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有这样一个地方,它是“育种的天堂”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地方,它是“育种的天堂”
农影智造
阳光、沙滩、海浪....
这是大众对于三亚的初映象
而对于农业科研人员来说
它是“育种的天堂”
这个神奇的地方就是海南的南繁基地,从高产的玉米、水稻到抗虫害的棉花,一个又一个农业奇迹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被创造。
据统计,全国有超过近2万个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南繁获得,占到全国育成新品种的70%以上。每年冬季有来自全国29个省份,700多家单位和种子企业,近7000多名科研人员在海南从事南繁工作。每年5000—7000多万公斤大田生产用优良种子源源不断地发往内地。
南繁加代繁育使得农作物育种周期缩短了 1/3 至 1/2, 推动了全国种业的发展;培养出了袁隆平、吴明珠、戴景瑞、喻树迅院士等数十位现代农业领军人物。
凭借得天独厚的光热资源和种质资源,占地仅20万亩的南繁科研育制种基地已成为“中国饭碗”最坚实的底座。
△12月10日,走进位于陵水安马洋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大片绿汪汪的育苗田整齐丰茂,长势喜人。
1
南繁,走向世界的“种业硅谷”
一碗白米饭,送到嘴边,你也许想不到,它的种源超过八成来自海南。
南繁基地是国家独一无二的战略资源,已成为我国新品种选育的“加速器”、农业科技创新的“孵化器”,是中国种业的“硅谷”。
谈起杂交水稻在国外的表现,袁隆平在12月9日首届中非农业论坛上介绍,杂交水稻不仅在中国表现良好,在外国同样表现出色、增产显著。像美国,有60%以上的稻田,是种我们中国的杂交稻,增产的幅度高达20%-25%。同时,在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发展中国家,也都做到了增产。
中国种业走向世界,海南南繁是“中转站”和“出海口”。三亚每年吸引了数十批次、上百人的国外专家和学员前来考察学习农业技术、南繁品种,寻求南繁育种支持。
△12月10日陵水安马洋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
2
南繁,中国种业“加速器”
“杂交水稻的成功,一半功劳应该归功于南繁。”袁隆平说,从1976年开始,全国推行杂交水稻,到了1998年,全国一半的稻田都在种杂交水稻。近半个世纪以来,南繁种业为全国农业发展,尤其是解决14亿人的吃饭问题,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12月10日,陵水安马洋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工作人员正在拉网防鸟。
1965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戴景瑞来到南繁,多年来一直从事玉米遗传育种和生物技术应用研究,直至今日。“我一年来两次海南,来来回回都100多次了”,他笑着说。南繁基地是如何助力我国种业发展,为什么能成为中国种业的“加速器”,
正因有了南繁这个农作物育种的“加速器”,我国农作物品种选育推广明显提速。通过南繁,我国主要农作物完成了6-7次更新换代,每次品种更新的增产幅度都在10%以上;我国得以在水稻育种技术取得多项突破,得以利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养活世界22%的人口,彰显了世界科技发展的中国贡献。
经过60余年的发展,我国已育成的7000多个农作物品种中,70%以上经过了南繁基地的培育,从杂交水稻、高产玉米到抗虫害的棉花,海南这片热土上接连出现了一个个农业奇迹。
3
南繁,为海南带来发展红利
如何守好南繁宝库?海南给出了坚定答案:划定26.8万亩南繁科研育种保护区和5.3万亩核心区,纳入永久基本农田范围。
△12月10日陵水安马洋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育苗田
南繁对内扛起国家粮食安全的担当,对外要加快引进来走出去,打造世界级种业产业集群。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15年,三亚就支持筹建国际种子现货和期货交易中心,推进国家杂交水稻三亚南繁综合实验基地和海棠湾国家水稻公园建设,启用了海南国家南繁研发中心暨公共试验服务平台。当前,三亚正在建海棠湾南繁小镇,建设集科研、旅游、科普教育等为一体的南繁中心,把三亚南繁打造成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种业创新高地。
利用先天气候优势,发挥技术平台作用。以南繁基地为代表的海南农业正在努力集科研、生产、销售、成果转化为一体,发展自身的同时服务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