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题材复苏:抢攻商业院线 观众口味分层化

  观众开始文艺觉醒 中国影市要“农转非”

  以往被认为过于“高冷”的电影节展映,越来越成为影迷们的心头好。今年的上海电影节,多个场次的电影票被瞬间“秒杀”;而在北京,没去中国电影资料馆排过长队的人,简直都不好意思跟人说自己爱看电影!

  格瓦拉生活网是上海电影节的官方指定售票系统,据其副总李磊介绍,今年上海电影节整体票房在千万左右,格瓦拉生活网作为官方售票平台,吸引了大批网友聚集,开票日(7日)最高在线纪录突破10万人次,不断创造格瓦拉服务上海电影节后的各种新高。影迷们奔走吐槽:上海电影节的票实在太难买了!

  许多放映场次的影票已提前售罄许多放映场次的影票已提前售罄 资深影评人桃桃林林已经是第三年“蹲守”上海电影节了,积累了不少抢票的经验。开始售票的前一天晚上,桃桃林林就根据展映排片表整理出属于自己的片单,再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热门程度,决定重点抢购场次。第二天早上8点,桃桃林林就打开购票网页开始“刷票”:“进去就狂点,运气好能抢到,不行的话就再继续刷,因为电影节的票是分批次放出,隔一段时间会再放出来一些。”刷票的过程从早八点一直持续到晚八点,热门场次基本都是当天卖光,而相对冷门的场次有可能留一些到第二天出售,所以第二天还得继续刷。

  相比之下,在上海的观众还是更幸福一些,除了网上购票外,他们还可以在影城排队购票。但排队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在上海影城正式开票的前一天,就已经有百余名忠实观众到此通宵排队了。据影城负责人透露,截至6月20日,上海影城展映所得票房已经超过340万,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5%,观影人数也同比上升。

  说到看电影的“排队文化”,不能不提中国电影资料馆。

  《大逃杀》、《2001太空漫游》、《阿拉伯的劳伦斯》等经典名片在放映时,资料馆门前排起了长长的大队,几乎造成小西天的交通瘫痪。这里的名片放映几乎成为了北京的文艺地标,乌尔善、刘杰等导演都是常客,连姜文也带着妻子周韵来这里看了修复版的《神女》。

  《福音战士新剧场版》“序”、“破”两集连放,在很多影迷的记忆中可谓恐怖:有人支帐篷来排队,排在第一的是从天津赶来的,一般至少排队4-5个小时以上。目睹当时排队盛况的网友感叹:“简直都拿出了买春运火车票的精神!”

  如此火爆的排队场面在资料馆屡见不鲜如此火爆的排队场面在资料馆屡见不鲜 中国电影资料馆的节目策划沙丹告诉腾讯娱乐,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从1996年开始营业,当时只有一个大放映厅,每周做一次展映。现在,电影资料馆扩建成3个放映厅,一周五天都有电影放映,从这个月起还新增了公益讲座,人流还在不断增加。

  李磊也是资料馆的常客,前不久去看修复版《大话西游》时,提前一个小时到小西天的他还是排在了很多死忠粉丝的大队之后,只买到了边角座位。等进入影院大厅后,又被许多人围住,询问票能否转让。甚至还有女生情急之下直接冲过检票口,被检票员抓个正着。

  李磊表示,大银幕观看最爱电影的体验让他觉得十分宝贵:“之前至少看了20遍,这一场是经典修复版,比以往看到了更多的细节。听见《一生所爱》时,你会热泪盈眶,那种感觉就叫回忆。”据他介绍,格瓦拉生活网已经在推动和电影资料馆的网络售票合作,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在资料馆门前排大队的现象将成为历史。

  在北京,除了电影资料馆外,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和百老汇moma影城也是影迷的观影“圣地”,不仅有各类主题展映,还有影人对话沙龙。前者比较关注独立电影以及国内艺术电影,后者是商业院线旗下的艺术影院,常常还会满足影迷的个性需求,比如放《一代宗师》、《激战》的粤语版。此外,各国大使馆也会不定期做一些艺术电影的放映。

  百老汇moma影城已经成为文艺影迷的聚集地百老汇moma影城已经成为文艺影迷的聚集地 上海从去年开始建立了“艺术电影放映联盟”(简称AFA),汇集了8个城市的11家影院,以“一城一映”“周周映”的方式,推广国产艺术电影。广州的“先锋光芒”电影展映活动以每月至少推出一部艺术电影的频率,放映了不少中国内地的艺术电影和低成本电影。

  一线城市的影展文化逐渐成型,二三线城市也嗅到了这一观众观影氛围的变化。今年6月,天津也有了第一个艺术影院——“哏儿都电影公社”,定期拿出7个厅中的一个厅做艺术电影的放映。启动之后的第一个活动便是和瑞典大使馆合作的“瑞典电影周”,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一天排3场的情况下,剧情片的上座率在80%左右,冷门的艺术片,260人的厅也有三分之一观众能看到最后。

  据悉,中国电影资料馆会定期向“哏儿都电影公社”提供放映片源,同时他们也计划在全国再找5-10家艺术影院进行放映合作,让馆藏的珍贵拷贝“走出去”,更大程度的满足影迷的需求。此外,各类电影主题的咖啡馆、餐吧、沙龙等民间电影组织也纷纷建立,越来越受到热爱电影的年轻观众的追捧。

  影迷文化开始形成的同时,电影市场也开始用更温柔的姿态接受有文化艺术追求的电影。

  《归来》目前票房已接近3亿,根据片方统计,该片打破了国产文艺片公映的日票房、破亿速度、上映总天数、总票房纪录等多项纪录。上半年,柏林金熊片《白日焰火》的票房则以超过一亿的惊艳表现,打破了影展获奖片不卖座的魔咒。

  中国近年文艺片票房汇总中国近年文艺片票房汇总 有业内人士认为,《白日焰火》的票房证明了中国观众的观影口味已经改变,“开始慢慢接受那些注重品质,有思想性、艺术性的电影。”知名电影学者焦雄屏接受腾讯娱乐采访时却并不乐观:“艺术电影的主流性非常依赖其他的因素。例如,《白日焰火》的票房来自大家对其获奖感到好奇,加上适当的宣传手段。而张艺谋是老牌导演了,《归来》的主题又是耸动的文革题材,再加上超级大牌出演,票房当然会高。千万不要以为这两部片热卖,就能说明艺术电影在中国市场站住脚了。”

  不过总体上看,过去几年观众对文艺片的接受度在逐年上升。2011年的《观音山》取得8000万票房,引爆文艺片高票房的话题;2012年的《桃姐》7100万票房,让业界刮目相看,《白鹿原》《二次曝光》等片更是票房过亿。

  除了院线,文艺片在视频网站上也开辟了自己的疆土。在腾讯视频上,《白日焰火》的播放量达到607万。而几年前在内地遭遇票房滑铁卢的《赛德克·巴莱》的播放量,竟高达1170万。网络播放量虽然无法完全折算为票房,但说明观众的需求是真实存在的。

  除了观众约定俗成所说的“文艺片”以外,《让子弹飞》、《中国合伙人》、《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等一批具有一定文化和艺术含量的电影,也在电影市场上屡创票房“奇迹”。适当的文艺元素的加入,增加了观众对电影解读、讨论、共鸣的可能性,围绕电影产生了不少话题,使得观影人群得以更大程度的辐射。

  王家卫的《一代宗师》上映后也遭到“剧情不连贯”、“看不懂”等争议,宁浩的《无人区》在上映前,片方曾担心影片过于黑暗,会让观众觉得压抑。但两部电影先后入选柏林电影节,电影的品质还是得到了大部分观众的认可,还分别拿下2.58亿和2.87亿票房。

  《黄金时代》成为下一步备受瞩目的文艺片《黄金时代》成为下一步备受瞩目的文艺片 大导演们也纷纷瞄准具文化艺术含量的题材:许鞍华描写民国女作家萧红的电影《黄金时代》被选为今年威尼斯电影节的闭幕片,吴宇森聚焦1949年的爱情灾难战争片《太平轮》将于年底上映,姜文的《一步之遥》改编自民国的真实事件,陈凯歌则改编了备受文青推崇的小说《道士下山》。业界正在观望,也许新的国产电影票房记录会从他们中诞生。

  市场多元化和层次细分已经悄然开始,在一线城市,这样的迹象更加明显。今年戛纳电影节开幕片《摩纳哥王妃》于6月20日在国内开始上映,首日上海的排片比例最大,达到约18%,北京、深圳也有13%左右,但在安阳、汕头等城市,排片比则不到它们的一半。

  6月27日《变4》首映当天,在北京、上海,《摩纳哥王妃》排片超过2%,在重庆、武汉、沈阳等二线城市,排片也在1.5%左右,而该片基本在一半以上的三四线城市影院里绝迹。在《变4》映前,曾有影院喊出100%排映的口号。

  两部影片票房比重差异说明观众口味分化两部影片票房比重差异说明观众口味分化 以《白日焰火》为例,根据片方提供的数据,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票房贡献高达28%,全国所有三四线城市贡献票房仅占33%。而由闫妮、井柏然主演的喜剧片《疯狂72小时》,在北京进行媒体试映时被认为笑料尚可,但剧情、画面太粗糙,虽然最后拿下2000多万票房,但一线城市贡献票房仅占5%-8%。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观众的观影审美在悄然变化,或者更准确的说,分化。这背后的原因是有多方面的。

  新中国电影在创作上的文艺觉醒标志是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以张艺谋、陈凯歌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在国外电影节上频频得奖。虽然有些电影无缘在国内上映,但他们对国内观众的审美觉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老谋子”成为第一个以导演的身份而家喻户晓的“大明星”。

  93年,《霸王别姬》在戛纳拿到了华语片迄今唯一的金棕榈大奖,市场表现也相当亮眼,获得4000万票房。2年后,姜文的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在威尼斯电影节拿下最佳男主角,以5000万票房成为当年国产片冠军。至今在很多观众的心目中,那是中国电影“最好的时光”。

  随着《英雄》开启了中国大片时代,一批古装电影纷纷效仿,让观众陷入审美疲劳。随着《英雄》开启了中国大片时代,一批古装电影纷纷效仿,让观众陷入审美疲劳。 “第五代”导演举起的电影文化大旗,最后还是不得不向商业低头。2002年《英雄》的宣传口号是“把观众拉进电影院”,成为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开始的重要标志。商业浪潮的兴起不仅把“第五代”导演们裹挟在其中,也让北上的香港导演得到施展拳脚的机会。中国电影市场进入全盘商业化的时代,而中国观众也逐渐因此“审美疲劳”,在不断有电影过亿的嘈杂中,真正名利双收的电影屈指可数。

  1994年的《亡命天涯》是第一步引进片,也是中国电影观众真正在影院里看到好莱坞大片,每年10部进口大片占领了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技术奇观激起了中国观众的浓厚兴趣。2000年,在中国加入WTO的背景之下,引进大片额度进一步提高到20部,主打情感的国产片受到了更大的冲击。

  视频网站的在线观看提供了新的观影途径视频网站的在线观看提供了新的观影途径 最近十年,情况又逐渐发生变化,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无论是过去的盗版下载,还是现在的正版视频在线播放的流行,都使观众有了相比于过去更多的选择,以及接触各类电影的机会。资深影评人小韩认为,北京、上海这些城市的观众,相比过去已经很大程度上拓宽了眼界,对电影的要求更高,要看更好的电影。而对于二三四线城市观众,也会慢慢经历这个过程。

  小韩以韩国观众作为类比,“韩国的市场是开放的,他们的电影有分级,韩国电影院每星期都有美国片,还有欧洲片上映,观众挑选的余地很多。”过去一年,韩国票房前十的电影中8部都是本土电影,不乏《七号房的礼物》《雪国列车》《恐怖直播》这类兼具艺术性与商业性的电影。去年年底上映的《辩护人》,具有严肃的政治历史反思意味,再次创造千万人次观影,票房成绩排名韩国影史第九。

  影迷订阅号为大家推荐优秀影片影迷订阅号为大家推荐优秀影片 沙丹的观察是:以前电影资料馆的观众以中老年为主,现在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大约七成以上的观众都在三十岁以下,以学生、白领人群为主,年龄层比商业院线的稍大一点,大概是25-35岁左右。沙丹认为,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兴起,是点燃影迷热情的催化剂。相比从前,大家可以更加便捷地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展映售票信息,也将其分享给同样感兴趣的人。

  兴趣相投的人聚集在一起会产生更强的粘性。影迷周阳是从学电影的同学那儿听说电影资料馆的,之后她每周都至少会去看一次片。她告诉腾讯娱乐,她喜欢去资料馆还有个原因,“里面有个工作人员,我都能感觉到他对电影的热爱,他弄微博、微信,绝不只是工作,是有情怀。”这个她叫不上名字的工作人员正是沙丹。

  桃桃林林也认为新媒体的兴起促进了影展的火爆:“能感觉到每年的观众人数增长,互联网上的炒作也有一定帮助,能感觉到大家的热情、票务排片的讨论度在提高。”

  2002年《英雄》开启的大片模式,让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步入轨道。此后,张艺谋又先后拍出《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影片;而一直勤勤恳恳描绘转型期的现代中国的冯小刚,也抵不住诱惑拍出了《夜宴》,不伦不类的各种大片充斥着电影银幕,票房在骂声中一路走高。

  2013年,中国电影市场已经火速扩张到217亿,排名全球第二,成功实现了从“穷小子”到“暴发户”的“大跃进”。徐峥指出,浮躁的217亿中国市场,还不足以接受靠人文、情感来吸引观众的好电影,以及产业结构正在“建模”和不断健全中。

  今年5月31日,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七个部位机构联合下发《关于支持电影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列出九项新政策,力图“提高中国电影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推动中国电影在关键时期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实现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跨越。”

  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解读《通知》:“前段时间,有一批中国影片,因为与当下年轻观众有很多感情的互动,获得了很好的票房。但当下电影产业面临结构性改变,还是需要能够代表中国电影工业水平,能起到标杆性作用的作品出现。”

  华夏推出“那些年错过的好电影”放映活动华夏推出“那些年错过的好电影”放映活动 已经有电影公司开始积极响应,今年6月初,华夏电影发行公司推出了“那些年,错过的好电影”系列放映活动,第一季推出《双旗镇刀客》《那山那人那狗》《红高梁》3部影片,在全国350多家影院展映1个月。

  “电影市场经过发展,已经到了质的提升阶段,不仅需要商业电影,更需要经典电影。铁杆影迷的口味也在不断的提升,那些经典的影像值得回味。”华夏电影公司执行董事长傅若清如此介绍这一展映的背景。

  从今年,中影集团也开始尝试在全国的近20家影城各拿出一至两个厅放映艺术电影或微电影,以此进一步探讨筹建艺术院线的可能性。

  今年三月底,全国银幕总量正式突破20000大关,是十年前的十倍。去年一年,全国银幕增长幅度高达38%,新增的5000多块银幕大多设在二三线城市。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在全国票房中所占的总体比重下滑,二三线城市观众的口味开始引导市场。

  焦雄屏用台湾的情况类比内地,“台湾市场逐渐从小清新转到重口味的乡土喜剧,比如《大尾鲈鳗》《阵头》等,特点是有民俗性、粗俗笑话、草根人物、励志精神。这非常契合新兴的台湾南部市场,而过去台湾电影一直被台北都会的主流市场所主导。”

  《归来》《小时代》代表两代人审美口味《归来》《小时代》代表两代人审美口味 谈起内地观影口味的变化,焦雄屏认为,“以前的观众追求的是‘新奇’,马戏班式的‘大’和新科技,处于‘追英赶美’的焦虑中。新一代观众比较全球化,港台、好莱坞对他们的影响很深,并不太稀罕以前飞天遁地的武侠大片,这个时代观众的形成,给我们在产业上很大的底气。”

  不过焦雄屏指出,观众的换代会越来越快,“以前10年一代,现在5年一代,将来可能2年一代,导演们要非常前瞻性地看这个大市场,跟风反而很危险。”

  “农转非”是啥?这个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词语如今只有在《新闻联播》和党报上才会被提及,它是我国用来衡量城市化进程的指标,即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2006年,姜文在上影节论坛上首次把这个词套在了电影上:“中国是个电影农业国,相比之下,美国、法国是电影工业国,我们现在正处于农转非的过程。”

  就在前不久的上海电影节腾讯论坛上,姜文的制片人马珂和中国商业电影的新代表人物徐峥再一次提起了“农转非”这个话题。当电影市场这块蛋糕做大之后,下一个课题是:怎么把蛋糕做得好看?好吃?有不同口味?营养均衡?

  在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著名影评人章柏青日前在某论坛上评价《归来》的大卖可能对电影市场产生的影响:“从《归来》可以看到中国电影多元化发展的苗头,作为艺术片,可以这么引起重视、轰动、社会反响。这一点加以发扬的话,那市场上某些偏颇的东西有可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

  媒体炮轰中国电影市场太浮躁媒体炮轰中国电影市场太浮躁 章柏青所说的“偏颇的东西”所指的,大约是在中国电影现今过度的商业化氛围下诞生的不少跟风、粗制滥造、毫无养分的纯娱乐电影。去年年底,《第一财经周刊》曾以“成长的工业 堕落的电影”为标题,炮轰中国电影市场太浮躁:“在一个体系并不完整的市场,电影内容的重复和对‘大众’的盲目追逐值得警惕。”

  姜文后来在一个采访中进一步描述“农转非”:“新地方并不明确,老地方不能待了,乱七八糟的,但在老地方坐会儿的声音是越来越少了。”记者问他:“《太阳照常升起》找到新地儿了么?”姜文答:“幸亏它是飘荡在空中。”

  飘在空中的《太阳照常升起》并没有被当时的观众所接纳,以6000万的投资,获得不足2000万的票房。姜文大概不会想到,五六年后的今年,在中国的电影市场,判断一部电影有没有票房,常常提到一个词,叫“接地气”。

  观众娱乐至死,电影也娱乐至死,这是一个恶性循环。而反过来,观众对于电影品质有更高要求、对于电影在文化和艺术层面有更多诉求,就能反作用于创作,鼓励更多样化的市场出现。“观众和市场是相互作用相互引领的螺旋体,观影审美的提升,需要大环境、观众、业界共同推动。”焦雄屏说。

  展望未来,中国电影资料馆研究员李迅认为,虽然现在的电影观众开始出现一些审美取向的分层,但“农转非”应该还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在目前的阶段,仍要提倡以观众为主导、为观众服务的概念,特别是在当下的互联网电影时代,这是发展商业电影的最重要前提。”

  从穷小子变成暴发户,中国电影面临农转非从穷小子变成暴发户,中国电影面临农转非 徐峥在上影节结束后向腾讯娱乐谈到了他对于产业的更多思考:“现在电影产业是处在一个建模的状态,把所有不完善的东西建立起来。这次上海电影节可以感觉到,资本和文化产业的合作马上就要全面开始了,前几年还是‘拿一点钱来投电影’的概念,现在是‘我拿钱进来帮你完善产业链’的概念,这是这次电影节是让我觉得很不同的一个地方,很多想法可以去实现了。”

  徐峥希望“转”的速度最好别太快了,“在中国电影业,容易出现利欲熏心、急功近利的情况,太快了之后,这事儿又走样了。”所谓的“农转非”,只能循序渐进,“这是新的全民电影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