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我不是水军,不是影迷,也不是影评人。但是从始至终我都紧紧的盯着屏幕,一开始我对这片子没有太大的期望,但是看了整部电影之后这部片子确实是超出了我的期望。我不知道为什么有人会在影评里给一颗星,确实不太懂,做为一个不专业的人,我觉得这部片子很好,或许有缺点,有不足,但是特效和剧情让我很过瘾。

  冯绍峰的唐僧演出了作为修行拜佛之人的那种执拗,那句话:为什么取经,因为经书里藏着时间的真相。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还有和悟空决裂以及帮白骨精度化的那两幕都让我潸然泪下。一部电影很短不要对演员苛求太多。

  天王的悟空演出了那种霸气,那种有灭天地能力之人的自大。你想让他去演那种古灵精怪,六小龄童老师般的齐天大圣那是不可能的,天王只能演出天王气质的齐天大圣,这是由天王自身的特点决定的,他没有刻意去模仿,演出了自己的特点我觉得这一点上特别好的。

  再说特效,细看虽有瑕疵,但是整体来看根本不影响整部电影。对于那些给严重差评,甚至说这部电影根本不值得看的人,我只能说你们真是太苛刻了。

  相由心生,我很喜欢这部电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谢谢大家的支持。其实一开始只是想上知乎来看看大家怎么看这部电影的,但是看到了太多过度苛刻的评价实在是为这部电影叫冤,忍不住了上来白话两句。

  我觉得其实评价一部电影的好坏是没有绝对标准的,所以才会众说纷纭。其实就我自身而言我看电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电影所表达的东西。如果说"三打"真的只是一部孙悟空打白骨精的特效电影,我真的懒得说什么了。但是它不是,这是一部有内涵的电影。我看到了它的用心之处。这部电影有很多值得去回味的地方,也有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或许会成为我们了解佛法中奥妙世界的一个开端。

  本人在国外,所以没看过第一部。这部《三打白骨精》这次来德国跟国内同步上映。大家知道在海外的华人多,所以最初的两场,票很快就被抢完了。后来发行方看到比较火爆,又加了场次和放映的城市。 感觉这部电影还是超出我的预期的,基本上坐满。大家在国内 很幸福啊,团购20元就能去看,我在国外可是掏了15欧看的。值得一看,特效不错。

  剧里猪八戒对孙悟空说:他(唐僧)才多大岁数,你又多大,你就不能让让他,这梗够我笑一年…

  ————————————————————————————

  排斥抖机灵,长评:

  除了《大圣归来》之外唯一一个并不圣母婊的唐僧

  在所有西游记原著或者改变作品中,孙悟空都是毋庸置疑的绝对主角,这使得唐僧常常站在一个非常讨人嫌的位置,尤其是“三打白骨精”一章,唐僧表现出的是非不分、昏庸愚昧、耳根子软、嫉贤妒能、拿着鸡毛当令箭等等品质得到了极大的释放,让我们无时无刻不想冲进原作扇唐僧一个耳光:妈的,让你是非不分,让你欺负我大圣,你麻利地狗带吧。

  唐僧身上其实体现了我们传统道德体系中某些很不好的倾向:“过分的善就是对恶的纵容,对坏人的仁慈就是对好人的残忍,孙悟空这样出身草莽,嫉恶如仇、赏善罚恶心理的执法者永远不如唐僧这样仗着脸好看、出身好(根正苗红),说几句仁义道德的话就可以让人感激涕零。中国出品的小说中讨厌程度唯一可以和唐僧一比的就是《三体》里的程心,他们身上有一种让人很恶心的名为“绿茶婊”的特质。第一个指出唐僧拥有这种特质的是周星驰,他借《only you》唱出了一个真理“背黑锅我来,送死你去”,其实说得更难听一点,对唐僧和悟空的关系像是程心和托马斯维德的关系:“受人敬仰青史留芳刷好感的事我来,出生入死打打杀杀拉仇恨的事你做”。

  《三打》是我看过的为数不多的唐僧和悟空双线并行的故事,前半程一直到小儿国国王被打,唐僧的形象都和我们内心设想的唐僧没什么不同。但是,从打国王到打白骨精,我们看到唐僧的内心发生了变化。

  唐僧不想让孙悟空打死小儿国国王,即使国王的事迹让人想起《盗墓笔记》里那句“比鬼神更可怕的是人心”,面对这样极端的恶,孙悟空的一棒打死体现了我们法制社会有恶必惩的价值观。唐僧的阻拦只是基于“出家人不得杀生”的教条主义,所以面对孙悟空的质问和失望,其实唐僧内心是很迷茫的。因为他所理解的佛法无边不足以拯救国王犯下的罪孽,而根据佛法,他甚至连惩罚都做不到。百姓崇拜地叫他“圣僧”,而他降妖伏魔靠的是孙悟空,锄奸铲恶靠的是孙悟空,而他竟然还要拦着孙悟空锄奸铲恶

  随着和白骨夫人的几番交流,他对人性之恶有了更深刻的意识。在和孙悟空的几 次争锋后,他终于意识到:所谓善,并不是念几句佛理就可以的。善良不是无是非,白骨夫人可怜吗?可怜,但必须消灭她;善良不是慷他人之慨,他不能一路依靠孙悟空,度人的事情只有他自己来。也就是在电影最后,唐僧以身度妖,让我想到佛祖割肉饲鹰的故事,真正的善,不是假惺惺的让孙悟空放人,而是牺牲自己成全别人。他说:小僧想好了,一世不消,我度一世。十世不消,我度十世。此刻唐僧终于在外貌和内心都想着一位很著名的佛教人物靠拢了——地藏王菩萨。

  地藏王菩萨最著名的一句话是: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你可以说这是执,是妄,因为人间的罪恶不可能消尽。然而,正式在这句话中我们感到了佛的大爱,一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度,一种为了理想殉道的热烈,这一刻,唐僧悟了。这一悟,是以往所有《西游记》原著和改编作品从未涉及过的,它一下子升华了唐僧的形象,让结局变得分外出人意料:三打白骨精的最后一打,孙悟空把唐僧打死了,仅仅是这个结尾,就足够我给这个电影一个好评。

  影片还重点探讨了唐僧和孙悟空之间的师徒关系。有趣的是本片是所有《西游记》衍生作品中唯一指出一个显而易见但被人无视的事实的:孙悟空比唐僧大,不是大几岁,是大几百年!在取经队伍中,恰恰作为师傅的唐僧,是整个队伍里年龄最小的,和他的徒弟相比,他就是个没断奶的娃娃!

  本片中孙悟空对唐僧的态度发生了几次变化,从最开始的轻视、不屑到中间被唐僧的关怀打动,再收到白骨精几次的挑拨离间和唐僧的几次驱逐,最终感化孙悟空的不是观音的劝解,不是妖精被打死唐僧自觉冤枉悟空选择赔罪,不是孙悟空屈服于“出家人不得杀生”的戒律,而是孙悟空臣服于唐僧“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人格,所以有了“十万八千里,老孙等你回来。一世不来,老孙等你一世,十世不来,老孙也等十世”,在这里,唐僧和孙悟空之间师徒的关系终于被固化了,导致这一结果的不是头上的紧箍,而是内心的心悦诚服。

  我理解说这个片子不好看的,前半程节奏缓慢冗长,但特效可以弥补;人物线索太乱,沙僧八戒并不出彩,小儿国国王如何染病以及他和白骨精的关系也没有说清楚,但仅仅靠后半段和结尾,我可以说这是一个有思想有内涵的作品,它是对原著的一次比较有想法的解构,尽管本身还有很多可以进步的空间。

  打四星,两星给巩俐,一星给特效,一星给结尾

  老版的西游记一直没有解释为什么唐僧总是不信孙悟空,让我们总觉得孙悟空是对的,唐僧傻逼。这是困惑我们几代人的问题。然而这个电影却很好的解释了唐僧不是傻逼。孙悟空看到的只是本质真相,唐僧看到的是本源心相。即使是妖怪,即使要吃唐僧,也不应该由孙悟空一棒打死,而是要唤醒妖怪本源的善。

  如果取经只是杀妖屠魔,那么佛祖完全可以只派孙悟空去就可以了,派唐僧去取经的意义就在于取经即为修行,伏妖降魔,弃恶从善。孙悟空最后才明白这个道理,也终于心服口服的叫唐僧师傅。二打白骨精时,唐僧明明知道孙悟空打死的是妖精,依然把孙悟空赶走了,是因为唐僧认为妖精和人一样,众生平等,不应该杀戮,而要感化。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描叙的是孙悟空和唐僧之间的师徒感情,同时是对三个人的超度,一打超度的是白骨精,二打超度的是孙悟空,三打超度的是唐僧自己。很多细节,不仔细看是无法体会的。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必须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然而在这个浮躁的年代,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思考。这是一个好电影的悲哀。

  一念迷是众生

  一念觉则是佛

  看不进去,确实除了特效就没什么亮点

  等你看进去了,特效也只算是锦上添花

  我十分喜欢周星驰,《美人鱼》中规中矩,笑点不多,泪点更是没有一个。人鱼题材比较新颖。依然无法超越周星驰的《功夫》。

  然而《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可以说是国产片的经典之作。

  我不看的电影,一眼都不会看;我要看的电影,每一个镜头每一句台词都不会错过。

  郭富城果然没让我们失望。因为他演出了我一直心目中所认为的那个孙悟空。六小龄童只不过是一个模仿猴子的人,而郭富城则是一只模仿人的猴子。后者才是符合逻辑的。

  是的,我看到的孙悟空,是一个忧伤,冷漠的孙悟空,是一个不苟言笑,自私自利的孙悟空,是一个并不服气唐僧的孙悟空。我认为这才是孙悟空和唐僧交心之前的形象。

  孙悟空在1986版西游记里是个无忧无虑的形象,除了被唐僧误会和拿妖怪没办法时焦过虑之外,其他时间都是一副“哈哈哈”的欢乐像。但是我们想一下,孙悟空真快乐么?师从菩提,被逐出山门,还被取消了学籍,回到花果山当宅男,除了几个妖怪兄弟,整个主流仙界没人承认他,好不容易来了个“关心”他的太白金星,结果被骗去当养马官,成了自己一辈子的黑点(神仙们嘲讽他最好的办法就是喊他弼马温,后期西游路上的妖怪们也这样做),蟠桃大会也没他份,闹了天宫之后,和十万天兵天将大战,自己结拜的弟兄一个帮忙的也没有,自己寡不敌众被抓去,连累花果山猴子们也被死伤大批,最后被压在五行山下,饿了吃铁块,渴了喝铜汁,五百年没人管,孤零零一个人,经历了这几百年苦痛辛酸的一个猴子,我实在不能理解他是如何每天“哈哈哈”的。相反,受过这么多欺骗和侮辱后,偏偏还要向当年的仇家如来和观音低头,为了自己的自由,要低声下气的拜一个凡人为师,天天哄孩子一样的护送唐僧,但凡惹他不高兴,还要承受紧箍咒之痛,这样的悟空怎么会开心?所以,当我看到电影里猴子从五指山里蹦出来,居高临下一脸挑衅的看着唐僧,用低沉沙哑的嗓音问道“是你么?”我忽然好像一道闪电劈过一样,对!这才是孙悟空!

  孙悟空是什么人?那可是自封“齐天大圣”,还让天庭被迫承认这一称号的人。这是个极度自信的人。一直以来,他只相信自己的力量,从不遵循任何规矩,他靠自己的力量打败了十万天兵,用力量压服了阎王,改了命数,用力量震慑了龙王,抢来了金箍棒,用力量几乎颠覆了天庭。这样的一个猴子,正如电影里一样,嚣张跋扈,藐视一切,当然也包括小小唐僧,一开始,他对保护唐僧毫无兴趣,那只是他为了自由和观音做的妥协而已,所以电影里唐僧说不需要保护时,猴子开心的扭头就跑,这种安排让我觉得更符合逻辑。对唐僧,猴子也是毫无尊敬,这才是逻辑上合理的,因为唐僧这么个窝囊废,手无缚鸡之力不说,连取经路上的困难都预料不到,猴子可是刀山血海杀过来的,让猴子拜这么个弱逼为师,还被这么个弱逼用紧箍咒克死,这种屈辱想想就窝火。电影里,孙猴子一直称呼唐僧“小和尚”直到最后才改口,这也是我很认同的一点。

  这部电影还有一点让我很赞的地方就是合理的展示了孙悟空对唐僧的转变。如果说孙悟空对唐僧始终是不服气的状态,那么无法解释西游后期,唐僧被妖怪抓住后,孙悟空搏命一样的救援。在我看来,孙悟空最后确实臣服于唐僧,把唐僧当做了比自己还要重要的人来保护,为了救唐僧,自己刀山火海也敢闯,为了救唐僧,低声下气的向当年自己的手下败将哪吒,李靖,向欺骗自己,打压自己的太白金星,太上老君等神仙求助。电影里,孙悟空一开始对唐僧也是不理解,不认同,满腹委屈,直到被观音点破后,看到唐僧为了救白骨精的舍身取义,深深的被唐僧的伟大人格所震惊和折服。为什么猴子会被唐僧折服?我理解是,孙悟空可能由此想到了自己,他当年也是妖,被仙界排斥,被上流神仙们欺骗,侮辱,被法力高强的如来镇压,吃尽了苦头,但是从头到尾,有人来指导他么?有人来度化他么?有人愿意为救他甘入地狱么?没有!没有,所以他只能一个人承受苦难,所以他不依赖别人,只相信自己。但是唐僧的所作所为让他见识到了,他要保护的是一个真正的“佛”,如果他早五百年能遇到唐僧,可能自己的人生就不会那么苦难。因为明白了这些,所以孙悟空彻底被唐僧的人格所折服,终于心甘情愿的喊出了师傅。导演在电影里表现出的这种转变,细细想来,不但合情合理,而且发人深省。

  最后,我还要提到一个小细节,猴子整部片子基本没有笑过。但是影片最后,他下定决心要驼着唐僧石像西行时,猪八戒嚷嚷着肚子饿了,猴子的声音明显欢快了很多,还调侃着八戒“化斋去”。可能是我的个人感受,但我觉得这个时候的猴子,表现出了整部片子都没有的快乐和开心。这也许代表着猴子终于放下了心结,敞开了心扉,正如猴子看见水洼中的倒影自己头上的紧箍不在一样。幼年时那个纯真快乐的孙猴子又回来了!境界却已高出很多。

  人与妖——30年,两次三打白骨精——由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说开去

  不说电影本身的质量,引起我关注的是电影中,有一组概念被反复提及:人与妖。

  孙悟空要打未归顺的八戒和沙僧时,说“他们是妖”;

  打死了白骨精变的老妇人时,也说“我杀的是妖”;

  被唐僧的紧箍咒折磨后,冷冷地问唐僧:“你为什么不相信他们是妖?”

  很是义正词严,理直气壮。

  我们也觉得他说得是那样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

  但我们不妨细想一想悟空这里的逻辑。如果梳理一下他的思路,那就是这样一个思路:因为是妖,所以该死。

  真的是这样吗?

  是妖就一定要死,是人就一定可以不死吗?

  事实上,《西游记》的原著并非如此简单,原著中的妖怪并非一味邪恶奸险,青狮所变的乌鸡国假国王,在位三年期间不仅没有为非作歹,反而使乌鸡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比真国王治理得还要好;车迟国的三个妖道,也是呼风唤雨,解了君臣的燃眉之急(迫害和尚那是国王的错),等等。反观书里的很多人甚至神仙,却是那样的残暴,昏愦,丧尽天良,比如祸害僧众的车迟国,祭赛国,灭法国国王,残暴不孝的杨姓强盗,还有小肚鸡肠的玉帝,虚伪做作的如来。以及电影中的云海西国国王。

  所以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妖并不都是坏的,人甚至神也并不都是好的。

  那么不难得出结论:孙悟空仅凭是人是妖去判断其是善是恶,是该留还是该杀,是非常简单粗暴的,不合理的。

  我们以为这只是个神话吗?并不只是。我们不妨想想49年后那不堪回首的十年,我们不就是以一个人的“出身”来给这个人定性吗?如果出身地主、富农或者“资产阶级”等,就低人一等,抬不起头;如果是贫农,是根正苗红的“无产阶级”,那就简直上了九重天,到哪都得意。

  这不就是现实版的从“人”或“妖”给一个生命个体定性的活生生的例子吗?你要是“妖”,你再好也是坏的;你要是“人”,你再坏也可以是好的。

  这样简单粗暴的思维方式,给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民和历史,带来的是多么沉重的记忆,多么不堪回首的往事。

  86版西游记中的简单化倾向就深受这一思维方式的影响。在数十集的电视剧里,只要是妖,则必然恐怖,阴森,狡猾,残忍,邪恶,几乎无缘于褒义词,即使原著中的这些形象并非如此简化。

  86版《西游记》播出30年后,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上映。在这里,不论其他,单说对人和妖这组概念,剧组确实有了自己的思考:妖并不是都只能面对被剿灭的结局,人和妖都是芸芸众生的一部分,人里面有云海西国国王那样的邪恶之徒,妖里面或许也有白骨精那样曾有悲惨身世的、令人同情的生命。不论电影的思考是深是浅,但同为西游题材作品,同样讲的是一个故事,其中的差异在客观上却无疑地显示出:这个社会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变迁,那种简单化、贴标签式的思维方式,已经越来越彻底地从这个民族身上,至少是从创作者们的身上消失了。我们在逐渐告别简单化、政治化的同时,也在不断走向丰富化、深刻化和人性化。

  类似的例子在其他的西游题材作品中也有不同程度的展现。前几年的张纪中版《西游记》中就有不少这样的例子。如无底洞的金鼻白毛老鼠精,在86版电视剧中,她和那些想与唐僧成亲的妖精没有什么两样,最后的结局也不过就是被李天王和哪吒收服,给人的感觉是缺了这个故事也不会少太多的东西。相比之下,新版则浓墨重彩地描写了这个痴情的女妖因为300年前唐僧的前世金蝉子有恩于她,便毅然等了心上人300个春夏秋冬,等着与他重聚的这一天。当看到这个“妖孽”那发自内心的真挚痴情,那痛断肝肠的表白诉说时,恐怕除了铁石心肠,无人不会为之动容。更令人感叹的是,剧中的其他人物如李天王,哪吒,八戒,乃至以除妖为己任的孙悟空,也都表现出了对她一腔痴情的理解和宽容。最终,在八戒“等了三百年,换来一日相聚,也算是不枉了”的开导下,老鼠精恍然顿悟:真正的爱不是自私地占有,而是充分尊重和支持爱人的人生选择和坚定理想。放唐僧西去,让他得以完成自己肩负的使命而不是痛苦地在无底洞与她厮守,这才是真正的大爱。因此最后,老鼠精并没有被装进永无天日的宝塔中,而是仍有自由,重归山林。这与86版中女儿国故事颇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个经过改编后的故事所揭橥出的全新内涵与意蕴,是传统的降妖除魔故事所不具备的,它真正表现了对世间万物(即使他是妖精)情感的充分尊重与理解。在这里,没有人妖的森严界限,没有等级的生硬划分,有的只是众生平等的博爱,和人世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所带来的舒心与美好。

  并不是说要泯灭善与恶,正与邪的区别,诚然,面对无异议的邪恶时,只有消灭之才能保证良善的存活。但在我们举起或物质或道义的金箍棒之前,是否可以多问问自己:我们头脑中那些先验的概念,“邪恶”“非正义”“反革命”等等,是否就真的如概念名词本身一样板上钉钉,毫无直喙的可能?我们自以为是的“火眼金睛”所看到的,是否就是无可置疑的真相?

  如果我们多问了这一层,恐怕就会发现这世界上黑或白的存在太少了,多的是灰色的芸芸众生;

  如果我们多问了这一层,我们恐怕就会发现,貌似忧国忧民的云海西国国王其实是个贼喊捉贼的歹毒之徒,而邪恶残暴的白骨精也曾有着辛酸的记忆——人,就是这么复杂。

  有了这对人性更为深刻多样的认识,或许我们的世界可以少一些无谓的纷争,不该的流血,多一些宽容,理解和悲悯。

  有了这对人性深刻的认识和同情,所以电影中的唐僧才会义无反顾地说:“十世不消,我度十世。”孙悟空此时也同样理解:“十世不来,老孙也等你十世!”

  那一棍子下去时,所迸发出的万丈光辉,是真正的大爱之光,是佛法的无量之辉。

  经典不能被超越?我以为,这些全新的思考、这种用旧瓶装新酒的创作态度,就是对经典的超越。

  经典所以能成为经典,自然有其原因。拿86版电视剧来说,六小龄童出身猴王世家,下了苦功,他的孙悟空自然难以超越。但是不是说,86西游记各个方面全都是无法超越的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历史倒退论只会让我们的艺术创作停滞甚至退步,进步和创新是唯一的出路。

  30年,两次三打白骨精,从中“打”出的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前进的轨迹,可喜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