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致美学、清新洗礼!纪录片《中国》登陆湖南卫视压轴热映
原标题:极致美学、清新洗礼!纪录片《中国》登陆湖南卫视压轴热映
传媒内参导读:为什么会是《中国》?为什么一部回溯中华文化渊源的纪录片,能够在“美”的追寻中让充满“中国”况味的故事不再悬浮于空中,而是找到一片可以扎根的沃土,进而绽放出一抹文化亮色?为解开上述谜题,传媒内参独家对话《中国》总导演李东珅,共同探寻这部质量上乘的作品背后,究竟隐含着怎样的制胜逻辑。
来源:传媒内参—主编温静
文/安哲
作为湖南卫视的年度压轴作品,纪录片《中国》上线仅3天,其微博话题#纪录片中国#阅读量已超过2.8亿,讨论12.5万,数以万计的网友在弹幕留下了“这画面质感爱了”“天呐好震撼”“看起来很舒服,色调和文化交融的享受”等评论,成功掀起了新一轮的纪录片热潮。
为什么会是《中国》?为什么一部回溯中华文化渊源的纪录片,能够在“美”的追寻中让充满“中国”况味的故事不再悬浮于空中,而是找到一片可以扎根的沃土,进而绽放出一抹文化亮色?为解开上述谜题,传媒内参独家对话《中国》总导演李东珅,共同探寻这部质量上乘的作品背后,究竟隐含着怎样的制胜逻辑。
匠心班底在历史长河与艺术间寻求临界点
升级历史类纪录片新范式
一部能称之为“美”的纪录片作品,往往需要更多的出彩之处,但其本质上必须要在三个层面做出突破: 一是如何在事实的梳理中,让故事脉络和叙事呈现出骨相之美;二是如何在画面、配乐等方面为纪录片锦上添花,释放其皮相之美;三是如何在纪录片的精神内核和文化底蕴层面散发其更为高级的神韵之美。
《中国》由《河西走廊》制片人李东珅、总撰稿邓建永,以及《大国崛起》执行总导演周艳联袂打造,从筹备到完成耗费了将近五年的时间。毫无疑问,通过匠心班底的全新打造,这部作品已经让上述三方面的浑然一体具备了某种可能性,也更有利于在三者和谐统一的基础上烙下属于自己的独有风格。
华夏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在这条历史的大河中,千年的时间跨度内曾涌现出太多大事件和英雄人物。在一部纪录片中,要把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娓娓道来,且能让观众始终沉浸于历史之中,使其兼具艺术性与真实性,显然不是一件易事。在李东珅看来,《中国》承载了主创再现历史、传承文化的使命感和宏大愿景,而这也意味着通过影像去书写历史,是比用文字单纯呈现历史更复杂、多变的一项艰巨任务,因为它还必须符合影视创作的基本规律。
为此,节目组邀请了国内八位不同领域的历史学专家坐镇纪录片《中国》,将每个重大历史时期的节点,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历史全景相承,对历史进行梳理,让《中国》不仅具备了历史严谨性的保障,更饱含了史学家对历史的一份温情和敬意。而这样的操作方法,也让作品本身不仅能带给观众必需的视听感官享受,且能纳入到历史学研究的范畴内。这份初心和创作原则,也是为什么很多观众都在弹幕上留言“我是来学历史”的内在原因。
在创作上,《中国》用看似克制的表达,挖掘出平静背后波澜壮阔的风云变化。在李东珅看来,“历史的纪录片需要讲故事,但又不能仅仅讲故事,你需要加入很多精准的评价和思考”,在思想上、审美上引领一种类型,甚至是一种思潮。为此,《中国》还专门邀请到周涛与何炅两位情绪饱满的男女声分别完成,其中周涛的加盟也让《中国》成为首个采用女声配音的历史纪录片。
此外,视觉总监、摄影指导罗攀对画面的雕刻,王家卫御用配乐师——日本音乐家梅林茂,以及国内著名作曲家徐鲤携手打造的配乐,也在故事推进的每个情绪点上为画面、音乐提供了更多的加持,让《中国》拥有了如洪钟一般撞击观众内心的震撼效果。
影像的极致呈现与音乐的极致表达
造就电影级别视听美学
看《中国》的观众都会感叹,高级的纪录片就是能让人在一开场就有“高级”的感觉。
在一个宁静的午后,当阳光透过树梢洒满林间,儒家代表孔子和道家代表老子于洛阳城外相会,完成了二人间的最后一次交谈。几组远景与近景的切换,完全没有特写,几乎都是在冷静的、安静的环境里,随着一幅画一幅画的更迭,作品就这样引领着观众共同穿越过千年的迷雾,去重新探究中国历史上最具象征意义的一次会面。唯美且古韵十足的画面,再结合扎实、丰厚的故事内核,那不急不缓的叙述方式,可以说从一开场就奠定了整部作品的审美基调。
“纪录片现在需要一套新的美学支撑,它的美学表达,跟剧情片、电视剧、电影是不一样的,它理应是一套另外的美学体系。”正如李东珅追求的那样,引入最新制作技术的《中国》全片以50格完成拍摄,比正常速度慢一倍的画面,也更方便把所有人的行为、仪式感作进一步的强化。
在视觉总监、摄影指导罗攀的打磨下,《中国》打通了纪录片与影视剧的视听语言壁垒,以一种有余韵、有留白的呈现方式,引导观众去调动自己的感受力,甚至用不真实的场景拍出了更好的真实感。在第一集中展现孔子周游列国时,罗攀没有具体呈现孔子出入各个国家城池的画面,而是融汇写实与象征手法,用一堵高墙象征一座城池。在“陈蔡七日之围”的情节中也一改剧情片的拍摄方法,用孔子和弟子被围困时那种沮丧与焦虑的状态代替了双方的冲突、冲撞、争斗的场面,这种写意的手法不仅让该片更显灵韵和诗意,也建立起极为鲜明且自成一派的美学风格。
在8k超高清画质的技术呈现下,一段段国人耳熟能详的历史文化事件,已不再是文学作品中的那些固定样式,也不再如博物馆中老旧的器物般死气沉沉,而是具象化地变成了每一套服饰、每一个道具、每一处礼仪,在每个人的神情面貌甚至是一砖一瓦中都得到了精准的体现。这种匠心打磨已经不只是单纯的讲究,而是要把中国人自古有之的精神风貌和世代传承的不屈风骨,可感可触地带到观众眼前,也让一部类型化的作品在艺术品质上拥有了更多的质感和可能性。
在配乐层面,由鼓点与弦乐结合的序曲与主旋律,伴随着各个朝代历史人物的依次出场,令人屏息以待。当述说古人心境、时代情怀的古筝响起,古典风格的色调、顶级的构图与光影、恢弘大气的音乐,不仅构成了情绪与节奏的缓冲,也具有了更打动人心的力量,搭配全景声前沿技术的运用,也更有助于加深观众的沉浸感,在观看时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历史事件中,拥有了穿越千年历史且身在其中的一份真实体验。
以正史为蓝本的光影再现
缔造对历史文化的诗意表达
对创作者而言,如何让中国五千年来的文明演变和朝代更迭,以一种更为跌宕起伏的面貌深入观众心中,让那些原本只出现在书本中的、犹如高山仰止般的历史人物,在跨越时间的阻隔后真正进入到大众的视野当中,以一部纪录片的方式对其进行提炼与浓缩,直至打造出一个不负期待的全新作品,这不仅是最大的挑战,也是《中国》有意实现突破的核心环节。
除了视听层面,《中国》的叙事同样担得起“极致”二字。作品细致地梳理了五千年来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将其以断代史的方式呈现于三季的篇幅中。其中第一季跨越了从春秋到盛唐的千年时间,采用以思想和制度的发展为主线的结构方式,挖掘每朝每代中对当下中国仍具有影响力的人和故事,再现中国历史群星的个人选择及闪耀瞬间。在12集的篇幅中,不仅有推动社会变革的大人物,更不乏一叶知秋式的平民视角和个体表述,通过这些人物的故事和命运,让今人能更具象地接近那些久远的过去。这无疑考验着创作者对框架、格局的把控能力和调度实力。
在具体呈现上,《中国》一改历史类纪录片文献和口述的表现形式,用立体的影像方式和近乎电影化的手法,去再现一个个历史场景,运用丰富的电影语言、扎实的表演、极致的走位和镜头调度,让娓娓道来的几千年历史变得更值得玩味。
在风格上,《中国》的大开大合,一方面承续了历史类纪录片在传统与现代、历史与当下、国内与国际等多重视野中展开阐述的那种特有的纵横捭阖感;另一方面也用小人物的个体表述,让故事在生活的映衬中充实其真实的厚度,以更贴近观众的现实视角,使其在情感共鸣中承载不一样的传奇故事,无杜撰、不戏说,带领观众沉浸于历史之中。
《中国》在解说层面的另一重创新,在于其不仅仅是采用了女声配音,为原本厚重感十足的历史增加了些许的温暖线条,更在流程上采用解说词去推动画面的方式。在李东珅看来,这是对当下普遍采用的以画面来解释解说词方式的一种大胆颠覆。在文本创作上,《中国》经历的五个阶段最终呈现出的是影像逻辑与文本逻辑间的协调互补,也基本实现了创作团队所追求的理性与感性交织的一种更为诗意化的叙事效果。
据悉,接下来《中国》还会推出一系列的配音版本,不仅邀请众多艺人担任配音工作,甚至连观众也可以参与其中,让观众体会历史并没有印象中的那么严肃,每个人心目中都可以有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和呈现方式。
以平台担当赋予纪录片以价值尊严
释放荡气回肠的文化影响力
在作品的呈现方式和价值追求上,《中国》无疑是美的。这种“美”的内在核心,就是对家国概念的一次诗意表达,是倡导对国家对民族的一份热爱,中国的每一寸土地、每一节历史都有这种“美”的存在。而作为一部纪录片的《中国》,正是通过对孔子、孟子、庄子、嬴政、刘彻等历史人物的呈现,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就是一个故事在其精神层面的核心指向,这些沸腾的生命力、强大的精神力量,正是观众实现其精神成长的一种指引。
正如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湖南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华立所说的那样:“在《中国》里,其中的人物已经成为历史长河中的星辰,而在现实中国,他们可以是每一个人。”《中国》演绎了一个时代的记忆坐标,让生活在不同时期的人们都能从各自的当代文化中感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也让文化自信有了更坚实的时代根基。
在纪录片《中国》的身上,不仅可以看到一个有责任担当的平台应现实之需、与时代同行,不断创作出优秀作品的不懈努力,也能感受到为培育和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不竭动力的一份敢作敢为,这何尝不是《中国》展现出的另一重“美”?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