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收到过手写书信吗,没有的话此生遗憾!
中国书法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明清时期的信札主要是知识分子之间私下交流的书信。这些书信的文字内容包括了学术交流、信息沟通,还可以透露出他们之间发生的琐事,反映了文人生活中谐趣的细微情节。翻阅、欣赏前人的书信,无异于一场颇具情致的精神盛宴。
北宋 曾巩《局事帖》局部
唐人以前,我们能看到那时的信札大大小小,当时人们对于书信的形式并没有统一约定,而且书写的都很随意,相信那时候人们并不重视书信这种形式。到了宋代,文人阶层迅猛发展,像欧阳修、苏轼、黄庭坚、曾巩这样杰出的文人各领风骚,为后世留下了千古名篇。
明清时期,书信的形式进一步固定下来。信封使用质地较硬的白色或黄色纸,正面中央印有红色方框或者用红色贴纸取代,收信人姓名写在其中,下方要加“台起”“钧鉴”等等敬语。右上方书写收信人地址,左下方书写自己的名讳。如果是身份高贵的人,还要在背面加封火漆以示尊重。
民国时期 黄侃信札
普通信纸通常印有八行竖格,俗称“红八行”,草率一点则干脆使用白纸,但是文人为了标榜其脱俗的品质和高雅的情趣,则选用高档的“笺纸”。
花笺纸
早期的笺纸用蜡染,黄庭坚著名的《松风阁帖》使用的就是上等蜡笺纸,如果能见到真迹,细细观赏纸面上有一道道美丽的花纹,甚是好看。
花笺纸
明清以降,文人生怕市井所制的信纸粗俗,担心会“蝇污白璧”,玷污了自己高洁的翰墨,所以开始动手设计,乃至自己制作信纸。他们选用各种花卉、美景作为底纹,有的浓烈厚重,有的淡雅清新。这样精美如画的信纸制作出来简直就是艺术品,使得文人们竟然舍不得使用,最终成为了收藏品。
弘一法师信札
信札由于是私人间往来的书信,是联络感情的工具,它不同于公文那么严谨、端正,所以内容清雅闲逸,流露出鲜明的个性特点。如明末清初的信札多为文人们匡时济世的高尚情怀,或者是放达、孤傲,对时局的嬉笑怒骂,反映了自身困顿、潦倒的窘境。清末民国,知识分子多以知识强国,所以他们的书信中往往是学问的交流和对于民族国家的希望。
李大钊书信
阅读史书只能从理性角度去发现历史、了解史实,而阅读前人的书信,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便展示于眼前,让我们更能从人性的角度去认识历史。
张大千书信
信札中的书法也是与一般的书法不同,由于纸张的幅面只有一尺左右,所以不能用长枪大戟的左右开弓,必须凝神聚气在方寸之间书写出精妙婉转的小字。
鲁迅书信
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还是一位具有深厚功力的书法家。鲁迅为人刚强,文章极具批判性,这与颜真卿有着高度的契合度,郭沫若曾称其书法“远逾宋唐,直攀魏晋。”
鲁迅曾在《且介亭杂文》中说:“例如画家的画人物,也是静观默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结想,一挥而就。” 鲁迅写字同样发挥了“静观默察”的特点,在考虑周密之后再行下笔,所以鲁迅书法并不像他文章一样犀利,而是温婉、含蓄的书卷气。
齐白石信札
信札的魅力还在于它的艺术性,在一尺有余的方寸之间,书者用果断、快捷的行笔体现了自然状态下的书写,在手腕的起伏代表了心情的跌宕。
记得去年某位日本文物界要人去世,中国一家著名媒体发去一封悼念信,此信居然使用普通A4打印纸,这也许会让重视仪式感的日本人汗颜的吧?还记得我们小时候收到家信时的喜悦与激动吗?我们应该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带回到现实生活中,也希望您能提笔为亲朋好友传递温暖的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