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华日军装备的掷弹筒有何特点,为什么让抗日军民又爱又恨?

  今天的我们,对掷弹筒的印象都是来自于影视剧,像三八大盖一样,这是鬼子使用最频繁的一种武器,所以大家对它印象颇深。笼统地讲,掷弹筒就是一种微型迫击炮,或者说是缩小版的迫击炮。

  日军大量装备的八九式掷弹筒和专用榴弹

  不得不说,日本人心思缜密,设计制造的武器装备都是很有针对性的,实用性很强。

  为了侵略中国,日本可谓是煞费苦心,做足了准备,经过了长达数十年的潜心研究,仅是为了考察中国风土民情、地形地貌,日本政府就以各种借口向中国派出了大量的特务,在各种身份的掩盖下,从事情报搜集、绘制地图等秘密活动。

  博物馆内陈列的八路军缴获的掷弹筒

  所以抗战时期,日军的军事地图远比中国军队的地图精确详细,这也是八路军在战斗结束后打扫战场时,第一时间要翻找的并非武器弹药,而是地图的原因。

  再如武器,日军装备的三八步枪、八九式掷弹筒、九二式步兵炮、九七式迫击炮等,都是非常适应中国战场的装备,具备很强的实用性,其中掷弹筒就是一种最具特色的轻武器。

  带支架的掷弹筒操作示意图

  掷弹筒就是日本人发明的,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轻便,不占编制,是一种单兵武器,跟三八大盖一样,由士兵随身携带,随时随地发射,打击步兵、机枪阵地迅速有效。在大量的抗战剧中,观众都能看到掷弹筒的影子。

  实际上也是,掷弹筒是逢战必有,再小规模的战斗,它也必不可少。侵华日军使用最多的就是大正十年式和八九式掷弹筒,八九式掷弹筒是大正十年式的改进型,参数如下:

  口径50毫米,全长413毫米,重2.7千克;抛射筒长260毫米,重1.6千克;炮筒脚长170毫米,炮筒加底板重1.1千克;底板高60毫米,宽67毫米;弹头重0.8千克,杀伤半径5米左右,射速每分钟30发;射程在300米至700米之间。

  掷弹筒发射姿势

  八九式掷弹筒的最大射程700米,有效射程500米,整重仅2.7公斤,甚至比一支三八大盖还要轻得多。

  日军每个步兵小队编有2个步枪班、1个机枪小组(装备2挺轻机枪)和1个掷弹筒小组(装备2具掷弹筒)。可见,掷弹筒在日军部队中,被编制到最小作战单位,而小组(也叫分队,相当于班)上面是小队,小队上面是中队,往上以次是大队、联队、旅团、师团和军。

  日军一个两人组成的掷弹筒小组

  当然,日军的“军”并不是常规编制,只是临时组建,随时可撤销,师团才是日军最大的常规编制。而日军一个师团,又分为甲乙丙三种编制,标准甲级师团(也称作近卫师团)总兵力超过25000人,兵强马壮,具备单独的战役发动能力,比如臭名昭著的第五(坂垣)师团、第六(谷寿夫)师团和第十师团(矶谷)师团。

  八路军兵工厂内简陋的设备

  第五师团又称坂垣师团,号称“钢军”,非常嚣张,曾用半个师团进攻河北、山西和山东,所向披靡,国军纷纷溃退,山东韩复榘不战而退,致使山东黄河以北地区轻易落入敌手,从这个角度讲,常凯申杀他并不为过。第五师团高调宣称“打遍华北无敌手”,最终在台儿庄地区被国军重兵包围并遭受重创,被歼灭一万三千余人,国军因此战创下闻名中外的台儿庄大捷。

  掷弹筒和弹药包,下面是榴弹和制式手榴弹

  再如华中派遣军所辖的第11军,就是临时组成,先后辖第3、6、9、13、16、33、34、39、40、101、106师团及第14、20独立混成旅团,这是侵华日军在中国正面战场唯一的一支机动部队,兵力强大,巅峰时配属兵力超过30万人,装备有1千多门105毫米大口径榴弹炮、4万多匹战马、大量的山炮、野炮和九二式步兵炮,大批零式战斗机、坦克、装甲车等重武器,是一支具备战略进攻能力的大型野战军集团。第11军先后参加了武汉会战、四次长沙会战、豫湘桂会战等战役,司令官先后为冈村宁次、园部和一郎、阿南惟几、冢田攻及横山勇。

  掷弹筒在日军的战斗中是逢战必备,必不可少,大大小小的战斗中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对中国抗日军民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也让国军、八路军、新四军及游击队对它印象深刻,以至于后来大量仿制。

  从本质上来说,掷弹筒就是一门超轻型迫击炮,优点多多,适应性强,准备时间短,体积小、重量轻,操作简单便捷,单兵携带,随一线士兵快速移动,不另外占用编制,既能发射专用榴弹,也能发射制式手榴弹。

  掷弹筒、弹药袋和专用榴弹

  它的射角大,弹道弯曲,既能远距离发射轰炸步兵,也能打击对方躲在工事内和隐蔽物后的有生力量,而且隐蔽性很强,比轻机枪小组还要方便。

  掷弹筒所用的榴弹,由特制的弹药袋携带,1个弹药袋内装有8枚,1个由2人组成的掷弹筒小组,可携带16枚榴弹。当然,稍加改装后,掷弹筒也能发射特制的毒气弹。

  在实战中,鬼子曾多次违反日内瓦公约,对中国军队使用毒气弹,给中国抗日军民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比如在淞沪、长沙会战期间,日军曾使用掷弹筒发射催泪瓦斯弹、喷嚏性气体弹和剧毒的芥子弹,给大量中国守军造成伤亡,很多士兵身体糜烂,或昏迷不醒失去作战意识。

  掷弹筒的打击距离介于迫击炮和手榴弹之间,正好弥补了手榴弹和迫击炮的空挡。它比迫击炮轻便,又比手榴弹打得远,威力虽不及迫击炮,但比手榴弹要大得多,所以深受使用者欢迎。在淞沪会战中,日军频繁、大量地使用掷弹筒,国军的轻、重机枪阵地,大多都是被掷弹筒毁掉的。

  正是见证了这款“小炮”的优点后,国军和八路军、新四军都进行了仿制,并在战场上大量使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给鬼子造成了很大的杀伤和困扰。整个抗战期间,国军各个兵工厂共仿制了4万多具掷弹筒,并大量装备一线部队。

  八路军在抗战中后期,几乎人手一具掷弹筒

  八九式掷弹筒后来发射的91式榴弹,重量仅为0.45公斤,一个弹药袋装8枚,总重不过3.6公斤,加上一具掷弹筒,整个作战系统不超过7公斤,比一挺捷克式轻机枪还要轻得多。所以它不像重机枪组和迫击炮组那样因笨重而移动不便,以及因不便移动而无法随一线步兵进攻,无法及时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在实战中,掷弹筒小组甚至能跟随步兵冲锋,随时就地发射,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

  八路军在演习掷弹筒操作流程,钢盔是缴获日军的

  此外,掷弹筒的构造简单,造价极低,一具掷弹筒的成本,竟然只有一支三八式步枪的四分之一!换句话说,生产一支三八大盖的花费,能生产4具掷弹筒。当然,掷弹筒并非十全十美(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没有完美的),它也有缺点,韩国剧比如精度不高,也就是打得准不准的问题。因为构造过于简单,掷弹筒没有多余的零件,自然没有机械或光学瞄准器具,使用它全靠经验。在经验丰富的老鬼子手中,掷弹筒几乎百发百中,威力极大,但新兵使用,打中目标的概率就不大了,而且使用不当还有很大的危险性。

  日军装备的大正十年式掷弹筒

  八路军、新四军不比国军,装备更差,所以被敌人讥笑为“土八路”。八路军是在敌后战场,后勤补给困难,物资短缺,枪支弹药极为缺乏,但正是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八路军军工部门依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想尽一切办法进行军工生产,尽量为前线部队提供武器弹药,比较著名的大型兵工厂,就有柳沟和黄崖洞,当然还有数不尽的小型、家庭式手工作坊,其中原料得、易造价低廉的边区造手榴弹,就是八路军兵工厂的杰作,也是整个抗战期间,八路军唯一能够敞开供应的武器。

  八路军对掷弹筒也非常重视,在彭总的关注和指示下,先后集中力量进行研制,仅1941年一年,就生产了1000余具。当然,筒体钢材来自于民兵所扒的铁轨,榴弹体采用白口铁、灰口铁。八路军生产的掷弹筒,造价不低,一具掷弹筒的综合成本就高达456元,而当时制造1粒子弹,仅需0.25元。当然,缴获也是八路军的拿手好戏。“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嘛!

  八路军制造的掷弹筒,虽然条件简陋,原料奇缺,缺少大型车床等加工设备,但性能不差,口径为50毫米,很像一个倒置的打气筒,被战士们亲切地称之为“小臼炮”。

  军事博物馆陈列的八路军制造的掷弹筒

  八路军紧紧依靠群众,发挥集体智慧,大家献计献策,成功解决各种难题,将掷弹筒延伸出多种作用,真正是一物多用。

  到抗战中期,八路军各大兵工厂,已经能大量生产掷弹筒了。到了抗战末期,几乎人手一具。比如1945年,晋察冀根据地兵工厂,共生产了2500具掷弹筒以及大量炮弹,运抵前线后,足足装备了30个团,主力部队1个班就拥有1具,大大增强了八路军的战斗力,也给鬼子以巨大的杀伤。

  搞笑的是,八路军制造的掷弹筒在战场上一亮相,日军大惊失色,惊叹八路军有了现代化的兵工厂和专家。殊不知,八路军能装备大量的掷弹筒,也从一个侧面预示着日军末日的来临。

  

  当然,后来枪榴弹和火箭筒的问世,让掷弹筒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这是历史发展趋势,掷弹筒自然也不能避免。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