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误杀 2》?

  《误杀2》与《误杀》是完全没有关系的两部电影,那为什么要叫做《误杀2》呢?有点硬而且强行蹭?→_→

  “肖戏骨”和陈思诚这是上头了,出完《误杀》,就出《误杀2》,至于《误杀4567》估计也在“孕育”中了。大家别着急!但是《误杀》着实把肖央拍出圈了。

  “肖戏骨”现在稳坐国内悬疑推理电影第一人。而陈思诚自从拍了《唐探》也停不下来了,又是《唐探123》,又《唐探》剧版,又监制《误杀》。两人现在成了国内悬疑剧的“海尔兄弟”了。

  

  《误杀2》翻拍大名鼎鼎的丹泽尔·华盛顿在2002年主演的《迫在眉梢》。那时的丹泽尔还很年轻!大家放心片方说了自己已经取得合法授权。

  《误杀2》所传递的中心思想与《迫在眉梢》应该是完全吻合的。于家庭,他尽职尽责守护,不惜代价!于社会,他敢于直面,是人们心中的英雄!全片讲述的由肖央饰演的素人父亲,为了救患有心脏病的儿子,好不容易排到配型合适的“心脏”,但却被他人盗用。从而激怒了父亲林日朗,无奈的孤注一掷设局,为救儿子,以身犯险的故事。和《误杀》核心内容一样。“老实人”被迫自卫与阶层对抗!

  该片经典台词不少:“我们一辈子老老实实做人,却被你们像皮球一样踢来踢去”!“我曾经以为,我能一辈子陪在你们身边,但仔细想想谁又能陪谁一辈子呢”!肖央在这部剧里的饰演的父亲林日朗,是一个父亲又是一个穷凶极恶的匪徒,即让人害怕又让人同情。在孩子面前是个开心果的父亲;也是在医生面前,声泪俱下,苦苦哀求的父亲。

  据说他的哭戏,让在现场的导演和部分剧组人员都湿了眼眶。

  而任达华饰演的老警察与肖央饰演的林日朗的对手戏也是一大看点。

  

  既然是《误杀》系列,那肯定少不了的就是反转。现在不管是国内外影视剧集,少了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少了反转。

  可以先去看看这部《迫在眉梢》!

  看完这部《误杀2》。个人总结了四大败笔!如果喜欢,请戳链接:

  看完电影《误杀2》,你有被哪个情节戳到了?相关推荐:

  肖央学美术出身,作为歌手出道,为啥演戏演得这么好?

  欢迎点赞评论!

  

  除了《误杀》我再给大家推荐几部类似的层层反转的电影吧

  绝对精彩

  为大家精选出十部超级烧脑的悬疑剧,反转多到你反应不过来

  你如果不相信我,要怎么帮我?

  当你觉得心里不舒服或者哪里不对的时候,那一定是有不对的地方。——K星球app k星人评

  

  八岁的科尔拥有与鬼魂沟通的能力,但很显然,没有人相信他能看到这种超自然的存在,即使是他的母亲。慢慢地,他学会了独自面对和承担,但恐惧并没有因此减少。麦尔康的出现帮柯尔填补了很多空白,这个儿童心理医生下决心要挽救这个孩子。而这对于他自己来说,也未尝不是一种自救的行为。因为他自从上一次失败后,已经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他要弥补曾经的错误,他要寻找存在的理由,他要重新开始生活,修补与妻子之间的裂痕……

  

  看完请不要剧透

  

  大师比利怀尔德的经典电影,逻辑缜密,多次反转,幽默而又精妙。后来有多种改编,但还是比利怀尔德黑白版的最经典。——K星球app k星人评

  

  简介:本片改编自阿加莎.克里斯蒂同名小说。

  威尔弗里德是伦敦最负盛名的律师,想找他辩护的人不计其数,但由于目前身体抱恙,威尔弗里德只接自己感兴趣的案子。

  某日,一个神色慌张的男人沃尔来到威尔弗里德的办公室。与沃尔有暧昧关系的年迈富婆被杀害,种种线索都表明沃尔就是杀人凶手。沃尔宣称自己是无辜的,威尔弗里德用用强光直射沃尔的眼睛来测谎,沃尔在测谎期间的表现取得了他的信任,因此他决定帮助沃尔打赢官司。

  威尔弗里德原本联系了沃尔的妻子克里斯蒂出庭作证,哪知克里斯蒂完全不配合,甚至在法庭上倒戈,直接指控自己的丈夫就是杀人凶手。威尔弗里德眼看就要败诉之际,接到了神秘证人的电话……

  

  西班牙悬疑大师零差评神作

  

  故事设计非常精妙,没有大场面,却让人处处觉得惊悚,人类的私心贪婪被揭示的淋漓尽致,在***摘下伪装的一刻,正义也有了新的定义。——K星球app k星人评

  

  简介:艾德里安家庭美满 事业有成。但是,他却隐藏着一个秘密:长期以来,他一直与一个同样有家庭的女摄影师劳拉偷情。

  某天,两人在路上争执的时候撞死了一个年轻人,两人决定毁尸灭迹,把尸体沉入湖底。在那之后,他们遇到了一位老人,老人邀请他们去他家并帮助修理坏掉的车,但是,谁料,这个老人竟然是年轻人的父亲。没过多久,劳拉也惨遭杀害,而凶手直指艾德里安....

  

  才要舒一口气,却又倒吸一口凉气。

  

  一个典型而又引人入胜的悬疑故事。——K星球app k星人评

  

  简介:漆黑的夜晚,无边无际的沙漠荒原上,暴风雨肆虐,这之中,矗立着一间汽车旅馆,与外界几乎完全隔离:道路不通,通讯中断。

  10个相互不了解的陌生人,被迫聚集在这个破旅馆中。他们中,有司机、妓女、过气女星、夫妇、警探、犯人,以及旅馆经理。

  随着时间流逝,有人陆续死去,恐惧渐渐蔓延:此处,正上演着有计划的谋杀.....

  在死神面前,他们恐惧、颤抖,理性正在慢慢远离。

  

  唯一横扫奥斯卡的悬疑电影

  

  堪称犯罪惊悚类影片的经典。无论是朱迪福斯特还是安东尼霍普金斯,在这部电影里的表现都是教科书级别的!——K星球app k星人评

  

  简介:史达琳刚入职联邦调查局不久,就被派去调查一桩棘手的案子:“野牛比尔”连环凶杀案。该案遇害者均为女性,且被剥去部分皮肤,喉咙里被放入蝶蛹。上级要求史达琳去深狱里寻求汉尼拔博士的帮助。汉尼拔对心里和精神病有着极致的研究,却因为食人的癖好而入狱。

  汉尼拔似乎对侦破野牛比尔案胸有成竹,但他要求史达琳说出自己的成长经历来交换线索。在破案的过程中,又有女性被绑架的消息传来。史达琳意识到她必须加快脚步....

  

  反转五十次,不到最后猜不到结局,很精彩

  

  印度电影好多反应阶层矛盾,社会问题。导致即使开场即知道真相,你也忍不住想要看他们是如何应对这些矛盾。但是这部电影,还是比我想象中的人性之恶更深了一层,让我毛骨悚然。——K星球app k星人评

  抢先看全片:《调音师》

  99%的事实和1%的谎言

  

  剧情一级棒,全片从**出现那一刻就一直在讲故事,误导之后再误导。——K星球app k星人评

  

  简介:美国某警察局的警察最近忙得焦头烂额一他们负 责护送的钻石被抢了。钻石的主人是黑道的大佬,他勃然大怒,打算向警察们问罪。

  而钻石抢劫案的凶手正是几个星期前被警察问话的金特、基顿、法特、麦曼诺和杜学尼五人。他们不 他们不满警察的污蔑,决定制造一些麻烦。可他们还没来得及庆祝,就接到了黑道某神秘大佬凯撒·苏尔的命令一烧掉某货轮上的毒品。圣佩雷罗港的一艘货船爆炸了,警察审问幸存者金特后得知五人团伙接下了凯撒的任务,但如今另外四人都死于这场事故中。

  那么凯撒是谁呢?

  抢先看全片:《非常嫌疑犯》

  有一种尸臭,是不安良心的味道

  

  据说成本才一百多万 各种让人意想不到的反转 每一个人每一个镜头都互相有铺垫 绝!——K星球app k星人评

  

  简介:一个想要挣脱父权控制的青年,在一次争执中失手杀死了同村的痞子,被迫逃亡。他没有想过会用这样的方式逃离安逸的生活,离开之际却惊人的发现宿命早已将他和专制的父亲紧紧连接在一起,走或留他都将失去一切。

  一个饱受家庭暴力摧残的留守女人,在曾经恋人的怀抱里找到了慰藉。黑暗里绝望的女人与情夫密谋杀夫,可当莽夫的死讯真的传来时,情夫却避而不见失口否认一切。当女人又一次陷入绝望,另一个男人出现在她的生活,他给女人带来的不仅仅是关心……

  一个行为正直严格自律的老村长,精心设计着自己退休后的晚年生活。一生忠诚于信仰的他,却在本性面前轻易地低下了头;一个污点掉落在命运蓝图上,他竭力去擦掉污迹,却剥开了一个黑洞,深陷其中。

  抢先看全片:《心迷宫》

  为护妻女,步步为营的推理大叔

  

  男主智商全程在线,很多推理细节铺垫的很好,结局很亮眼。——K星球app k星人评

  

  简介:维杰是一个热衷于电影的普通男人,他和妻子娜蒂尼,以及两个女儿安久和安努生活在印度的一个小镇上,他们人缘极好,生活也很幸福,然而一切都被一个名叫萨姆的男孩毁了。

  萨姆性侵了安久,而后在遭遇萨姆恐吓时安久失手将其杀死。知道了这一切的维杰决定运用在电影里学到的知识保护自己的家人……

  

  当欲望编织着形成巨大的网时,你要为此付出代价

  

  欲望的原罪,即使一次次逃过现实劫数,却最终把唯一可以救赎心灵的希望勒死了。——K星球app k星人评

  

  简介:汤姆·瑞普利是个看似平平无奇的青年,住在破旧的地下室,干着服务高官权贵的工作,却有一颗憧憬富丽奢华生活的心。一次偶然的机会,纽约造船大亨格林立夫将身穿普林斯顿校服的汤姆误认为儿子迪基.格林利的同学,并在亲切融洽交谈后嘱托汤姆把在意大利花天酒地的迪基带回来。

  为了一干美金的酬劳,汤姆收拾行囊即刻出发。甫一落地,奢靡生活就给了他强有力的冲击自由的阳光沙滩,香车宝马,俊男美女,他蠢蠢欲动。汤姆按照计划和迪基成为好友,既定的轨道却逐渐偏离,两人间的矛盾爆发,汤姆失手杀死迪基。

  本打算慌忙逃窜,旅馆前台的错认给了他新的启发。普通的汤姆竟身怀绝技,观察细致入微、模仿能力超强.....这些为他提供了将迪基取而代之的充分条件。然而美梦终有竟时,事情总有败露的一天....

  抢先看全片:《天才瑞普利》

  今天的电影推荐到这儿,不要忘了点赞or关注哦

  以上电影选自K星球app【反转嫌疑剧】影单

  可直接收藏影单,一键标记想看和看过

  影片信息一目了然

  你还知道哪些,欢迎前来补充

  点击一键收藏影单?app.kplanet.vip/m/share/movie-group?groupID=1893&fansID=234329&type=702

  还可以来K星球app猜电影,交朋友

  挑战榜上人员,获胜即可得128鱼干

  

  看完电影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本来想到知乎找答案,仔细思索了一下,可能我已经自己找到了答案。

  林日朗,一个不成功的编剧,生活中碰到你也许都不会多给他一个眼神,连说话都轻声细语很容易就被人忽略。

  这么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小人物,乍听起来怎么也不会是一部犯罪片的男主角。

  然而《误杀2》,就是在这样一个人持枪劫持了整个医院急诊科中开始的。

  让他如此不顾一切的原因只有一个,他是一名父亲,他用生命深爱着自己的儿子。

  孩子重病,好不容易排到的救命的心脏,却莫名被人拦截。

  我相信遇到这样的情况,任何一个父亲都很难淡定吧?

  这一切让林日朗突如其来的放手一搏,变得异常顺理成章,如果那个被夺走心脏的是我的儿子,恐怕我也会和他一样愤怒。

  再弱小的人,爱都可以使他拥有超出自己想象的力量,这不是一句鸡汤,而是人类繁衍万年来的共识。

  当然,爱从不是疯狂的借口,也不是挟私报复的理由。

  林日朗从头至尾在影片中都没有想伤害任何人,他只想救回自己在生死边缘的儿子,并且查明真相,惩治抢走心脏的恶人。

  他劫持医院看似是疯狂之举,实际上是计划周密,是没有办法的终极办法。

  影片中也特意安排了另一个因为亲人死于手术台,而想要伤害医生的角色,让观众在对比中体会到林日朗与这个角色本质上的区别。

  林日朗要的并非情绪的发泄或是无用的报复,他要的是真相,是宁愿舍弃一切包括生命,也要给孩子换来一个生的机会。

  爱是自私的,它往往只选择性的被播撒在个别对象身上。

  爱又是无私的,拥有它意味着你可以完全放下自己。

  林日朗为儿子所做的一切,恐怕就是父爱最简单、纯粹、直白、浓烈的表达。

  罪与痛全由他一人扛下,这就是绝境处的父爱。

  这也许就是为什么,虽然我早就看过《误杀2》翻拍的原作《迫在眉梢》,却依然在影片结尾被林日朗的爱深深打动。

  这种感动是来源于天性的,来源于我们内心对爱的憧憬、尊重、向往。

  《7号房的礼物》中,仅有6岁孩童智商的父亲,依然不顾一切的爱着女儿。

  《美丽人生》里,父亲用生命在集中营为儿子编制一个童话般的美丽谎言。

  《当幸福来敲门》,父亲再难再苦,永远展现给儿子的都是乐观面对人生的方式。

  《钢的琴》里,父爱的无声被凭空造钢琴无限放大,我有的会给你,我没有的会造出来给你。

  这些有关父亲的优秀电影,无一例外,核心故事都不是在展现父亲如何爱孩子,而是在父亲做另一件事的过程中,把这种名为“父爱”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误杀2》也是如此,影片大部分时间,都给到了林日朗与警察、媒体、医院等等多方势力的博弈上,带给观众的是紧张刺激的类型片爽感。

  但这一切,恰都是源于父爱才会发生。

  林日朗允诺儿子,当儿子一睁眼就会看到父亲。

  这个承诺,最终以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完成了。

  我们对林日朗的同情与共情,同样也源于对这种父爱的天然认同之中。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误杀2》作为一部犯罪类型片,却强调自己是一部献给父亲的电影,也是我们这些观众为何会因为林日朗这样一个劫匪而感动得一塌糊涂。

  现在我只有一个打算,等影片正是上映,我准备请我爹去二刷,也算是无声又有仪式感的告诉他,他给的爱,我现在都能懂了。

  谈一谈个人的看法。

  这是一部想得到太多,而又丢失了太多的作品。

  《误杀》系列,重点在一个“误”字之上。如何观众产生对各个层面中真相的误解,从而制造反转,并通过对人物的“误解”消除,基于此前对其的种种既定印象的形成,产生对影片主题的反应:究竟如何分辨正邪,面对复杂的人心与事态,如何看待自己单纯正邪认知状况下产生的判断。通过反转,构建起人物对世界复杂性的新认知,破灭对他单纯美好一面的幻想,是系列里最重要的匠心所在。

  第一部里,导演塑造出了一个大多数时候都处于受害者地位的男主角,在最后表现出了从被害者到加害者的变化过程。这个包袱在作品中始终掩盖,到了结尾才得到揭示。做到这一点,靠的是阴谋事件本身的悬疑性——它需要在事件的表层中给出一个足够说服力的逻辑、情感,让人对此不加怀疑,而又要确保其在反转后的合理性。

  而这,也恰恰就是《误杀二》在“悬疑”这一类型化上的最大不足之处。它的案件本身太过于简单了,就是一个医院绑架案,一眼看到底,很难有丰富的悬疑空间,打开背后的“战争迷雾”。因此,到了第二部,导演试图将悬疑性的倾向做一个调整,从事件本身的真相,变成主角内心动机的真相、关于善恶的真相、对抗社会阶级之结果的真相。

  而从叙事结构上,我们也确实能看到相应的思路——它抛弃了原作中的正叙模式,而是以犯罪事件的高潮作为开始,先展现男主角的凶狠冷血,而后凭借一次次的闪回,完成插叙,对男主角的本性进行逐步的解开,破除悬疑性。

  由此,作品展现了男主角的两种外在表现状态。一方面,他是犯案中的凶狠劫匪,一招一式、眼神姿态,都不是假装。而另一方面,他又是爱着儿子的父亲,这也同样不是作伪。第一场戏里,我们就能看到这样的表达了。对男主角,导演用压低的帽檐,掩盖了他的双眼,让他的真实内心失去了“心灵的窗户”而不可见,制造了本片的悬疑点: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好人还是坏人?

  随之,一系列快速剪辑中的狠辣动作,以及警察沟通“确认人质安全、提出放人要求”时的步步紧逼,与他看到保安时些许迟疑的第一人称视角镜头,提出“为我的孩子拿心脏”的要求,便并列了起来,共同成为了他“被掩盖心灵”之下的真实。这样一来,在第一段里,男主角的“悬疑”其实已经有所揭露了:他的狠辣有之,柔情也有之,父爱的柔情带来了失去儿子时的不顾一切,引导出了逼迫到极点后的狠辣,这两个状态都是事实,而非虚假的表演,结合起来,才是事实的全部。

  与主角构成呼应的人物,是任达华饰演的警察。在电影里,他被塑造成了男主角的映射存在。同样作为父亲的亲情,让他与男主角共鸣,也建立了映射的基础。在第一次对阵时,男主角手里握着枪,而任达华放下了枪。随后,男主角与任达华隔着一道门,分处于黑白两侧,凝望对视,更是强化了二者“善”与“恶”的映射关系。他愿意相信男主角话语的善意,也发出了惩治一切高官罪犯的回答,在这样的映射关系下,成为了男主角在劫案时“恶”背后的反面之“善”。

  人性的复杂复合,不可以正邪而作简单的划分。关于人性的表达,是第二部对第一部的延续。并且,“一个好人被逼出凶残”的信息,也让电影具有了一些在主题层面“打开封闭空间”的能力,去折射外部社会的恶劣世态。

  对此,电影里也有着更加具体的设计:媒体记者的引入。名记者先是挖掘了男主角的第一次悲剧,报道了他儿子失去心脏手术机会的事情,而后又进入医院当人质,只为了进一步获得后续的爆点新闻。她的第一次出场,伴随着对属下工作不力的发怒,以及精致咖啡勺的特写,表现着她的“社会上层”性质。这带来了一个属于她的善恶悬疑。更具体的,则是二人的直接互动。最开始,男主角求她报道,她却居高临下地拒绝,而发现社会话题性的价值后,又积极贴上,在案件发生后更是亲自进入医院。医院里,她嘴里声称“揭露真相,让社会了解”,而在第一次见面时却说出了“我只是媒体工作者”这种无责任感的实话。

  而与之配合的,是对“医疗保障体制”更整体性的一系列点缀描写。见到男主角之前便提前以“不像付得起钱”为理由宣判了“死刑”的医院,“此病不在医疗保险范围内”的保险公司,男主角借钱谋生的落魄。更进一步地,电影还在“金钱”的层级上做了一个上升:政治力量、统治阶层,比金钱更为致命。上层夺走了心脏,让男主角筹到了钱也无济于事,这也在劫案中的医院落到了台词的明示上,“编剧应该很有钱。”“不是只有钱的问题”。

  电影的描写重点,在于人物在善与恶的纠结,以及造成这种纠结的社会负面现实:每个人都在力量地位的强弱之间,被迫地扭曲本善为“恶”,善恶、上下级,都是相对的。这不仅体现在主角身上,也涉及到配角们的塑造。在抢劫医院的发生瞬间,另一个人也在试图刺杀医生。这便说明了男主角“被逼凶残”的非唯一性。情侣路人而心脏科医生有着救人的良知,却在院长的要求面前无能为力,无法反驳“我让你坐上的心脏科主任”的名利之言。同样地,院长也只能在卫生局长的要求面前感叹“位置越高,越不由己”。警察局长无视市民呼吁,为了上级眼光的武力压制策略,也让他在作为“上级”而执行“恶”的同时,又具有了作为“更上级面前的下级”的无奈。

  归根结底,在社会中,所有人都是相对的善与恶,也是相对的压迫者与被压迫者,而非极端的某一方。在医院等外部力量的面前,男主角也是无力的存在。前半部里,当力量形势发生逆转后,正与邪也在这个阶段中,看似发生了变化——无路可走的男主角看着警察的枪,表面上“似乎”夺走了它,从而“好像”成为了更高级别的存在,随之,在影片当时的发展阶段,他也似乎具备了对抗警察这样的执法力量的能力,获得了“恶”的资本:特警“猫抓老鼠”,而被男主角象征的“鼠”吓到,随后被擒,警方承认自己是“鼠”,特警被“杀”。

  社会的复杂性,权限、力量对一切的决定性,让所有人都只能服从其游戏规则,而无法完全实行自己的善。而最底层的“无枪”民众,虽然拥有了“善“的可能,但却因为力量的缺乏,而只能被有枪者们引导着,作出与自己本心违和的“错误的善”。他们可以因为劫匪的故事而同情劫匪,也可以马上在警察“击杀”劫匪后振奋雀跃,只有在最后才在知晓真相的情况下,做出了符合自己“善”意的欢呼。

  当然,本片也在试图以此为基础,强化故事的悬疑性。如前所述,悬疑的重点在于人物真面目的未知与猜测。在本片里,导演借用男主角的剧本,让其有了一丝“编造虚假故事”的可能性,想要加强对其所讲“故事“真假的猜疑——从他为了儿子的目的是否真实,到他口中的作恶的院长、卫生局长、警方高层,一系列的阴谋,是否属实。再结合到他是否杀死了特警等等细节的未知,这也就关系到了他的善恶真相。

  与之相关地,心脏科医生在医疗勾当中的作为,警方高层等人的行为是真相还是“他编造的剧本”,上级送到男主角儿子面前的心脏是真是假,都与男主角“真话还是假话”的悬疑相关,在不同的阶段一次次地执行着悬疑性展开的常规职能,不断进行多次的渐进式反转,推翻旧“真相”,塑造新“真相”。

  由此,导演试图将亲情表现、善恶摇摆、事件悬疑的三个层面结合起来,完成悬疑类型化工作的同时,引导出对社会“力量金字塔下所有个体的善恶扭曲”的批判性表达。

  但是,在影片的表达侧重之下,资源配比几乎不可能达到平衡,从而造成整体的坍塌。影片的执行主体在于亲情,导演想要在这个要素上下足功夫,更能够与观众实现共感,达成感动的效果。也正因此,电影关于善恶的悬疑性,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事件真假”的悬疑性,必然都被严重削弱。

  非常典型的一处是,第一场戏过后,引入的前情倒叙。它固然加强了亲情的氛围,但也太过“可信”了。这段过后,男主角的亲情表现已然足够扎实。这就让他此后的一切关于“假”一面的铺垫延伸,都必然不足为观众相信,毫无说服力。观众在看到那一大段倒叙后,已经先入为主地明确了男主角的亲情之存在,“善”的大方向便已经被确凿下来了。

  并且,在随后的剧情中,亲情成分的过多比重,为了亲情渲染、社会批判,让相关重要信息过早地出现,也在愈发地破坏着设计中的一系列悬疑点——男主角儿子躺倒病床的身影,直接打破了警察搜查男主角家时发现剧本提供的“终极悬疑”,计划的温和与残暴,善或恶的悬疑;心脏科医生在计划中的角色,只维持了路人“你没救我老婆”的一瞬间,便马上伴随着他的飞身救人,宣告“善恶悬念”破灭;高层还给男主角儿子的那颗心脏是否属实,在冷藏箱的特写中得到了一点点的铺设,转瞬便被新闻记者深入取证的剧情破坏,失去了对“高层善恶悬疑”的最后一个展开机会,随后“是否杀死了卫生局长”之类的悬念,都完全没有立足点了。

  导演太用力地强调亲情了,给了太多、也太早的“亲情相关真相”的正面叙述、信息揭露,这就必然让男主角的大立场被明确在了“善”的一端。同样地,导演也太想强调善恶被迫的摇摆中,对于“阶级社会扭曲善人”的体现了。这让他需要对所有人物,都相对倾向于“存善念”的一方,不能让他们滑向彻底的邪恶,否则表达就不成立。因此,所有人物的大立场也就早早被明确下来。

  人物与“事件的悬念,善恶的悬念”密切相关,他们的本质属性确立,便带来了所有反转、再反转的渐进式真相揭露的说服力滑坡——最重要的“不是坏人”,已经不再有疑问,尚没有被公开的未知之处,也就只剩下了一些细枝末节,是“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谁谁都干了什么”,但这却于宏观的表达效果毫无作用,因为“不是坏人,就不会干出什么丧心病狂的事”。

  更进一步地说,事件悬疑度、人物大立场的过早明确,也严重动摇了作品对于善恶的表达部分。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女记者的形象走向。她在工作压力下的“恶”,只短短地出现在了第一次出场,随即带出了报道“伸张正义,还是为了流量”的善恶悬疑,但她接下来的一切行为,却都是毋庸置疑的善举,也没有提供再反复的猜疑空间。善恶的疑惑,不仅仅是为了剧情的悬念,也通过对其摇摆之真实状态的最终揭示,完成对“人性本善、被迫从恶”的表达作用。而过多的善、过少的恶,必然让这个表达毫无立足点。

  这样的侧重,原因应该有两个。第一,是对于“阶级社会扭曲人性”的表达需要。除了最上层的统治者之外,每个人的出现,都保持着“相对高位时则恶,相对低位后为善”的状态。而为了强化表面上的浅层“社会黑暗”,导演过早地推出了统治者阴谋的要素,只是对其具体细部内容做掩饰,而不吝于对其存在的确立。这样一来,医生、记者、男主角、病人,所有人就都成了“弱小者”,只剩下了一味的“善”。

  第二,则是由于商业性的考量。由于原作的美国电影并不具备太强的悬疑性,主创意识到本片在类型化能力上的必然不足,因此转而用一些其他的办法来吸引观众。“亲情”,正是华语电影的“商业片成功者”——如徐峥在《囧妈》之中——的惯用伎俩。它打动了观众最容易被感染到的情感部分,并随之不再关注、重视对影片原本主题、设问的解答完成度与逻辑严谨性,从而弥补类型化不力的软肋。这一个避重就轻、含糊重点的打法,在本片监制陈思诚自己的《唐人街探案3》里,玩得无比娴熟,用大剂量的旅游公路片、疯癫搞笑片的存在感,掩盖了原本探案主体的单薄,让观众至少看了个乐呵。

  但是,这两点相互之间的自相矛盾,到了影片的收官之处,让它们都没有得到圆满的最终效果。导演试图执行批判社会的第一点,但却又要顾到亲情的第二点,于是就拿出了一个极度拧巴的结尾。从批判社会的角度出发,他将幕后主使——毫不意外地——落在了此前基本没怎么出场的市长身上,让民众对他反声滔天。而另一方面,他却又要在这里兼顾到亲情的部分,于是干脆连同市长一起“亲情”掉了——他也是为了救活自己的儿子,并且愿意为男主角完成愿望。这当然让所有人都“亲情”了,带出了“所有阶级中人都是善恶并存”的内容,但却又削弱了第一点的社会批判表达。

  原本的落脚点,或许是关于社会的表达。导演不仅早早抛出了“黑手在高层”的信息,还创造了一个——或许是建立在一切上述具体悬疑之上的,关于社会批判主题的——悬疑:男主角究竟有没有翻身,有没有获取达到上层的力量?这关系到平民对社会阶级的反抗力,也对接着男主角自身的善恶:如果他有力量,就会真地杀死特警,成为更大的“恶”。

  这一悬疑,贯穿了电影首尾——开场的凶狠之恶与有力,摘下帽子、露出眼睛、接受采访的善与无力,“杀死”特警的恶与有力,看到儿子心脏被植入市长儿子身体的善与无力。在这其中的每一处,导演都延续了第一部里创造悬疑的标志性高潮手法:男主角的表情特写,眼神流露的信息。这一手法的使用,也说明了这条关于善恶、对抗阶层成败之悬疑的重要地位。

  而必须要说的是,就通篇而言,这也是完成度相对较高的一个悬疑点:男主角始终保持着上风,在与警察的交谈、拿捏、对抗中,也在对高层阴谋的压制、揭露里。然而,到了结尾,象征力量、在片中多次特写的枪,成了假货,而男主角也无力对抗市长,从对等的站位变成了坐下,一切“有力量”都只是他的“演一出戏”,也只能以自己的死亡来赢回儿子的生命。而在结尾,“萤火虫在黑暗里的光芒”,象征着一种大环境压迫下无力弱小而生成的亲情显露,也是对此的强调。对抗阶级从成到败的反转,在多次的民众群像全景的镜头穿插下凸显,应该是本片原本的根源之处。

  但是,由于亲情的过高权重,社会的层面也被削弱了太多。市长也有亲情,随之带来了“人都有善恶”的表达,市长儿子对男主角的鞠躬则强化了它。然而,就连影片中最高力量者都如此柔和,批判力也就失去了必要的锐度,甚至于观众接收而言,都变得完全含混了——他到底该不该被批判,成为了不明确的事情。

  这一处显得有些拧巴,它强调着“所有阶层的亲情之存在”,借此展开了“都有亲情”基础上关于阶层的批判,“同行为,不同结果”。这个设计不是不可以,但以本片的情况而言,却不是理想选择。市长戏份过少,无法在观众面前建立关于亲情的积极形象。此时,“上等阶层不让穷人活”这一男主角以亲情驱动去对抗的具体呈现形式,也必然在“上等阶层也活不了”的情况下,变得模糊起来。

  当然,以可能性而论,这或许是导演想带来的一种 更深层次的思考,更绵延的人性悬疑:我们很容易顺着同情弱者的心理,像片中的民众与男主角一样,批判有力量者,但这是否正确,有力量者是否全是恶人?这种悬疑,也正是对片中人物“善恶悬疑”的后续延伸,是让观众对自身的询问,也是《误杀一》带来的东西。

  但是,即使如此,在成片中,它的执行力显然太差了。市长近乎于零出场的存在感,让其人根本没有任何将“善”落实具体的表现空间,他相对立得住的,只有作为男主角对立面,作为工具人——角色塑造度必然带来的定位——反派的“恶”。不同于男主角父子的大量闪回,市长父子之间显然完全缺失了细节刻画。这样一来,被批判者的善站不住脚,影片传达出的东西也就只停在了批判的层次,集中在了刻画更立体、而又被迫死亡、大喊“我们很弱小”的男主角身上。

  亲情、善恶并立、社会批判,对应的悬疑性,它们相互之间并不能实现正向的交互关系。同时叙述,并非不可能,但以本片亲情分量过大、资源空间有限、且导演水平局限的主客观因素下,显然无法完成三者兼顾。

  

  于是,《误杀二》,只能是三者“皆不得”的成片结局了。亲情相对立体,失之于俗套。善恶单面化,倾斜到了善。社会批判,则被亲情与善恶扯着后腿。而从商业性的悬疑类型化上看,三者并行、互相牵制,加上原作的事件悬疑不足,导致了“人物善恶悬疑”与“事件真相悬疑”,包括可能存在的第三层悬疑,全部欠奉。

  事实上,这便是本片导演作为相对的新人,与监制陈思诚的差异。他依旧想要完成自己的个人表达,一些有思考价值、唤起“后劲”的主题内容。《误杀一》中的那位导演,同样如此作想,也比较幸运地赶上了一个够合适的原作,于是实现了它。然而,以第二部来说,在商业诉求、类型定位、作品基础上,这位接力上场的导演的同样诉求,却很难被再次消化。他想要延续第一部的根本,也想复刻上一任的诉求,但终究不得实现。

  反观陈思诚的《唐人街探案》系列,其实也面对着同样的问题。第一部里的多类型元素杂糅、最终落脚的善恶悬疑,在第二部里单薄而失败。陈思诚对第三部的做法,则相当简洁明了——拍不好,干脆不拍,来个下三路搞笑闹腾的旅游公路风景片。

  “我是不行,但我好歹给了你们一样。”这种保守平庸的思维,恰恰就是一部分中国商业大导演的标志。不求我表达,但求你买票。这当然会比“强行表达”更成熟,但如果影坛全是这样的人,那么哪怕有了具备潜力的内容,恐怕也很难有人愿意去挑战,而不是退守,从而将潜力剧本变成最后的优质作品了。

  毕竟,任何有野心的创作,都是需要自我挑战、勇敢尝试的,而非“一看就肯定行”之功利主义指导下的摘桃子。

  《误杀二》的导演,有自己的想法和诉求,值得肯定。但他、以及很多很多的“资浅”导演们,共同需要的,是基于现实条件下的相对权衡能力——把握作品的潜力上限,切实地让它尽量接近客观上限。

  最不应该的,是将它强行试图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