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是一阵风吗?看这个干货满满的论坛如何为视频传播生态把脉

  上个世纪,当安迪·沃霍尔说出“每个人都可能在15分钟内出名”时,人们以为这只是奇思异想;如今,一段短视频,几节手指舞,甚至一句话,成名何须15分钟?15秒的视频就能让之成真。而伴随着行业野蛮生长,传播业态变革加剧,“游戏”来到下半场,短视频该如何赢得长跑?

  日本据微信图片_20191110143854.jpg

  11月7日下午,作为2019紫金网络传播创新峰会主题分论坛之一的短视频主题论坛“短视频,不是一阵风”在苏州市广电总台举行,与会嘉宾共同探讨短视频业态的发展和演变。

  微信图片_20191110143859.jpg

  论道短视频“创作攻略”

  共话未来信息传播生态

  江苏省委网信办主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缨在论坛致辞中表示,“下班路上刷一刷,等电梯时抖一抖,吃美食前拍一拍已成为一种时代的印记。短视频已经不仅仅是一阵风,因此加强对短视频的利用、扶持和引导,推动短视频发展意义重大。”

  微信图片_20191110143904.jpg

  江苏省委网信办主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缨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总经理周斌也在致辞中表达了他对短视频的理解,“短视频从时间上说是短的,但纸短情长,时短意味长。所以我们要有短视频更要有‘暖’视频。无论如何变,信息传播 ‘润物细无声’的功能和价值不会变。”

  微信图片_20191110143908.jpg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总经理周斌

  除了主办方,该论坛还邀请了一些业界短视频制作领域的杰出代表,来探讨如何在互联网的公共空间中精准有效投放具有“网感”的短视频。

  梨视频副总编汪庆红将资讯类短视频的报道策略概括为“小、正、大”——平视小人物,讲述正能量的故事,表达大情怀。汪庆红还说道:“生产模式改变,才是内容生产的王道。梨视频改变了传统媒体自上而下的做法,建立了有6万核心拍客的强大蓄水池,由下到上生产:定选题和拍客、拍客拍片、回传视频,审核上传,这种生产模式迅捷而高效。”

  微信图片_20191110143911.jpg

  梨视频副总编汪庆红

  二更传媒作为短视频行业的品质标杆,其创作中心高级制片人徐捷分享了短视频IP的打造“攻略”。“用8-10分钟一集的短视频节目去说好一个素人的故事,难度很大。关键在于最短时间内完成情绪共鸣的对接,给用户一个包含了时空、人物、故事的情境,然后加上情绪,找到引起用户共鸣的情感线,从‘见众心’到‘见内心’。”

  微信图片_20191110143916.jpg

  二更传媒创作中心高级制片人徐捷

  解码总台视频业务“爆款密码”

  7大秘笈助力高效融媒传播

  视频业务一直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领先于业界的核心优势。近年来,总台旗下央视网不断拓宽短视频生产空间,并组建相关工作室,聚焦融媒视频的高质量制作、高精准分发,打造台网深度融合、发展的创新案例。在本次论坛中,央视网视频中心总经理唐晓艳通过大量制作案例与经验复盘分享了央视网视频团队的“融媒传播成功之道”。

  微信图片_20191110143920.jpg

  央视网视频中心总经理唐晓艳

  微信图片_20191110143925.jpg

  成立两年多以来,“央视网视频”团队先后获得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中国方案 G动全球》)、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公仆之路》)及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小央视频》),获奖类型分别为直播类网络访谈、短视频新闻、新媒体品牌栏目,充分彰显了团队在视频领域的强大优势和综合实力。此外,团队还多次获得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等主管部门、行业机构的重点扶持,以及微博、腾讯、酷燃、百度等渠道平台的各类奖项,被业界广泛认可。

  内容层面,唐晓艳着重提及了对母体资源的深度开掘和原创内容生产能力。她首先分享了近期源于台内节目改编并在微博等渠道引发关注的几个视频案例,如#90后梗王袁隆平#、#身高1米2刺杀7名日本军官#、#美国老兵坚定为中国代言等#,她认为,这些视频能持续在社交平台引发高声量探讨,正是源于”台“端内容的”网“端改造,体现了内容层面的思维转化,内容生产必须要由过去的简单粗放转换为重社交、有品质的精深加工。“每个机构的母体都拥有巨大的视频资源储备和团队制作能力,但我们必须要进行一个台到网的改造传播过程,要不然就是坐拥金山银山却只能望山兴叹。”唐晓艳说道。

  微信图片_20191110143930.jpg

  唐晓艳认为,原创内容生产能力更是主流媒体短视频机构必备的生存技能,她概括了几个关键词:“独”——独有题材、独家观察、独特形态;“热”——热点是迅速形成影响力的最快法门,媒体焦点正由新闻热点转变为话题热点;“暖”——与清流慢综艺、主旋律电影一样,正能量短视频正在崛起;“精”——资讯类短视频品牌处于平稳发展过程中,风格化视频类节目正在崛起。“体制内的传统广电媒体不断与新媒体相互借力,联合出品,推出网络版的“短视频节目”,包括我们与上海纪实频道合作的《人生第一次》、与海峡卫视合作的《人间有味》、与箭厂合作的《非常中国》等,都是和地方媒体系统合作的。”唐晓艳提道。

  微信图片_20191110143934.jpg

  微信图片_20191110143937.jpg

  主流媒体不仅要做好对内报道,更要做好对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央视网视频中心还精耕了一些融入新观感、新技术的外宣视频项目,领衔业界的生产方向。《中国时刻VR》用VR虚拟现实技术带领观众更加直观了解中国的方方面面,使国内外观众与中国故事的接近性更强;《中国方程式》使用数据可视化动画形式,聚焦发展中的中国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非常中国》挖掘那些“倔强”、“发光”的中国人,用中国故事消除世界偏见;这些节目都在境内外视频及社交平台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除了内容层面,运营也需要适应移动互联网的节奏。融媒时代,运营机制必须由过去的简单发布转换为分渠道、有调性的精细运营。唐晓艳结合央视网视频的精准分发对运营层面提出了一些见解。“精细运营,首先就是渠道必须细分,平台机制必须遵循。我们把这四大类渠道作为精细运营的目标,微博为代表的话题系、腾讯为代表的内容系、抖音为代表的微视系、B站为代表的青少系,细分到人,专门研究这些渠道和平台的运营规律,按照不同的的玩法机制进行内容生产和运营宣推。”

  微信图片_20191110143943.jpg

  唐晓艳认为,整个社会的信息传播机制正在由“以媒体为中心”转向“以话题为中心”,形成话题的信息才能获得最大程度的传播,因此,精细运营还要求“调性必须聚焦、人设必须清晰”“玩法必须升级、互动必须到位”。媒体从业者一定要找到专属于自己的独家优势,定义好自己的垂类,然后把那类内容做到极致多、极致快、极致好,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流量倾斜。

  揭秘协同生产战略的“运作逻辑”

  品牌、伙伴与活动如何赋能融媒传播?

  唐晓艳在分享中提及:品牌、伙伴、活动,都是融媒传播的重要抓手。

  品牌矩阵的建构,是央视网视频团队近年来着力聚焦的。经过两年多时间,他们已从单一的时政品类进化为覆盖时政、社会、国际、军事、纪实等多领域的内容矩阵体系。在“热点走流量 调性走品牌”的一致共识下,重点打造“央视网视频”、“小央视频”、“直播中国”三大品牌体系。

  微信图片_20191110143948.jpg

  “央视网视频”重点聚焦品牌栏目体系,以“求真务实、洞察时代、原创IP”为总体要求,重点关注纪实、文化、人物等领域,今年重点出品《人生第一次》、《非常中国》、《飏声》、《十二时客》等栏目。

  “小央视频”重点聚焦热点资讯体系,兼顾“新闻、话题、情绪”三类社交时代的传播热点,打造“有趣、有料、有态度”的调性和人设,下设现场、前线、比划、青年说、谁是王牌等品牌。

  微信图片_20191110143953.jpg

  “直播中国”重点聚焦地方政务体系,以地域和主题为双重维度,打造地方垂直品牌+人工智能产品,中国新地标、中国好物产、寻找扶贫样本、馆中国等项目正综合推进中。“融媒时代,我们在品牌建构上必须由过去的单一品类转换为多类型、多品牌的产品矩阵。”唐晓艳说道。

  融合时代的创作,必须由过去的各自为战转换为多伙伴、多合作的抱团取暖。对于伙伴关系,唐晓艳表示要重视四个方面伙伴的协同关系,即与台内伙伴、地方伙伴、政媒伙伴和平台伙伴。

  微信图片_20191110143957.jpg

  而维持与这些伙伴的关系,又要特别重视全媒体活动的价值。唐晓艳将其比喻为既是调动各方资源的最大粘结剂,也是长期保持伙伴关系的防腐剂,是一个媒体的创意策划能力、项目运营能力、资源统筹能力、宣传推广能力、商业整合能力、品牌塑造能力等多方面实力的综合体现。“结合五四100年和新中国成立70年,我们今年也推出了一个青年向的全媒体品牌“中国YOUNG计划”。这个活动就要求深度合作,穷尽资源。与平台机构、媒体机构、线下机构等等,我们都要求长板用尽,资源多次高效利用,上大屏、上电影、进校园、CUE流量、线下打卡、主题包车等等。”唐晓艳说道。

  微信图片_20191110144001.jpg

  在分享最后,唐晓艳也畅想了未来传播生态的场景建构。“未来什么样,我们谁都无法准确预知,5G+AI时代的到来,必将给我们带来难以想象的变化。但可以预见的是,短视频,绝对不是一阵风。不仅不是一阵风,还要从风口之上,变为无处不在、无所不见、无人不用。而你我,都是见证者、参与者、推动者!”

  现场业界一线从业者的精华分享引发了现场观众的深刻思考,更让大家意识到要在短视频时代把握好自身的制作与传播优势,利用专业性的功底和前沿性的理念,促进视频生产的价值得以回归。正如江苏省委网信办主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缨在致辞中所提到的:“互联网头部效应意味着主流平台承担更多传播责任,要以政治风控和用户行为为引导,用更多优质内容资源,夯实擂台,短视频平台才能拥抱一个更加可期的未来,将这阵‘季风’变成‘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