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潘金莲杀武大郎,是否只是为了报复武松的拒绝?

  潘金莲对武大郎起了杀心,跟武松肯定有很大的关系。但如果说潘金莲是为了报复武松,却也未必。

  潘金莲是《水浒传》中刻画得最为成功的一个女性角色,其知名度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梁山上绝大部分的好汉。她和武大郎、武松武二郎以及西门庆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

  

  潘金莲原本是清河县一个大户人家的侍女,年方二十,生得貌美无双,男主人觊觎潘金莲的美色,想要占有她。可能是男主人的容貌吸引不了潘金莲,潘金莲誓死不从,还将男主人纠缠自己的事告诉了女主人。男主人由此怀恨在心,出于报复心理,故意倒贴嫁妆将潘金莲送走,嫁给了清河县有名的武大郎。

  武大郎虽然是武松的大哥,但二人却生得截然不同。武松身高八尺,长得虎背熊腰,相貌堂堂,标准的昂藏大汉。武大郎却和武松截然相反。

  这武大郎,身不满五尺,面目丑陋,头脑可笑。清河县人见他生得短矮,起他一个诨名,叫做三寸丁谷树皮。

  施耐庵《水浒传》第23回

  正因为二人的身高、相貌相差巨大,再加上武大郎生性木讷,软弱可欺,不懂人心,无法满足潘金莲各方面的需求,二人的相合从一开始就是个错误。所以武松在第一次见潘金莲时,书中对潘金莲的描写就预示了她日后的结局。

  

  武松看那妇人时,但见:

  眉似初春柳叶,常含着雨恨云愁;脸如三月桃花,暗藏着风情月意。纤腰袅娜,拘束的燕懒莺慵;檀口轻盈,勾引得蜂狂蝶乱。玉貌妖娆花解语,芳容窈窕玉生香。

  也正因为如此,潘金莲在清河县就行为不端,经常引得一些狂蜂浪蝶上门,武大不胜其烦,在清河县混不下去,这才来到了阳谷县谋生。

  在阳谷县,武大才知道自己的兄弟武二郎成了打虎英雄,得知县看重,在敢阳谷县的都头。有了兄弟撑腰,武大再不担心被人欺负了。

  

  只是武松与潘金莲的第一次相见,潘金莲有武大对比,对武松一下有就产生了想法,甚至极力鼓动武大邀请武松在家居住。期间更是不停地明示暗示,想和武松成就好事,抛弃武大郎。只是武松乃是真正的英雄好汉,和兄长感情深厚,又知礼知节,潘金莲作为自己大哥明媒正娶的妻子,武松断不敢对她有非分之想。

  在一次公然明示不成,反被武松痛斥一顿,声明如果她日后有不轨之举,自己的拳头也不认嫂嫂。武大归来后,潘金莲甚至还倒打一耙,诬陷武松,武大知道自家兄弟的品性,对潘金莲道:“我的兄弟不是这等人,从来老实,休要高做声,吃邻舍家笑话!”

  此后的潘金莲对武松怀恨在心,却也无可奈何。直到武松受知县派遣,前往京城护送金银,离开了几个月之久,潘金莲的心又不安分了,在王婆的穿针引线下,与西门庆宿命般相逢。

  

  为了能长久在一起,武大自然就成了二人的眼中钉,肉中刺。后来二人的好事在郓哥儿告知了武大,武大有兄弟武二郎撑腰,自然不会像在清河县那样隐忍,威胁潘金莲和西门庆等他兄弟武松回来就要二人好看。打虎英雄武松的威名阳谷县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潘金莲和西门庆二人也害怕,在王婆的撺掇下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将武大谋害了,打算来个死无对证,二人好做长久夫妻。

  在《水浒传》原著中,潘金莲本性就不是贤良淑德的好女人,如果嫁得一个强势的男人,比如像武松这样,或许还能降服她,让她安心相夫教子,做一个安分守己的女人。可惜潘金莲最终却嫁的是武大这样一个懦弱木讷、还矮小丑陋的男人,这让潘金莲极度的不甘心。尤其是遇到武松后,那颗不安分的心蠢蠢欲动,却被一盆凉水兜头浇下,从此更加破罐子破摔。

  

  最后谋害武大郎,只是因为害怕武松勇武,又想长久摆脱武大郎,和西门庆做长久夫妻而已。可能会有那么一点点报复武松的心思在,但这并不是根本原因。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