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在社交媒体极度泛滥,电影要如何长青下去?

  昨天,全球短视频应用TikTok(抖音海外版)公布了他们在日本将推出“育成计划”,扶持千名垂直类创作者。

  回望在2018年初,抖音是中国和泰国最多人下载的软件,到10月份的时候,抖音已成为全球第三多用户下载的软件。它不仅风靡了西方世界(单在美国就有8千万人次下载),而且成为了日本去年网络热搜榜的第二名。这也让许多打不进日本市场的硅谷科技企业看傻了眼。

  抖音短短15秒的影片,或许能博得你开心一笑,打发无聊的时间;可以让你在短时间内看到了很多内容,自以为收获颇丰,但在关掉屏幕的瞬间,往往只会让人觉得更加空虚。

  

  在这样一个社交媒体上视频内容极度泛滥的时代,人类所有的行为其实早已经被APP背后的人类行为学家们设计好,你越是沉迷就越是感觉无力。那么到底怎样的内容才是能我们真正需要的,可以让人冷静,沉淀下来,或者思考的。而作为内容生产者更应该思考,哪些内容才是人们需要的,而不是在娱乐至死中随波逐流。

  就如奥斯卡评委会成员(纪录片领域)、中国美术学院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副教授杜海滨说的:“在今天这样一个多媒体的、视频泛滥的时代,有各种各样的语言会影响到电影本身。而电影如果想要发展的话,得找到新的东西。”

  他谈到,这种创新是纪录片在内的所有电影创作者的责任。这也意味着为自己设置难题,必须对过去有所突破。比如拍一部关于自己的纪录片,杜海滨说,他还是很难做到这一点。

  纪录片导演杜海滨

  

  

  1996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自2000年来先后创作纪录片作品:《铁路沿线》、《人面桃花》、《伞》、《少年小赵》等。

  作品先后入选柏林国际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日本山形纪录片电影节等多个国家的近百个国际电影节,并获得十多项国际大奖。

  《铁路沿线》于2001年获得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特别奖;

  《伞》荣获第三十届法国真实纪录片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关注奖;

  (杜海滨专访视频)

  关于纪录片创作

  纪录片是一把伞,是下着大雨的时候我最喜欢也最需要的那一把。

  GZDOC:通过了解您的一些作品,比如《铁路沿线》、《人面桃花》等等,我们可以发现,您好像比较偏爱一些边缘性群体,您在选材的时候是有意选择的还是机缘巧合?

  为边缘性群体去标签化,是纪录片的担当

  杜海滨:还真没有故意去选择这些群体,我觉得好像这是我作为一个纪录片导演应该做的,必须做的。你让我今天来选择的话,我可能还会选择这些人去拍摄。

  我可以做的就是通过一部片子让人们关注到这个人群。如果我认为这个人群应该持续地被人们所关注,或者还没有被人们关注到,我觉得我还可以继续去记录他们。

  

  从创作的角度来讲,我觉得仿佛纪录片天生就应该有这样的担当吧,或者说纪录片不应该在这样一个领域缺席。

  我们刚开始学习纪录片的时候,就会发现纪录片里面有很多被大家贴上标签、所谓的边缘人群,全世界都是这样的,可能这就是纪录片为什么存在的理由和道理。

  

  GZDOC:您是怎样理解一个纪录片创作者的独立性?

  独立人格,独立思维,不断学习

  杜海滨:独立人格,独立思维。你本人需要去了解和掌握很多知识,比如历史的,文化的等等,这是个逐渐累积的过程。

  我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可能也是一个比较懵懂年轻的作者,但是在创作的过程中慢慢发现自己有很多方面还不够,就主动去加强,一直到现在。人需要学的东西太多了。

  GZDOC:最近您好像进入了一个创作的缓慢期,作品的产出开始放慢,大家都很关心您最近的生活和工作状态是怎样的?有没有什么新的拍摄计划?

  放慢脚步,重新思考

  杜海滨:对,我想每一部影片的背后都有一个思考,这当然和我的人生境遇有关系,有意地放慢脚步,并且照顾到家庭。

  也可以让自己有一个喘息,无论是从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需要重新充电的时间。从一个整体的角度来看,是创作的重新出发,甚至是以后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尝试创作,目前一些影片也在考虑之中,也已经有拍摄的计划。

  GZDOC:您觉得纪录片最珍贵的地方在哪里?

  对于时代的思考和新意

  杜海滨:如果把纪录片比作一把伞,那么它一定是下着大雨的时候,我最喜欢、也最需要的那一把。

  纪录片作者在对时代的思考中,找到了他要表达的那个部分,影片因此展现出一些具有新意的东西,带来一种有新鲜质感的语言,这个对我来说是可贵的。

  关于纪录片行业

  纪录片,一种与世界对话的载体

  GZDOC:近年来,一些短视频、网络纪录片等非常火爆,而且一些传统纪录片在慢慢依靠新媒体平台发展。您怎样看待这样的现象?

  改变是时代所需,但是要坚持经典

  杜海滨:我觉得相应的调整是需要的,因为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但有些时候坚守传统也很重要。

  我倒是看得蛮开的,有导演愿意尝试做一些更接近网络传播的调整,我觉得没有问题,但也一定要有导演在这个时间、这个阶段坚守他心中的经典纪录片。

  GZDOC: 您曾经提到过好的纪录片的标准是语言的创新,在如今这个时代应该怎样去理解纪录片语言的创新呢?

  语言创新,电影才能长青

  杜海滨:纪录片首先是电影,电影首先是视觉的,或者说电影有它自己的独特语言。

  在今天这样一个多媒体的、视频泛滥的时代,有各种各样的语言会影响到电影本身。

  电影如果想要发展的话,得找到新的东西,否则我们就可以不看电影了,不用聊电影了,或者电影就不存在了。

  所以我觉得所有的电影作者,包括纪录片作者、剧情片作者,都有责任在电影语言上有所创新,这样才能够让电影一直长青下去。

  GZDOC:您投身纪录片创作将近20年了,是什么让您一直保持着创作的热情?这些年您对自己坚持的这条道路有哪些思考?

  通过纪录片的载体和时代对话

  杜海滨:因为还没有做出最好的那一部,所以不断在创作。拍摄纪录片是我喜欢的一件事,因此我觉得我挺幸运的,可以用我喜欢的方式跟我所在的时代交流互动。我能通过我喜欢的载体来把握这个时代,同时也去了解我自己和周边的人。

  比我创作时间久的电影人多的是,特别是新浪潮里那些还健在、还在创作的老导演。在我们的环境里,导演好像在一个时期退休了,让年轻人去创作了,但你看新浪潮的那些导演,他们一直在拍,一直拍到老,拍到去世。

  我到他们那个岁数的时候,还要在一线,还要去创作,还要一直和这个时代保持对话。

  编辑:千雯、周颖、余晓璐

  统筹:XIN、m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