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格格金默玉:我们不叫格格,奴才回答也不是喳,影视剧都不对
原标题:清末格格金默玉:我们不叫格格,奴才回答也不是喳,影视剧都不对
看过清宫剧的人应该都清楚,影视剧中,清朝皇帝的女儿被称为“格格”,主子吩咐奴才办事,奴才领命的时候,需要说“喳”。但是电视剧上的这些情景,在现实中也是如此吗?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清末的格格金默玉就为人们揭晓了答案。
当年,金默玉曾参加过一档访谈节目,而当时碰到这样一位“活典籍”,主持人自然要询问一下旧时的故事,包括旧时的格格生活,电视剧上演绎的那些情节是否就是古代真实的情形等问题,老人家都耐心做出回答。
老人在聊起这些以前的事时,脸上一派平静淡然,既没有好为人师的故作高深,也没有回忆往昔的深沉严肃,就只是在与人平静地聊天,说着那些好像道听途说实则亲身经历的掌故。
显赫的出身
金默玉被称为“清朝最后一位格格”,不仅仅是因为她的年龄大、历世久,她的出身在清朝一众遗老之中也堪称正统和尊贵。她的父亲叫爱新觉罗·善耄,清朝末代和硕肃亲王,清朝铁帽子王之一。
所谓的铁帽子王,就是说王爵世袭罔替,父亲是亲王,儿子也是亲王。而一般情况下,清朝实行降等袭爵的爵位继承制度,父亲是亲王,等到儿子袭爵时就该是郡王了。整个清朝296年间只有十二位王爵拥有世袭罔替的特权,袭爵不降等,帽子铁得很。
而在这12位王爵之中,有八位王爵是大清开国功臣,祖上功勋显赫,谱系传承悠久,要胜过其余四位清中后期所封的亲王,有清一朝,堪称宗室元老,地位极尊。
而肃亲王就是这八大铁帽子王之一,其先可追溯至皇太极的长子——爱新觉罗·豪格,这位王爷作为清太宗皇太极的长子,在清朝入主中原的过程中,战功赫赫,更是与多尔衮、孝庄太后、福临一党争夺皇位的劲敌。
而善耄这位末代肃亲王也是一位相当矛盾的人。一方面,作为大清宗室贵族,相比于那些腐败堕落的八旗子弟,无疑更具政治才干。他清正廉明,勇于接受各种新思想,支持清末立宪运动,创立新式警察机构。
而另一方面,他倒行逆施,死守清王朝的腐败残余,反对清帝退位,屡次试图复辟,为此不惜抛却国家尊严,投靠日本侵略者,极尽谄媚,甚至将女儿金壁辉,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川岛芳子送给日本浪人川岛浪速当养女,可以说川岛芳子卖国投敌,危害国家,落得一世骂名,他这个做父亲的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叛逆的小格格”
生在这样的一个家庭,拥有这样的身世,小格格却没有父亲和其他兄弟姐妹来自于封建时代的腐朽暮气,也没有王朝破灭地位跌落的怨愤和不甘。
这或许与她的父亲在她4岁之时就早早离世有关,幼而丧父,本是人间大苦,但这也避免了她的人生被腐朽固执的父辈摆布。
童年和青年时期的金默玉相比于同时代的其他人,其实还算过得不错,被逐出北京的肃亲王府虽已难掩颓败气象,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哪怕狼狈逃窜到旅顺,家族依然还有200多号人,勉强还能端着清朝宗室的架子。
因此,幼时的金默玉依然接受着满清贵族式教育,也因为这个原因,哪怕后来的金默玉并不喜欢,甚至厌恶这些,她依旧对这些礼仪规程了如指掌。
如今,当主持人问及电视剧里的情节是否就是真实情形之时,金默玉依旧能够侃侃而谈,“当然不是,电视剧演绎得很离谱,现代‘格格’读作(gé gé),而正确的发音却应该是(gē ge),而以前奴才回主子话也不叫‘喳’,而应该是‘嗻’。”
就这样,小小的金默玉依然接受着清朝宫廷礼仪的严苛束缚,感受着清朝贵族的王室做派,每天奴婢们都前呼后拥、请安问好。但与那些默默接受,甚至乐在其中的兄弟姐妹不同,她更向往自由,不愿意做这笼中雀,不断以家人眼中的“叛逆”在反抗着。
年纪还小的她,就拒绝带着奶妈上学,以此来反抗家族的无形束缚,等到年龄渐长,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后,她更是频频做出“出格”的事,她不顾格格的体面抛头露面找工作,梦想着做演员和记者,她穿着最时髦的衣服,做着最时髦的事,她不像是满清的遗老遗少,倒像是革命的进步青年。
永远年轻的小格格
清王朝破灭后,肃亲王府就像无源之水,迅速败落,曾经的王室富贵好像一场迷梦,曾经的小格格也重要面对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琐碎,所幸金默玉本就是一位深具烟火气的贵族,他很快适应了这巨大的落差,并担负起生活的重担。
30多岁的金默玉在北京解放后,不仅没有随兄弟姐妹们远走他国,反而成为街道积极分子,曾经金尊玉贵的的小格格毫无心理障碍的帮助他人、劳动工作,真心诚意的为国家做出一份贡献。
今后的生活里,金默玉更是担负起一家人的生计。她织过毛衣,开过洗衣坊和西餐馆,做过中央编译局的职员,曾经高在云端的金默玉完全没有眼高手低的忧虑,像一个普通中国市民那样,踏踏实实的工作生活着。
1954年,金默玉结婚了,她的丈夫是著名的艺术家、美术教育家马万里,他们组成一个幸福的小家庭。但4年之后,金默玉就因为自己的身世原因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为了不连累自己的丈夫,他们被迫离婚。
多年后,金默玉的生活才慢慢开始步入正轨。
沉重的生活重担为金默玉带来重重磨难,然而苦难能伤害她的身体,却无法磨灭小格格内心的勃勃朝气和乐观积极,正如金默玉所说“我的心理永远年轻”。
1992年,已经70多岁高龄的金默玉投身于教育事业,既出钱又出力,在之后的几年间相继创办了爱心日语培训学校、北京东方研修学院、廊坊东方大学城等教育机构和教育设施,可以说人虽老矣,尤能为民报国。
结语
2014年,这位“永不老”的小格格最终离开了人世,时代的变迁、生活的重担都曾为金默玉带来坎坷和困苦,可她面对这些苦难,却是那样的从容与温和。富贵时,她不骄矜,贫贱时,她不怨愤,她从不认为自己是贵族,但笔者却觉得她是真正的贵族。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