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之后《你好,李焕英》究竟在讲什么?

  《你好,李焕英》是一部有毒的电影,它符合了很多子女的想象,想象被父母认可,想象和父母和解。这实质上是子女的一次自我感动。这个电影感动了很多年轻子女,很多父母看了却毫不动情。

  电影的前半部分有很多笑点,虽然很普通,但是不恶俗,也不厌女,实属不易。电影里贾晓玲是一个不争气的女儿,从未让李焕英(妈妈)长脸的女儿。她穿越到李焕英年轻且未婚时,想要通过改变李焕英的选择来改变李焕英的命运。

  影片一开始包玉梅暗示李焕英因没有参加女排比赛而错过了大好事。因此贾晓玲就怂恿李焕英去参加比赛。比赛结束后,贾晓玲发现“大好事”就是厂长在通过女排比赛物色儿媳妇,而在穿越前王琴摊上了这个“大好事”,嫁给了厂长的儿子。贾晓玲为了改变李焕英命运,就努力撮合李焕英和厂长的儿子。而李焕英嫁给贾文田就只能过贫苦的生活。这难道不是在说女人的命运要靠男人吗?贾晓玲似乎没有考虑过这几十年里其它可以改变妈妈命运的途径。

  王琴在影片中是一个“绿茶婊”的角色。李焕英对生活的不满似乎是在跟王琴的对比中体现的。王琴因为嫁给厂长儿子而发达,并炫耀自己的生活。包玉梅(李焕英的闺蜜)对王琴靠男人和炫富的行为充满了讥讽。王琴是一个争强好胜的女人,而这显然不被认为是一个好女人的品质,她因为没能成为厂里第一个买到电视机的人而气得“上火”到几乎说不出话。而和她争的人就是李焕英。有趣的是,李焕英在女排比赛中是因为“不服输”的精神而被厂长相中。影片的最后对王琴的命运有一个开放性的设置,但这并未能改变整个影片对王琴的丑化。

  故事的最后贾晓玲通过李焕英给她缝的裤子发现原来李焕英也是穿越回去的。这个设置让故事变成了李焕英穿越回过去陪贾晓玲玩了一个游戏,任由她胡乱指挥自己的生活,甚至在贾晓玲想要撮合她和厂长的儿子,依然陪她演戏。然而为了有贾晓玲,李焕英依然选择嫁给了贾文田,这个关系甚至被塑造成一个自由选择的爱情。这里很多人开始哭,我也一样。然后,我开始思考我为什么哭,这个电影想要传达的是什么。接着,我就跳出了电影的圈套。

  这个故事的动机建立在贾晓玲想要获得母亲认可的强烈渴望——“让母亲笑一次”。电影有个不合理的设置让整个故事失去了基础。李焕英大摆宴席庆祝女儿考上首都师范大学。结果席间发现贾晓玲假造了大学录取通知书。这是一件让李焕英面子尽失的事,李焕英并没有骂贾晓玲,反而在安慰她。如果李焕英真的那么在乎面子,贾晓玲估计会被大骂一通吧。后面贾晓玲在回忆和李焕英的相处往事里,李焕英对她也总是鼓励的态度。我完全不明白贾晓玲渴望被认可的需求来自于哪里。这可能是贾玲(导演)对母亲的美化。然而,看电影的观众非常理解来自母亲的无法达到的期望,就自动完成了代入,委屈的情绪也随之而来。

  穿越和反转的设置都在迷惑观众。穿越回过去通常是为了弥补某种缺憾,但我们从影片中完全看不到李焕英的遗憾。贾晓玲通过穿越这个设置来体现她的自我牺牲,她宁愿选择不让自己出生,希望李焕英有更好的生活。这种想象的自我牺牲让贾晓玲获得了一种价值感。反转让观众误以为是李焕英再次选择了继续过原来的生活,选择嫁给贾文田。事实上这还是贾晓玲的选择。贾晓玲无法想象母亲可能选择抛弃她,她想象李焕英宁可贫苦也要选择她,这让她在内心里再次确认了自己的重要性。

  在贾晓玲的想象中,李焕英嫁给贾文田是一种牺牲。可是李焕英究竟牺牲了什么。我们不知道李焕英年轻时的理想是什么,她的遗憾是什么。影片把李焕英钉死在母亲的这个身份上。归根结底,电影依然是在歌颂母亲的牺牲。这也体现了贾晓玲并未真正关心李焕英,而只在乎李焕英最终选择了自己。

  李焕英不是一个真实的人,而是一个子女想象中的母亲。在这个想象里母亲是唯一一个不会抛弃子女的人。为什么母亲这个这个角色如此重要?很多年轻人从小都背负着父母的不切实际的期望,很少得到父母的认可。长大进入社会后,在职场又很难得到上司的肯定。在亲密关系里也未必找到安全感。这让很多年轻人处于一种缺爱的状态,大家渴望得到爱,尤其是无条件的爱。女性普遍意识到从男人那里得不到爱,但依然认为母亲应该是那个不离不弃的人。

  不过,电影里还是秀了一把浪漫爱。冷特一开始是王琴找来给贾晓玲点颜色看看的黑社会,贾晓玲给他讲了古惑仔的故事,他莫名就开始被贾晓玲所征服,为她做苦力,甚至爱上了她。尽管在电影中贾晓玲并没有表现出对爱情的向往,但电影非要设置一个如此狗血的爱情桥段实在是毫无必要。

  情绪具有一定的欺骗性。我相信大家的感动是真实的。大家的感动也恰恰反映了年轻人对亲子关系的困扰,甚至很多人在父母去世后依然在情感上无法原谅他们。只是很多感人的故事背后都是有毒的思想。现实生活中,有多少父母去世前突然改变了自己一生的信念和期盼。他们恐怕依然会进行情感绑架,他们依然会为“不争气”的子女感到惋惜,依然会嘱咐选择单身的子女能尽快找个对象。

  这部电影之所以火,跟女性题材的电影太少有关。但这部电影看似是在讲女人的故事,实则跟女人没有太大关系。我们可以跳出自己的情绪,思考一下妈妈们为什么没有感动,恐怕因为电影并未对她们的生活有过多的刻画。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付出会有回报。对人的付出所产生的回报很难用客观标准衡量,更多是以主观标准为主,而父母的参考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在孩子的养育中,女人承担了更多的劳动,就会有更多的期盼。而且,女人在职场难以获得公平的对待,她拥有的社会资本就非常有限。很多全职妈妈更是把对自己未曾实现的理想放在子女身上。因此,如果不改变家庭分工、改变女性的社会地位,我们大概只能在想象中达成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