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中国》,为何如此能打?这几点不容忽略

  高分纪录片《中国》第二季归来,依旧是口碑热度双丰收。

  兼具文化传播属性、正向价值属性,同时又并不晦涩枯燥,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知识性、审美性和可看性的均衡处理,堪称教科书级别。

  

  一,丰富的知识性。

  《中国》第二季目前已经播出了四集内容,第一集讲李白、杜甫,第二集讲宋之美学。

  李杜文章千古,谁人不知谁人不晓?

  幼儿园的小朋友都会背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但纪录片的功课足够专业,发掘很深、知识储备很厚,娓娓道来诗人和时代的故事。

  

  对于没有相关专业学科背景的观众来说,无疑是很有裨益的知识吸收、能量充电。

  第三集讲大元王朝的建立,第四集则讲著名文学家、剧作家关汉卿。

  纪录片中出现的人名,忽必烈、关汉卿、朱熹等等,大家应该都不陌生。

  毕竟,这都是些如雷贯耳的名字,鼎鼎有名的人物。

  

  但忽必烈受藏族哪些影响?他身边的汉人官僚们,又为他构建了什么样的蓝图?

  蒙族、藏族、汉族,如何在融合中发展?

  上述问题恐怕未必属于“妇孺皆知”的范畴。

  《中国》纪录片的好看,首先就在于知识的渊博,纵横文史领域、细细讲来每一集都很耐看。

  

  二,非虚构的故事性。

  我们知道这是纪录片,所讲述的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事件,是史实。

  一言以蔽之,“非虚构”。

  有意思的是,内容素材虽然是非虚构的、非“故事性”的,《中国》的讲述方式却是很有趣有意思的“讲故事”式的。

  

  娓娓道来,不生硬、不教条、不枯燥。

  在准确传递客观知识的同时,兼顾趣味性和美感,效果很好。

  再比如,其中讲到关汉卿生活的年代、科举考试制度在北方还没有恢复,讲到他们这一代文人和宋朝文人处境大不同。

  

  此后,安排了一出关汉卿“围观”朱熹等大儒的画面。

  所有观众都知道,元朝的关汉卿和宋代的朱熹出现在同一画面中,这是艺术手法(不会干扰正确认知);

  但就是通过这种在场的手法,将他的神往之情,表现得非常具象,很有感染力。

  这不仅仅是对知识的简单罗列,而是充分调动声光电等多种元素和手法,再条分缕析引人入胜。

  

  三,可看性。

  毫无疑问,《中国》如此受欢迎,一是因为丰富的内核、饱满的肌理,二是因为“好看”。

  纵使单从娱乐角度、从节目的角度来衡量,这也是一部好看的作品。

  

  纵使没有被强烈的求知意图所驱动,仅仅想在电视机前消磨时间,这部纪录片也不会让人失望。

  相反,还会带来更多附加惊喜。

  泱泱五千年中华文脉,如画卷如诗歌如音律般在《中国》纪录片上缓缓展开、跃然眼前,值得被看见。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