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 从容的受能者

  文·杨星   苏林峰

  很多人印象中的澳门,是一座活色生香的赌城。但澳门却能连续3年登顶“中国生态城市排行榜”,并在“中国宜居城市排行榜”中名列三甲。近年,随着与内地合作的加深,自然资源贫乏的澳门得以摒弃原有的高价能源,转而使用相对环保的绿色能源,但澳门也面临着提高能效的新考验。

  澳门是个具备“双面”气质的城市。白天,它充分展示着安宁和谐的一面,并连续3年登顶“中国生态城市排行榜”;而当夜幕降临,它就会化身为活色生香的全球博彩之都。灯火辉煌下,澳门赌场的收入早已在2006年悄然超过美国拉斯维加斯。

  澳门早有“赌埠”之称,20世纪初,西方博彩游戏传入澳门,形成本地化的博彩架构。1961年2月,澳门当局正式开设博彩旅游业,使其成为澳门的支柱产业之一。但在20世纪90年代,这个“东方的蒙地卡罗”却因金融危机和自身经营出现颓势。

  澳门回归后,中央政府支持博彩业发展。2003年,国内自由行政策开放后,内地客源保持20%~30%的增长,为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1999年,全年访澳旅客只有744万。而到金融危机前的2008年,来澳门旅客已打破2200万人。

  博彩业其实是内地和澳门合作的典范之一。深知自身资源不足,澳门把发展的目光投向广大的内地。依托内地资源,从1999年到2008年,澳门本地生产总值由427亿元增加到1718亿元,年均增长13.3%。特别是在能源领域,澳门曾依赖耗能的高价能源,而在与内地的合作中,澳门的能源结构已向低排放转型。

  “濠镜澳”不再奢侈

  澳门混合气质的最大体现还有美食。在这里,除了葡萄牙风味鸡、味道浓郁的印度咖哩、传统广式烧腊、东南亚酸辣鱼,最不可少的就是本地生蚝海鲜。

  澳门曾因盛产蚝而得到“濠镜”或“濠镜澳”的古称。但除了海产和少量花岗岩外,在澳门约3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几乎没有其他资源。

  特别是在能源开发上,由于地势地平,这里没有可用的水能资源,而工业经济不够发达,也让核能建设显得缺乏必要。最重要的是,澳门附近的各个港口水相对较浅,这让大型运煤船只难以靠港,加之存放煤炭和煤渣需要面积很大的场地,而这对于寸土寸金的澳门并不可行。

  尽管没有能源,但澳门也拥有自己的发电厂。今天,澳门主要有三家发电厂,分别是位于澳门半岛的澳门发电厂、位于路环岛上的路环发电A厂及路环发电B厂。三所电厂的总发电设备容量为472 兆瓦,自1992年起,澳门固体废弃物焚化中心亦投入电力生产行列,年发电量为12兆瓦。2006年前,由于管道不畅,澳门能源市场上以供应石油产品为主,因此,本地发电厂的燃料多为柴油及重油等石油燃料,但这样做不仅污染空气,花费也很高。

  于是在2006年,澳门特区政府制定时间表,决定分三个阶段引入天然气。首先在2007年,横琴-澳门输气管道开通,澳门引入中石化天然气及邻近地区供气,此后,这里每日接收可生产136兆瓦电力的天然气。根据时间表,澳门天然气还与中石化合组公司,在珠海黄茅岛兴建大型液化天然气接收站,除满足发电需求,天然气还会逐步将用途扩展至出租车和公交系统,最后将会普及至民用层面。

  电气化逐渐出现

  今天,与金融巨头集聚的香港相比,近邻澳门却未能跻身“商界精英”之列。而事实上,澳门也曾有自己的贸易辉煌。20世纪70~90年代初,因为拥有出口配额的优势和低税的投资环境,大量港商曾将澳门作为生产基地,因此,加工业、博彩业、金融保险和地产业曾主导澳门的经济,制造业一度占澳门GDP近37%。

  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大量工厂从港澳内迁大陆,澳门的制造业辉煌不再。更为关键的是,葡萄牙人并没有像英国人对待香港一样,在澳门继续精耕细作。早已失去“海上帝国”霸气的葡萄牙不再具有全球策略,它也并未对澳门采取有效的措施以挽救经济。

  回归后,中央政府为保持澳门的经济发展,维持博彩和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标志,进行了政策支持。在能源方面,最突出的扶助措施就是加快澳门的电气化。

  广东对澳门供电始于上世纪80年代。1984年7月,广东珠海电网开始向澳门供电,结束了澳门电力“自产自销”的历史。

  2005年,澳门特别批设能源业发展办公室,隶属于运输工务司,职能是协助政府制定能源政策,监督和协调业界一切与能源有关的活动。此后,电力占澳门终端能源消费的比例不断扩大。2007年,电力占澳门终端能源消费的比例为17%,2012年这一指标已提升至40%。与此同时,煤油、重油占终端能源的消费比例不断降低。

  截至2012年底,广东对澳门供电量累计突破200亿千瓦时,供电量比1999年澳门回归时增长了20倍。2012年,澳门总用电量为43.44亿千瓦时,其中3.76亿千瓦时是由澳电自发自供,39.68亿千瓦时是从广东电网购入,比例分别为8%和92%。

  而天然气方面,除了2007年与中石化的合作,2012年,澳门特区政府与总部设在澳门的央企南光集团签署为期25年的《天然气分配公共服务》批给合同。由南光天然气投资10亿澳门元展开天然气管道铺设工程,5年内完成覆盖全澳的天然气主干网络。

  目前,工程进展较快的石排湾公屋居民已经可以使用天然气。根据政府刊载的批示,南光天然气公司向4类客户销售天然气,分别为工商用户、公共及公益用户、燃气设施营运商及燃料加注站营运商。

  为了确保澳门天然气气源的稳定供应,广东珠海金湾液化天然气公司联合中海气电公司、广东粤电集团以及广州发展等单位,共同建设和运营位于珠海市西部的高栏港经济开发区的LNG接收站,建设规模分为一期的每年350万吨、二期的750万吨及远期最终项目2000万吨处理能力。一期工程预计在2013年9月投运,这将为珠三角西岸城市群天然气管网注入新气源。

  此外,与澳门相连的珠海中山区天然气管线主要由南海海上气田供气,当珠海LNG接收站项目投运后,将大大提升区域供气安全和稳定性。随着广东天然气管网在2014年的建成及互联,澳大横琴校区和澳门工商户供气也将实现。

  “派钱先生”亟须节能

  除了现任特首、世家后代,崔世安还经常被澳门人称为“派钱先生”。

  2008年后,澳门政府每年按照“现金分享”计划,向给居民派发现金。每名澳门居民除了每年可获得5000~6000元澳门币的“派钱”,还可减免多项税收,享有近乎全免的公费医疗,儿童则享有免费的义务教育。政府每年还为教育部门补贴大犯罪片量书本费,并派发名目繁多奖学金。在能源、社保和住房租金等方面,政府也对本地居民有诸多优惠措施。

  不难发现,丰厚的福利措施,是以澳门迅速提高的GDP作为支撑的。2010年后,在熬过金融危机最痛苦的时期后,澳门进入更快的经济发展阶段,2012年,澳门人均GDP达7.6万美元,已排名全球第五、亚洲第一,这让特区政府的财政盈余逐年递增。

  但在派钱的同时,澳门政府在能源使用、特别是节能方面的投资却被指不足。根据能源业发展办公室在2011年发布的报告,受访的机构均表示,特区在改善能效方面尚待提高,而他们遇到的主要困难是缺乏资金。

  但从特区政府的政策看,其在能源效益提高方面的花费并不少——除了建立节能基金外,特区在引入天然气后,实行了四级阶梯收费模式后,天然气由最低的每立方5.86元至最高的6.05元,用气量越多,售价越便宜。而其余三类客户则采用单一收费,当中以燃气设施营运商售价最高,为每立方米6.39元,最低的是公共及公益用户,为每立方米5.86元。

  因此,最关键的问题或是相关法律不健全。根据能源业发展办公室的报告,澳门尚缺乏强制性节能措施,甚至不具备统一的建筑物能效标签、电器能效标签等。因此,如果政府要提高能效,不仅需要继续投资,更要循序渐进地通过立法推行强制性节能措施。

  这种措施在2013年显得更加重要。因为在2012年,尽管澳门经济增长仍保持在10%左右的高水平,但下半年的生产总值按年实际增长急降至仅为5%。当前,澳门特区政府已经表示,2013年要大力推动经济多元化发展,这也在预示着,澳门经济已或到了一个需要重整思路、精耕细作的阶段。

  对于能源更是如此。2013年,随着西气东输二线管道建成,更多的天然气将直接输送至澳门,并应用在民用领域。因此,如何让诸如能源投资发挥作用,实现真正提高能效,将是对特区政府能力的新考量。

  (作者供职于中国南方电网公司)

  文章来源:《能源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