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读史可以明鉴 但把历史当八卦讲站不住脚

  大河网讯 (记者 莫韶华) 近年来,随着《宫锁心玉》等穿越剧收视率居高不下,晚清历史成为影视剧的首选题材,各方学者也对中国近代史“青睐有加”,国人每每提起来这段历史更是扼腕叹息,垂首顿足,给人的印象就是,我们总是无缘无故的挨打,受欺负,被打了又打,欺负了又欺负。

  7月12日晚,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历史学家张鸣老师带着他的《张明重说中国近代史》来到郑州,走进松社书店,用通俗有趣的语言,诙谐幽默的事实为我们重新讲述了那一段历史,告诉读者如何避开“三妇心态”来正视那段被扭曲的历史。

  把历史当八卦讲站不住脚

  这些年,写史的人多了,但是很多人把历史当成八卦来写,把历史人物当成绯闻主角来描述。但是真正的历史学家和学者一方面不愿意这样写,另一方面也不会这样写。历史并不是一门很高深的学科,它只是对在特定环境下发生的事情的记载,仅此而已。

  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在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前,无论是外族入侵还是朝代更迭,都是关起门来自己的“家务事”,无非就是兄弟分家不均和谁当家作主的自我掐架,但是鸦片战争的爆发,打破了这种宁静,中国被迫打开了大门,迎接世界的文明,中国人被拽着鞭子硬生生地拖着进入了人家的世界。

  中国近代史的开局,尽管被打的丢盔卸甲,无力还手,窝囊死了两人皇帝,换了一个女主人。但是此后的中国,将跟撞开门的这些洋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有多少人想牟足了劲把中国拉回去,重建昔日的荣耀天下,都已经是不可能了。

  在谈及中国近代史洋人的侵略,张鸣老师说,这本身就是个没有英雄的时代。

  写史应该努力逼近真相,而不是自我意淫,将历史人物用“野史”的方法来描述。毕竟以史明鉴,无论历史带给我们的是屈辱还是文明,都应该客观的面对。帝国主义确实带来了侵略和杀戮,但是我们却忘记了自省反思,寻找问题的根源所在。正如张鸣老师这套丛书封面上的一句话:“挖掘国人近日问题之根源”。

  那么如何来学史呢?现在的教科书通常是没有常理的,中国近代史这一段非常模糊,对于学生来说,经常被要求的就是诸如鸦片战争、洋务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是什么之类的问题。

  其实历史是什么?真相是什么?这没有什么意义可言,也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历史只是一门尊重事实的学科。现在的历史课可以说是一种讲究结论的学科,而不是讲究过程和事实。

  读书不一定能改变命运 但是却可以改变自己

  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张鸣老师说。

  现在这个社会已经不能说“读书改变命运”了,但是“读书可以改变自己”。在我们那个年代,77、78级学生只要上学真的就可以改变命运,上没上过学的人,他的未来中间真的有一条鸿沟。但是现在不能确定可以这样说了,真正爱读书的人未必能取得现代人所谓的成功,但是至少是受人尊敬的。

  最关键的还是爱不爱读的问题,无论你是关注历史、人文、科幻还是散文、小说、传记,都要读出个名堂,而不是单纯的随着作者和书里的人物随波逐流。至于很多人疑惑该读什么书,什么才是好书,这其实是个很个人的问题,每个人的选择不同,在阅读的过程中会主动的选择去其糟粕。

  读书其实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但是现在的教育制度是扼杀读书的教育,现在很多学生存在的问题不是读不读书,而是根本没有兴趣阅读,丧失了阅读的能力,对读书无感。

  避开“三妇心态”正视历史

  我们提起来中国近代史惯常用三种心态来看待。

  第一种是怨妇心态。不提则以,一提就是苦大仇深满地打滚,就觉得你们都来欺负我,来侵略我,还让我们敢怒不敢言,宝宝心里苦却不能哭,还时不时撩起伤疤以示屈辱:看,我多可怜!

  第二种是泼妇心态。不计方法不管能力大小,凡遇到事情就是一哭二闹三上吊,反正我要斗争。我们的很多历史书籍就是这样写的,“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被侵略的历史,更是一部中国人民反抗的斗争史”,多么悲壮!虽然并没有打过什么胜仗,但是你敢说我们不是勇气可嘉?如果当时斗争真的这么波澜壮阔,那还有“怨妇”们存在吗?全部都成圣女贞德了。

  第三种是情妇心态。为什么这样说呢?在他们看来,入侵者虽然带来了征服和掠夺,但是他们“财大气粗”,这些人难免有“傍大款抱大腿”的嫌疑。他们认为被殖民是一件好事,不殖民我们怎么进步呢?怎么能接受到文明?但是对于真正的爱国人士而言,他们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他们既受过中国传统文明的教育,又更容易接受殖民国家带来的先进思想,如何取舍成令人纠结。拥有“情妇心态”的人更容易对殖民国家产生依赖心理和依附感。

  张鸣老师提醒我们要避开这样扭曲的“三妇心态”,如果我们总是不能正视这一段历史,那么我们就永远是被人瞧不起的愤青。

  张鸣

  浙江上虞人

  1957年生,长在中国的“北极”北大荒。做过农工、兽医。初学农业机械,后涉历史

  1994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

  1996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作品有:《武夫治国梦》《历史的坏脾气》《辛亥:摇晃的中国》《中国人为什么看不起中国人》《历史的底稿》《共和国的帝制》等。

  他的作品《张鸣重说近代史》中的头三卷《开国之惑》、《天朝梦魇》、《洋务自强》。

  第一卷《开国之惑》中关注两次鸦片战争,主要描写西方世界与古老帝国的第一次剧烈碰撞,以及成败背后的内在原因;第二卷《天国梦魇》聚焦太平天国运动,展示这一时期的中国政治军事斗争的乱象和联系;第三卷《洋务自强》的主题正如其名——洋务运动,详细阐释清政府在经济和科技上主动向西方学习,同治中兴的达成和遗留问题。三本作品各有侧重,但历史绝不是以单线条单脉络发展成形,想知道这三件事的内部关联么?今晚「松社我来讲」里给你答案!

  (原标题: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读史可以明鉴 但把历史当八卦讲站不住脚)