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丨切实规范直播带货 为消费者保驾护航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孙兆

  随着数字经济迅猛发展,线上线下融合等新消费模式日益发展。从“田间地头”到“写字楼宇”、从“草根”到明星,只需“一个支架、一部手机、一台美颜灯”任何场景都能瞬间变为直播间,而随着直播带货的井喷发展,也给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消费体验。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直播带货实现了商品和消费者的直接对接,价格往往能做到相对更低。但在现实中,有关直播带货领域各种虚假宣传、货不对板等问题时有发生,直播间的“家人们”在提升自我保护意识的同时,切实增强监管的实效性和震慑力,打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很有必要。

  直播带货仍须规范

  跟传统线上消费相比,直播带货虽然在销售形式和途径上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本质仍然是一种电子商务经营活动。整体而言,直播带货为许多质量有保证、服务有保障的供货商开拓了销路,但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平台企业对入驻商家资质审核不严、管理不到位,有的直播带货主播存在套路营销、刷流量、货不对板等行为,既伤了消费者的心,也不利于网络电商平台的发展。

  深圳市思其晟公司CEO伍岱麒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直播带货从2020年开始迅速发展,随即各行各业都开始重视直播带货且不少大企业也都开设了自己的直播间。“通过直播渠道进行带货销售,再加上不少流量企业加入头部主播阵营,直播流量迅速升温,发展迅猛。但直播带货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需要进一步规范。”

  互联网博主史洁对本报记者表示,无论是直播带货还是短视频带货,其本质上还是一种为了促进销售的手段和方式,直播带货也承担了像传统媒介与渠道一样的宣传与销售的作用。但在现实中,有关直播带货领域各种虚假宣传、货不对版、不退不换、不明链接、引导线下交易等问题仍然时有发生。

  业内人士指出,直播带货行业当前仍处于高速发展期,已经成为企业常态化的营销方式与销售渠道,参与的用户数量和商家数量保持高速增长,成为经济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未来,随着行业监管环境的逐步规范,直播带货行业应逐渐从“野蛮生长”阶段走向精细化、合规化的发展阶段。

  加快打造良好市场环境

  随着直播带货热度持续走升,相关部门也高度重视直播带货的规范发展,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管理规章和规范举措,包括《关于加强网络直播带货活动监管的指导意见》《互联网直播带货信息内容服务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提高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行动方案(2022—2025年)》等。

  “互联网再大,也大不过法网。”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对本报记者表示,从客观说来,直播带货对疫情期间的市场活跃与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有个别平台或主播利通过虚假广告、误导宣传,甚至兜售“三无”产品。如此行为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与安全保障权等一系列权利,消费了用户的信任,破坏了公平交易秩序、自由竞争秩序和电子商务市场生态环境。

  “市场会失灵,监管者不应失灵。在市场失灵、平台及主播不能慎独自律时,监管者必须用足用好法律服务的市场准入、行政指导、行政监管与行政处罚等法定权限,放管结合捍卫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监管部门必须提高监管效能,铸造监管合力,消除监管盲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监管者要在打造信用监管、协同监管、精准监管、靶向监管、勤勉监管与民本监管等方面积极作为。”刘俊海说。

  而对于消费者应如何保护自身权益,伍岱麒则表示,第一,消费者应尽量在正规直播平台的直播间购买商品,这样消费者便于通过平台申诉或其他途径进行维权。第二,消费者购物前,应对链接进行仔细观看,尽量选购正规企业生产的产品,且应当查看是否有检验报告。第三,理性消费,避免因为直播间的氛围购买自己不需要的产品,以免被主播刷单氛围套路。第四,需要保留所有购买产品的证据,如链接、转账支付记录、客服对话、产品到货外观图片等,以便有产品质量问题时可以进行维权。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热点链接

  ●孙春兰强调 充分发挥各方专家优势不断优化完善防控措施

  ●各地稳价保供③丨天津:保供保畅守好疫情防控“民生线”

  ●全年完成7150亿元左右?中国经济时报透析2022年全国铁路投资

  ●热点丨网售药进入有法可依规范监管时代

  总 监 制丨王辉王继承

  监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见习编辑丨张宇萱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