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片的几个细节
(前方大量剧透/过度解读预警)
1.两任情报部长见面这一段,给整个电影埋下了足够的线:
先是这一段对话:
“规泙啊,你为什么说要搞革命啊?”
“那你是为什么?”
“我是因为你让我搞啊”
“我吗?不是你说的吗?”
“我吗?……呃……哎呦,妈的,不知道了”
结合两人结局和全片最后一个镜头,革命由谁发起已然不重要,由谁收获倒被人铭记。
后是林肯纪念堂前的深谈,引出“伊阿古”。“伊阿古”是谁?这个赋予电影初期发展动机的问题,到全片最后一个镜头也没有揭晓。结合“伊阿古”此名典故和片中各人行为,最大的可能自然是变本加厉挑拨离间的警卫室长郭相天。
最后,老部长的这句话,是不是直接暗示/评价了全片的结局呢?
2.收缴前任部长的回忆录后,金载圭(主角)和朴总统同桌共饮,有一个用日语交流的片段。真实的历史中,金载圭是朴总统的同乡和韩国陆军士官学校的后辈,两人曾同为伪满军官。
此外,前任部长回忆录的标题在片中反复出现,直到片尾:
3.全片对人物真实姓名暗示寥寥,几乎全部讳隐,唯独此人近乎使用真名,乃至片尾直接将其刻画为窃贼般的形象,如何嫌弃不言而喻。
4.情报部长和保安室长肢体冲突,保安室长的放肆之言,日后一语成谶。
5.老部长的回忆录泄露,电影将其改编为保安室长指使手下从中作梗。真正的历史中,疑为这位部长反悔与金载圭的约定重新出版,最终导致其被杀。
6.“你身边不是有我吗?按你想的做。”
7.老部长临死前夜在赌场与说客黛博拉的对话:
8.老部长死前,和片尾的主角:
9.得知前任部长死讯的金载圭,端坐在舞台灯光依次黯下的剧场。
10.美国驻韩大使的明示。现实中这一点从未得到证实,但莫名让我想到1963年的一封电报,想起一个叫吴廷琰(/吴庭艳)的前总统。或许金载圭只差一步。
11.金载圭亲自监听这一段,先是朴总统独自唱的歌在刺杀前再次出现,既是对应也是歌词本身的暗示,很明显。然后是金载圭动情扶眼镜无意中撞到柜门,朴总统的猜疑;最后是那句“你身边不是有我吗”再次的出现,金载圭满眼悲戚,影帝级表演。
12.
一年后,光州。
朴总统说出此言时,看向的正是眼神绝望甚至有点哀求的金载圭。
以及特地出现了全将军的回答,这个设计对光州暗示实在太强烈。
13.满腹郁结的金载圭回到办公室,属下进来:
安重根,朝韩民族英雄,刺杀了明治维新元老、甲午战争策划者、日本首任朝鲜统监伊藤博文。英雄裂解,此处指向为何不言而喻。
14.动手前最后的发问,个人认为对金载圭洗白力度最强的细节。
15.最后的不舍。至此,全片积攒的情绪在接下来的两分钟内歇斯底里。
16.“是南山,还是陆军本部?”个人认为,这个选择其实并不那么攸关,因为不论选哪个,最终都要面对的,还是陆军本部,这也注定了金载圭的失败。
到这个画面,金载圭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穷途末路,这场不彻底革命的本质也暴露无遗。
其他:
演朴总统的李星民在《特工》里演的是朝鲜对外经济委员会处长。金载圭刺杀案后,韩国权力在短暂民主化后重回军方主导,军方势力一直延续至1998年,也就是《特工》中的剧情,which我个人认为甚至好于此片。
真没想到李秉宪演技也如此出色,被惊到了。
此片的瑕疵其实也很明显,比如叙事节奏偏缓慢,对不熟悉此段经历的观众不太友好,以及放了太多臆测在里面,来试图洗白一个符合今日韩国主流口味的金载圭。但我还是希望给五星,主要是解读足够大胆,也足够贴合现实,对我个人很感兴趣的这段历史而言,实在是一个值得参考与思考的版本。
时至今日,韩国的革命完成了吗?不太好说。1997年金大中的当选是划时代的,但从李明博到朴槿惠的脉络依然存在,财阀们也仍旧活蹦乱跳。革命的果实,最后又落到了谁手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