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圈子(发人深省)

  文?| 芷柒?· 主播?| 阿成

    圈子到底有多重要?

  接近什么样的圈子,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与大雁齐飞,目之所见皆是广袤的世界;

  与鼠为伴,便只能坐井观天,鼠目寸光。

  《晏子春秋》中曾说过:

  “君子居必择邻,游必就士。”

  君子会选择好的环境居住,和有道德的人交朋友。

  好的圈子春风化雨,坏的圈子黯淡无光。

  我们只有改变圈子,才能改变人生。

    坏的圈子,阻碍进步

  《劝学》中说过: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身处不同的圈子,就会有不同的结局。

  圈子的好坏与我们的发展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

  在好的环境里我们得以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而在坏的环境中会迷失自己,消耗生命。

  民国时期有一位青年作家叫穆时英,早年的他才华横溢,有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被人们称为“鬼才”作家。

  短短几年内作品就风靡一时,享誉文坛。

  可自从他到了上海,就被纸醉金迷的花花世界迷住了。

  从那以后,他出入于各种鱼龙混杂的社交场所:跳舞厅、电影院、高尔夫球场……

  作品也变得华而不实,平平无奇。

  逐渐堕落的穆时英很快就挥霍完了所有的财产,此时的他也写不出任何像样的作品,渐渐地退出了文坛,最终的结局也是相当悲惨。

  本拥有着似锦的前程,却败给了坏的社交圈子。

  曾国藩曾说过:

  “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

  与智者同行,便会成为智者;与高人为伍,便会成为高人;与小人结伴,便会变成为小人。

  纵使年轻气盛,鲜衣怒马,也不要忘了与良人为伴。

  唯有融入好的圈子里,才能如沐春风,受到耳濡目染,不虚此生。

    好的圈子,助力成长

  南怀瑾先生曾说过:

  “我们每个人都在修行中生活,也在生活中修行。”

  在圈子这个巨大的道场里,我们每个人都是修炼者。

  圈子的好坏,会影响我们的视野,能力和格局。

  即使我们本身不够厉害,在好的圈子里也会受益良多,变成优秀的人。

  在《西游记》师徒四人中,猪八戒的能力是最差的。

  论武艺,他比不过孙悟空,论吃苦,他比不过沙僧,论修为,他更是比不过唐僧。

  可他一路上和孙悟空升级打怪,学习沙僧的任劳任怨,受唐僧的谆谆教诲。

  最终成功取到真经,被封为了净坛使者,改变了命运。

  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倘若猪八戒仍留在高老庄,那一辈子就是吃喝玩乐,平庸至极。

  好的圈子,才能助力成长,和优秀的人一起闪闪发光。

  孔子曾说过: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人生之路,厉害的并不是单打独斗,恰恰是所在圈子的好坏。

  一个人的成就能有多高,取决于他的朋友有多优秀。

  好的圈子,能结交更好的平台和人脉,助力我们的成长,让我们更上一层楼。

    修炼自己,改变圈子,走向成功

  杨绛先生曾说过:

  “你是谁,就会遇见谁。”

  深以为然。

  人生漫长,我们改变不了过去,但可以选择未来;

  改变不了身边的人,但可以改变自己,可以选择和谁在一起。

  从前有位士子,资历平平,仰慕一位大诗人的才华和盛名,想和他结为好友。

  怎料大诗人却拒绝了他,说:“你还是再读两年书吧!”

  士子惭愧至极,从那以后发奋学习,背诵诗书,笔耕不辍。

  多年后再次相遇大诗人,大诗人居然主动邀请他饮酒作诗。

  士子也结识到了很多优秀的人物,融进了更高层次的圈子。

  本想结交人脉,没想到自己却活成了人脉。

  人活一世,只有不断地精进自己,提升价值,才能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人。

  常言道: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如果自身不够优秀,必定无法融入到好的圈子里。

  只有敢于突破自己,改变自己,才有机会步入更高的阶梯。

  而人生之路,就是一个不断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的过程。

  和普通人在一起,谈论的是闲事,想的是明天;

  和有本事的人在一起,谈的是梦想,做的是实事;

  和格局远大的人在一起,你的生活不只是鸡毛蒜皮;

  和乐观有趣的人在一起,平凡的生活也能富有情趣。

  也许改变命运的机会,就出现在下一个优秀的圈子里。

  ▽

  孟子的母亲不辞辛苦地三次迁居,只为给孟子提供良好的交往圈子和学习环境,最终培养出了流传千古的教育家。

  正所谓: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生命是场修行,和谁在一起,真的很重要。

  在好的圈子里,成全了自己,也成就着他人;

  在坏的圈子里,浪费时间,也浪费着生命。

  好的圈子,如同太阳,光芒万丈。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和光同尘,向阳而生。

  只有改变圈子,才能登上顶峰,欣赏诗和远方。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