血和肉。
如第二幕在中间点以后,包含6个目标段落,分别是:
1、主角偷听反派,知道了他的办公地点——Roo 4602,跟踪他(2场,主人公重拾勇气)
2、Matilda请求Leon帮助他报仇(2场,重要的新想法)
3、开始真正的杀手训练(4场,主人公体会到似乎可以战胜对手的假象)
4、Leon突然决定独自执行任务,Matilda进行了最后的思想斗争(3场,主人公对自己的能力信心满满)
5、Matilda私自行动去复仇(2场,致命危险逼近)
6、主角和反派矛盾达到顶点,反派Stan决定反扑(2场,第二幕高潮和惊人意外#2)
第二幕“中间点”段落
这仅仅是23个段落的其中6个,它以及其余的段落结构的分析方法,在Eric Edson的《故事策略》这本书中有全面系统的介绍。这本书相较于老生常谈的同类剧作教程经典,明显有巨人之肩上的便利,许多知名的必备剧作基础知识,也被浓缩到了这本书里。此外,它的另一点优势是选择较为新近但经受住了一定时间考验的佳片进行案例解读,诸如《飞屋环游记》《盗梦空间》,比起以《唐人街》为圭臬的时代,要更易入人心。为了验证书中的故事策略,我没有选择书中涵盖的电影进行分析,而是挑选了另外几部自己喜欢的影片(其中就包括《这个杀手不太冷》)。一边看这本书,一边逐步套用书中的理论回顾了一下这些电影,不出预料地清楚看到这种精准的对应关系。
《故事策略:剧作必备的23个故事段落》
(全新修订版)
作者在书里概括了这种神奇的英雄目标序列的作用。
1、保证故事脉络清晰,不会偏离主题
2、保证塑造一个积极主人公而不是消极主人公
3、确保剧本不过于冗长
惊人意外#2
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影视剧作的专业设置和职业培训的规模,每隔数年就成倍地增长,各种理论相继涌现,大量教程出版,影视剧作教育为电影业的发展输出着数量庞大的人才,这早已是行业的公识。讲故事是一种技术活,甚至是一门经验科学,所以是可以被教会的。如果有人说公式是遏制创意的枷锁,但“策略”与公式不同。人类在一个固定场所(如电影院)接受持续的视听刺激时,会有一个普遍的接受倾向。每次刺激的强度、持续时间、层次的递进,这些都会决定电影是否能做到把观众死死地钉在座位上,愉快地看完你的故事。大部分院线上映的电影都维持一个稳定的时长范围,电影中的一场大部分持续约1~3分钟,这些也都是一代代电影人们长期以来摸索出的符合观众自然心理的经验之谈,与此类似,会存在成熟的“故事模式”。故事模式可以让飘渺的灵感,具象成为一整个规范的、有欣赏价值和商业价值的成品。
即便你认为,不应该有固定的规则,比如小情节或者反情节剧本。但那只适合试验片或者非典型化作品,并且同样要建立在创作者熟练掌握典型叙事节奏的基础上。我们相信,一个编剧大师可能脱离有形的条条框框,行云流水地创作,但这样的作品也在自觉或非自觉地向某一种最优化的经验模式靠拢。无招胜有招的前提是把现有的招式充分消化理解,并加以长期的实战,让招式烂熟于心中。所以,迈向职业编剧仍然要先从学习“套路”开始。《故事策略》这本书长居亚马逊编剧类图书畅销榜单,不得不说,它对于编剧来说的确是一本练好基本功的速成手册。
目前本书已经上架各大电商平台,点击原文或下方扫描二维码可直接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