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关于《邪不压正》隐喻和符号的分析(不敢叫影评)

  这几天《我不是药神》大热,一位新人导演文牧野,凭借影片近十年难遇的好口碑,一举创造院线长篇导演处女作票房最高纪录。

  而同期上映的另一部《邪不压正》,老牌导演姜文操刀,首日票房尚不及已经上映一周的《我不是药神》,略显尴尬;豆瓣7.2的评分也近乎将姜文导演推下神坛。

  两部电影的品质与好坏暂且不表,但在符号和隐喻层面,两部电影却又有些相似之处。

  《我不是药神》摄影师几天前发布了一篇幕后创作文章,其中有讲到关于几名主要角色造型创作的方式,导演和摄影在前期讨论角色时,将彭浩塑造为愤怒的猴子,吕受益为卑微的浣熊,赵立忠为精明的杜宾犬。

  

  把角色符号化,形象瞬间油然而生。

  某种意义上来说,文牧野这种运用符号和隐喻的创作方式,相比姜文电影中能看到的符号和隐喻更为含蓄,也更服务于剧作本身,基本不会产生喧兵夺主的效果。

  而姜文的电影中对于符号、隐喻、象征的运用,华语导演乃至世界导演中都很少有能够与之比肩的;也正因此,《邪不压正》目前正遭受巨大争议。

  那么,姜文的《邪不压正》,到底讲了什么?为人所诟病的隐喻过多和看不懂,电影中所包含的明线与暗线,隐喻和符号究竟又有哪些呢?

  在回答以上这些问题之前,首先需要厘清电影本身的故事线;

  电影的明线故事其实很简单,一个为报灭门之仇的少年李天然,十五年后终于回到北平,计划同时杀死两个仇人,却未曾想在杀死仇人的过程中,遭遇了一段又一段匪夷所思的秘密布局。

  故事的背景是在民国时期的1917-1937年,时间跨度20年,也正是近代史中所讲到的新文化运动到七七事变的时间段。

  

  基于此,我先来大体猜测一下影片中所涉及到的可能的符号隐喻对照:

  1. 彭于晏-中国人的群体意识

  在张北海老先生的《侠隐》原著中,彭于晏的角色李天然,原只是行走江湖的侠士,回来复仇也是潜身于杂志社;而电影中,却成了救死扶伤的医生,电影为何做出此种选择?是否隐喻了曾经说过“学医救不了中国”的鲁迅?

  医院中的首场戏,彭于晏对着割错的单肾宣誓,却被旁边的院长打趣说当初时割错了肾;其实历史中被割错肾的也确有其人,正是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

  群体意识觉醒的过程,简单点说就是革命的过程,革命恰巧是姜文电影中所逃不开的主题。

  结合这两点,我们暂时还不能得出彭于晏能直接对照中国人的群体意识的结论,我们接着往下看。

  2. 姜文-科学

  刚才有提到,电影中重要戏份发生的年份在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电影中有句台词,姜文说:“我为了这件事布了二十年的局。“,倒退20年,也就是1917年;1917年适逢“溥仪”意图再次登基,亦是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的年份,“德先生”和“赛先生”登上舞台。

  “德先生”是民主,“赛先生”是科学。

  姜文花了二十年时间,将彭于晏饰演的李天然送回美利坚去学习文化,或许也应了洋务运动中所说“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我们姑且暂时将姜文的角色形象,定义为近代中,科学的代名词。

  3. 周韵-民主

  有科学,自然有民主;就像姜文在电影中饰演蓝青峰,周韵饰演关巧红一样,自古红蓝出CP,电影中的角色名称向来不是随便取的;那我们暂且假设周韵的角色代表民主,与姜文同属新文化运动中的两大中国人的群体意识启蒙思潮。

  就像电影中明线剧情中所传达的显而易见的剧情逻辑,周韵姜文二人,分天地两条线,帮助彭于晏成长,最终完成复仇的使命。

  如果按照以上的符号分类来对应,那我们似乎可以将剧情的主线,暂时同义成:“民主和科学两种观点,帮助中国人民完成群体意识的觉醒,完成革命。”

  抑或完成复仇。

  如果建立在这个隐喻的基础之上,很容易就会发现其他角色也都会有与之所对应的功能了。

  比如:

  4. 廖凡-腐朽的封建体制

  影片开头,廖凡和泽天谦也一起,跑到师父家门口要求签订种植鸦片的协议,被师父拒绝;廖凡和泽天谦也恼羞成怒,将师父全家杀死,只留下彭于晏一个活口。

  为什么是种植鸦片?

  1840年-1842年,因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对中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被称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翻开历史课本再向后推几年,也就是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

  两次战争的原因和电影情节异曲同工,均是外国人来中国种植鸦片,遭到中国人拒绝,随即发动战争。

  那么也就很清晰了,如果廖凡代表了腐朽的封建体制符号,那么

  5. 泽天谦也-帝国主义

  这个日本人的定位也就再清晰不过了,此处电影中的日本人已经不仅仅是日本人的身份,如果你将它换成英国人、侵华的八国联军、侵华日军等,逼迫中国人群体意识觉醒的帝国主义,似乎也能说得通了。

  如之前所说,影片的明线是一个关于复仇的故事,那么暗喻的线,就变成了近代史(或是民国史)中,中国人个体意识逐渐在启蒙运动影响之下,发生革命的故事。

  6. 许晴-旧经济体制

  不论是文化运动,或是新旧思潮,抑或是思想启蒙,均却不了经济的扶持,许晴这个角色,如果在上述设定中,似乎也能说得过去。

  电影里面的交际花,说是女二号,但实际上却和电影中出现的每一个角色统统都有对手戏,经济政治不分家,所以许晴在影片中也像线一样,穿插其间。附庸在封建体制(廖凡)中想成为大房,勾引还未觉醒的中国人的群体意识(彭于晏),暗中帮助民主(周韵)和科学(姜文)两条线,又被帝国主义(泽天谦也)盖上了官方的印章。

  许晴的境遇,近乎等同于民国时期旧经济体制的境遇。

  而影片结尾从城楼跳下,是否又预示着中国人群体意识觉醒后,旧经济体制的消亡?

  姜文曾多次在各种各样的访谈中谈到,所谓“民国三部曲”,不过是试图解释《让太阳照常升起》中观众不能理解的隐喻和暗喻;《让子弹飞》最为浅显,讲的是革命,也就是个体意识觉醒后的反抗。

  《一步之遥》相较而言最为晦涩难懂,但如果同样以群体意识的角度去理解,这部纸醉金迷的老上海,像《了不起的盖兹比》一样最后的浮华,武六导演的身份,是否暗含着无意识和潜意识概念,又是否预示了群体意识尚未觉醒前矇昧且混沌的状态?

  那么,我们或许可以做出如下猜测,“民国三部曲“的故事时间线,正是从《一步之遥》马走日所代表的混沌与矇昧的无意识状态,走向《邪不压正》中李天然所代表的个体意识的觉醒,再到《让子弹飞》中张麻子所代表的个体意识觉醒后的反抗。

  三个故事,三条线,和《太阳照常升起》中的三个故事三条线,合三为一,一一注解,姜文用三部电影,重新演绎了一遍《太阳照常升起》。

  姜文曾在多次访谈中提到心理学内容,比如说最新一期的晓说里,提到了容格;心理学的观念涵盖太广,我也不懂,但大概可以看得出姜文是一个对于心理学和意识层面有着诸多研究的导演。

  那暂且将眼光收回来,回到《邪不压正》上,试图按照上文所提到的符号对照,来解释影片中看似不合理的情节安排。

  1. 为什么是朱元璋?

  影片伊始,廖凡所饰演的朱潜龙,在朱元璋的画像前称自己是朱元璋的后裔,此处暗喻太明显,妄图反清复明的,除封建体制无二;姜文似乎想通过廖凡的角色,将袁世凯、慈禧、汪精卫等历史上一干试图以抗拒历史车轮的角色,整体符号化。

  2. 为什么放火?

  如果将电影的明线内容替换成暗线内容,也就是将这个复仇的故事替换为中国近代史人民群体意识觉醒的故事,那火就成了不可或缺的元素,近乎每一个意识启蒙的节点之前,都由一场大火导致。虎门销烟、火烧圆明园、卢沟桥事变;电影中的北平上空中的几次浓烟,或许都存在此方面的喻指。

  3. 印章和军刀的作用?

  在影片中 ,印章和军刀的作用不可小觑,承载了影片中“麦格芬”的作用;印章和军刀一文一武,恰恰和统治中所需的两种权力密不可分,一为政权,一为军权。

  于是电影中的明线,之所以泽天谦也拥有印章和军刀,在暗线中就得到了解释,帝国主义拥有政权和军权。

  那么李天然所代表的中国人的群体想要夺取军权和政权,从而引发群体意识的反抗(也就是革命),就变的合理了。

  电影中的印章一次盖在了代表旧经济体制的许晴身上,这个章是真正的权力,出自帝国主义的代表泽天谦也。

  而盖满李天然身上的凤仪之章,由于是旧体制下的产物,则变得毫无重要,无法影响角色的故事明线,也同样无法影响故事中的历史暗线。

  4. 周韵为什么裹小脚?

  放在暗线的历史进程之下,周韵的脚逐渐撑大,恰恰代表民主意识从无到有 ,逐渐觉醒的过程。

  5. 记日记的习惯?

  此处影射较为明显,暗喻蒋介石;蒋介石当时是一独裁大总统,电影明线中姜文和廖凡的对话,或许可以理解为姜文在试探廖凡所代表的封建体制,会不会最终沦为如蒋介石一般的独裁统治。

  6. 张将军是谁?

  影片结尾出现的张将军,明线中对应的是历史中的张自忠,暗线或许就成为了中国人群体意识觉醒后的革命。

  7. 屋顶上的世界和屋顶下的世界?

  此处隐喻较容易理解,统治阶级与底层人民;史航所饰演的太监影评人角色曾说“我都不敢上去。”恰好证明了此种观点。

  8. 史航的太监影评人角色?

  很多人说这个角色是毫无作用的,在明线中,其作用确实不大,但如果放在暗线中,史航所饰演的影评人是周韵的下属,而姜文也同样拥有一名女管家;“民主”的管家是太监,而“科学”的管家会武功,恰恰和民主科学的理念背道而驰。

  所以在剧情高潮处,两个作为姜文周韵身边的封建残余势力的彻底消亡,引至了明线中的高潮戏。这或许是姜文在电影中试图传达的一个小观点,只有纯粹的民主和科学,才能引发中国人群体意识的觉醒。

  其实史航的角色隐喻较为明显,暗讽影评人是太监绝大部分人都能看出来,但姜文又似乎在台词中藏了不少机锋。

  “五个字影评”是否代表了豆瓣短评中类似于“太差了”、“不喜欢”之类的评价?如果是这样,那打击面可以说是非常广泛了。

  “我都没看过”个人认为此中有深意,此处的没看过似乎不应该简单的以为没看过电影,而应该结合姜文电影总是不被人看懂的经历,理解为没看懂;此处姜文似乎又扩大了打击群体,对没看懂就瞎逼逼的群体的直接讽刺。

  9. 亨德利医生?

  此处亨德利医生也就是李天然另一个爸爸,角色指代成熟的资本主义文化制度;此处安排亨德利医生的死亡,似乎也表明姜文的观点,即中国并不适合西方制度的全盘接收。

  10. 钟鼓楼?

  《邪不压正》是按照高度来讲故事的,胡同上的飞瓦,和胡同下的土地;而唯一不在两个地方的恰恰是彭于晏所处的钟鼓楼,而钟鼓楼又恰恰是整个北平最高的存在。

  于是敲钟的动作,就变成了唤醒意识的暗喻。

  ……

  影片中其实还有很多很多很有解读空间的机锋,比如为什么李天然会在抓贼的时候被吸大烟?比如为什么姜文的女儿选择辅仁大学而不选择清华北大?比如几个角色是否有mzd、jjs的暗示?再比如说结尾处用意几何,均有很大很大的讨论空间。

  毕竟姜文导演的军队大院出生背景,加上其对老毛的崇拜,热爱zz隐喻似乎也不为过。

  电影中还有很多很多我也没想明白的地方,但总结来说:

  此次的《邪不压正》,明线是一个普通的复仇故事,背景是1937年的北平。

  暗线则是一个讲述中国人群体意识,由蒙昧到觉醒的符号故事,背景是整个近代史。

  而“民国三部曲”的明线是民国时期的三段故事

  暗线则是关于人类意识变迁过程的故事

  从整体的无意识(《一步之遥》),到蒙昧向觉醒的过程(《邪不压正》),再到觉醒后的反抗(《让子弹飞》)的三段式叙事结构

  正好等同于《太阳照常升起》的全故事

  私以为,如果想要正确的解读一部看不太懂的电影,必要的是找出影片中不合理不合规的地方,然后逐一击破;但由于《邪不压正》的票价比较贵,我也没那么喜欢姜文,所以电影就只看了一遍,如果大家对剧情方面有疑问,有不解的地方,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但不管怎么说,姜文还依旧是那个姜文啊。

  个人评分7.5

  To be contin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