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综全国I卷第26题:源于教材但高于教材,历史高级教师讲解
快乐享德育 轻松学历史
原则上来说,高考命题都是依托教材,尤其是历史学科,但又不是直接考教材。这就是家长说历史还不好学嘛,背一背就能考到高分;但历史老师还原一个事实:每年高考全省的历史平均分没有超过60分发。高考命题者总是跟着教材干,教材上有的不考,高考考的教材上却没有。
今年文综全国I卷第26题就属于这一类的典型试题。
一、分析高考原题
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这一道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唐朝时代特征”,主要考查考生解读、提炼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紧紧地抓住题干中的“民间”“祈求”“俗戏”及“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等关键词、句,解读、提炼题干的信息。唐玄宗在诗中描绘了拔河的壮观活动场面,突出了唐朝崇尚力量的阳刚之气和健康体魄,所以C项正确;南宋时期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的影响力日增,江南文化成为主流,所以A项错误;题干中强调了拔河是祈求丰收的仪式,并不是耕战结合观念的体现,所以B项错误;唐玄宗这首诗描绘的是民俗,并不是宫廷生活,所以D项错误。
二、梳理相关知识
2017版新课程标准规定:“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融合、区域开发和思想新成就。”本题的切入点是唐朝高度发达的农业,以此考查唐朝的时代特征。
1.农业发展的表现:
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出现了曲辕犁,安装了犁评,可调节犁耕的深浅,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
生产关系:延续均田制。
农田水利的发展:出现新的灌溉工具筒车,亦称“水转筒车”,一种以水流作动力,取水灌田的工具。但区别于翻车。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茶叶在唐代成为生活必须品,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
2.赋税制度经历了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变化。
租庸调制是指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做“租”,缴纳定量的绢和布叫做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两税法是指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唐朝农业的发达,奠定了唐朝手工业、商业与对外贸易的高度繁荣。正是由于唐朝高度繁荣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也造就了唐朝显明的时代特征:开放性、包容性与宽容性。
高考预测: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性,决定了中国古代科技长期无法实现根本性突破。如自唐代出现曲辕犁,耕作技术就始终没有革命性突破,而西方在19世纪中期已经实现了农业的机械化。
三、再战高考练兵场
(2017·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6)表1
表1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历史学习其实并不是特别难,只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学习起来特别的快乐!我是历史武老师,欢迎你关注、分享与点评!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